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特殊姓氏:(校)與(較).西夏遺民.引出兩支.皇族後裔一通石碑留存成吉思汗影蹤



西夏遺民引出兩支皇族後裔一通石碑留存成吉思汗影蹤


http://www.surag.net/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4028815d0c2e7892010c55bfe9640057


2006年5月,《西夏遺民紮根濮陽》一文見報後不久,記者就接到來自中牟的校立緯先生的電話。校先生說,他家祖墳位於中牟東漳附近,那裏豎立的一通清代石碑上,刻有幾行隱約含糊、讓人不明就裏的文字,一位元著名的元史專家曾據此做出初步的鑒定:中牟校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後裔!
  拔都是蒙古西征統帥,後來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龐大的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他的後裔怎麼會定居在黃河之濱?中牟校姓現在的民族身份都是漢族,相貌、語言、生活習俗也都與漢族毫無二致,如果真的是蒙古人後裔,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為什麼沒能留下更多的家族史料?
  校立緯說,他們沒有濮陽西夏村那麼完整的家族史料,跟新安李春光家族一樣,到目前為止他們能夠找到的依據,只有那通墓碑。而墓碑上簡略的文字語焉不詳,留下重重疑問。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校先生努力了20多年,因找不到更多的第一手史料,至今還沒能完全弄明白。校先生說,他給媒體聯繫,沒有任何炒作的目的,只是希望借助大河報廣泛的影響力,獲得一些有關其家族的新資料,幫助他解決這些家族疑問。
  咄咄怪事較姓全體改為校姓
  俗話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可見中國人對姓氏的看重。對於中國人來說,姓氏不只是個符號,更是一種血緣的紐帶。一般情況下,沒人會把自己的姓改了,即便由於某種原因改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也會改回來。但清代乾隆年間,中牟發生了一件咄咄怪事,兩個村的較姓人全部自願改姓為。他們為什麼改姓?這成為中牟縣誌的一宗迷案。1982年,中牟的校立緯先生發現這一現象後曾百思不得其解。
  幼年時,校立緯就聽長輩說,校姓是韃子,元朝滅亡時逃難到河南的。1982年,因偶然原因,30多歲的校立緯萌生了追根溯源的念頭。他先到北京圖書館查元史資料,沒有任何結果。回來後找校姓老年人詢問,得知東漳南2裏許的校氏祖墳還倖存有一通石碑。
  “□□元時□□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趁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校氏厥淩□□□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較互見之後□莫不報捷□□□子子孫孫一見之後知校較雖異但□□□本
  這是20多年前,校立緯從祖墳墓碑上抄錄下來的文字。墓主人叫校秀書,是清朝乾隆時人,墓碑立于嘉慶年間。因風蝕嚴重,墓碑上的不少字漫漶不清。他先後去了三次,蹲在碑下仔細辨認,才把能認的全認出來了。
  對於這段銘文,校立緯最先感到疑惑的,是自己的校姓較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後來在河南省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查閱中牟縣誌,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之前,縣誌記載有19個較姓人士的事蹟,如較於親較遂養較尉侯較務本等,沒有一個校姓人士;而此後,縣誌上出現了10多位校姓,如校儒道校儒魁校無違等,卻再也沒有出現過較姓。這些校姓人從何而來?原來的較姓人哪兒去了?
  繼續翻閱縣誌,校立緯發現一些相關地名也發生了變化。縣城南邊的較莊改為校莊,而東漳附近的較家崗改為校家崗
  種種情況表明,中牟的較姓主動放棄了原來的姓氏,全部改為校姓
  是什麼原因讓整個家族的人全部換了姓氏?巧合的是,校家祖墳那塊墓碑的主人校秀書就生活在乾隆年間,而那段銘文應該是打開中牟較姓全族改姓之謎的鑰匙。
  按照銘文記載,改姓發生在校較互見之後:乾隆年間的某次科舉考試中,中牟的較姓與外地的校姓不期而遇,他們都很清楚自己源自同一祖先,從元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間,他們已經失散了300多年,但雙方相見之後竟然欣喜若狂,莫不報捷,向各自的族人報告這一喜訊。大約外地的校姓為長,以至於中牟的較姓經全族商議,舉族改了姓氏。
  300多年的時光不僅不能相互隔絕,反而產生強烈的認同願望。是什麼樣的血緣親情和家族經歷能醞釀這麼大的力量?
  按照墓碑銘文所說,都不是他們原來的姓氏,而是各以封號記族,出於某種需要,他們必須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在元朝末年,說自己變為草莽、需要隱藏身份的是什麼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像中牟校姓家族世代相傳的那樣,他們是韃子,是蒙古人。元朝末年,民族矛盾極其尖銳,民間流傳的用月餅傳訊八月十五殺韃子,足以說明當時的情形。
  形相似,音相近,大約是逃匿到中牟的這支取音,而另外一支取音,所以相見之後中牟這支矯正了一下。
  這時已是滿清的天下,他們不需要太多避諱,所以才有機會和心情從容相見。
  對於墓碑的主人校秀書來說,這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他的墓碑打破常規,在碑的正面刻下銘文,記錄此事。
  專家分析校姓可能是蒙古皇族後裔  
  “□□元時□□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趁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
  對校立緯來說,墓碑上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還存在太多的疑問。根據墓碑和家族傳說,雖然依據不很充足,也可以初步判斷中牟校姓是蒙古人的後裔。但校立緯追根溯源的心願還遠遠不能得到滿足,能不能對家族的來歷有進一步的瞭解呢?他先後拿著簡短的銘文向元史專家請教,雖然碰過壁,但也有專家給他做出了認真的答復。
  南京大學教授高榮盛的回信,讓校立緯瞭解到一個重要的資訊:按照墓碑記載,校姓祖先的確如傳說的那樣,是位藩王。
   高榮盛 教授說,食邑指封地;草莽相對于在朝而言,指平民百姓,意思是元亡後該王成為一般百姓;冊牒淪亡,是說家譜散失;封號應指該王的封號。
   高 教授說,銘文所說的藩服藩屬,一般指諸王或者屬國,但不一定指蒙古藩王。瞭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查出當時山西洪洞縣是誰的封地,以及後來有什麼變化。
  這位著名教授耐心的解答,消除了校立緯許多疑問。問題的關鍵就是查出當時山西洪洞縣是誰的封地了。繼續查找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包括洪洞在內的山西南部一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封地!拔都是蒙古西征的統帥,是龐大的欽察汗國的建立者。他怎麼會在山西有封地?
  校立緯在網上查找到另一位元史專家,希望得到幫助。但那位專家沒同意。校立緯在網上看到了他的網址,只管把銘文發了過去,希望能引起他的興趣。結果一周後專家就回了信,他對銘文具體字眼的解釋與 高榮盛 教授相同,對洪洞縣的問題解答是:
  洪洞縣元初屬平陽路(後改晉甯路)。1236年,元太宗窩闊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把平陽路分給其兄、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家族為封地,後來拔都又把這塊大分地細分給各支子孫。拔都及其後裔在今俄羅斯立國(史稱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但仍享受分地的部分賦稅(五戶絲和包銀),並且可以派自己的下屬到分地擔任達魯花赤,可能也有某一支王族中的某人來到分地,並定居下來。
  這位專家希望校立緯提供更多的史料,以便幫助確定其族屬。幾天後,專家又來了一封短信,表現出謹慎的態度:我的意見只供你參考,因為沒有看見你家原來材料,不能斷定,所以請你不要據此宣佈說是我的鑒定。
  專家的指點給了校立緯很大的幫助,但專家囑咐他做的事情,其實他早已做過,多年來在家族內反復詢問,也沒查找到家譜資料,大概都散失了。而能查找的地方誌他也都查過,第一手的資料只能等待機會去發現了。
  蒙古皇族後裔怎麼來到了黃河邊?  
  蒙古人有個習俗,長子成人後分給他一些牛羊,讓他遠遠地走開;老二成人後也分給他一些牛羊,走得較近;最小的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成吉思汗分封諸子,也遵守了這個古老的習慣,把長子分封到了最遠的地方。
  如果中牟校姓真是拔都的後裔,他們本該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在俄羅斯200多年後,他們也應該成為當地的居民。他們怎麼來到了中國,來到了黃河邊?
  關於這個問題校立緯還沒找到任何直接的資料。只能根據史料做一些合乎邏輯的推測。
  拔都有四個兒子,從現有記載看,只有他的長子撒裏答曾經到過中國。
  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有矛盾,長子術赤系與四子拖雷系友好,而與二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系不睦。1248年,貴由汗去世,此時拔都已成為年紀最長、最有實力的宗王,他幫助拖雷的兒子蒙哥(忽必烈之父)繼承大汗之位。1251年,蒙哥正式即位後,拔都派
  他的長子撒裏答不遠萬里回蒙古本土朝覲。1255年,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的營帳中去世,蒙哥任命撒裏答為欽察汗,返回汗國繼承汗位。據西方史書記載,撒裏答在回家途中,或者抵達伏爾加河畔不久就去世了。
  由於拔都的勢力在西方,中國的史書對他的家族記載極少,而西方史書則有大量記載。拔都的四個兒子中,二子、三子後裔世系記載得很清楚。四子年幼即去世,沒留下子嗣,而關於撒裏答則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他沒有兒子,有的說他至少有兩個兒子。
  校立緯據這些資料推測,當初撒裏答回來朝覲蒙哥時,是帶著家眷的,或者他在這裏的一兩年又娶妻生子,當拔都死訊傳來,他走得肯定比較倉促,顧不上帶家眷。而不幸死在半路,或者剛到伏爾加河就去世了,沒來得及派人接家眷,所以他的後代就滯留下來,無家可歸了。蒙哥汗念及兩家情誼,就安排他們到拔都的封地——平陽路居住,這支拔都後裔就在山西洪洞縣定居下來。
  而元朝滅亡時,作為蒙古皇室的遠親,既得不到照顧,又面臨極大危險,不得不隱姓埋名,遠遁他鄉。
  根據查找到的資料,校立緯大致瞭解了當時的路線:整個家族先逃到了河北欒城,然後其中一支再南逃河南,最後落腳在中牟。墓碑銘文所說的校較互見校姓,就是河北欒城的一支。他曾寫信與河北欒城校姓聯繫,對方回信說,老人們都知道河南有個校家崗,有的還聽上輩兒傳說與河南校姓有過來往,他們的家譜也失傳了,有人說是河南校姓拿走了。
  校立緯說,元朝末年逃難時家族人口可能足稱浩繁,不像別的移民那樣形單影隻,孤苦無依。落腳中牟這支,一到中牟就建了兩個村莊,一個是縣城南邊的較莊,一個是東漳附近的較家崗。由於家底厚,他們很快就發展為當地一大望族。一般情況下,他們應該留下相當豐富的家族資料,但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時期,如果家族真實身份暴露,有可能惹來很大麻煩。所以冊牒淪亡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清朝之後,家族沒有太多的危險了,又與河北同族相認,當時家族內部對自己的身份還是清楚的,相信應該會寫下有關資料。可惜經過100多年的社會動盪,這些資料喪失殆盡了。
  對於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如今中牟的校姓人並不完全認同,甚至有人對蒙古人之說很不樂意,忌諱別人說自己是韃子,以漢族身份為榮。1999年,校家祖墳新立了塊石碑,就把自己的族源追溯到周朝。校立緯說,他給家族德高望重的尊長介紹過墓碑上的銘文和自己多年研究的結論,對方接受了。
  多年前,校立緯就有過做DNA鑒定的想法。最近他看了本報關於美 國一 教授為成吉思汗後裔的報導,又萌發了興趣,他給那位做鑒定的牛津大學教授賽克思寫了信,詢問他是怎麼得到成吉思汗基因圖譜的,是不是可信,但賽克思至今也沒回信。


特殊姓氏:(校).及(較)百家姓無登錄?是成吉思汗後裔.居河南省中牟縣.有5000多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校姓村民證為成吉思汗後裔.


 河南省中牟县的校姓和河北栾城校姓在清廷乾隆时某一次科举考试期间相认。河南省中牟校姓在此前姓“较”,后改为“校”。

 

中央社 – 2012年10月19日                             (朮)音--ㄓㄨ二聲--音同竹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社科院、內蒙大學的專家,昨天認定河南校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


大河報報導,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餘村,共住有約5000名校姓居民。這些村民的戶口名簿上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有504姓的「百家姓」中,沒有校姓;當地老一輩人,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專家任崇岳說,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一校姓祖墳,經考察證實校姓應為成吉思汗孫拔都後裔。


報導引述中牟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校文學表示,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且據1935年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


報導說,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後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校文學說,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也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


報導說,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




..................【2012/10/20 聯合報】................

「百家姓」有五百零四姓,但沒有「校」(xiao)姓。在河南中牟縣就有約五千名校姓的居民,當為自己的身世困惑,他們祖墳上隱秘、又模糊的墓碑銘文及奇異風俗,更讓外界好奇。

中通社報導,為能替他們解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四家機構的專家,日前在中牟縣召開校氏族源鑑定會,認定中牟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卅餘村,共居住著約五千名校姓居民。雖然他們戶口名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一九三五年的中牟縣志也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而中牟縣的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已成了中牟校姓人的多年願望。蒙元史有關專家在深入探研,經過一年多的考證後,最終認定元末明初由晉寧路遷出的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元末明初,校氏先人遷離分封地晉寧路,經河北欒城到開封,後移居中牟縣北卅里的南巖村,繁衍生息後建較家崗。經研究考證,專家們一致認為,校姓應為撒里答後裔,世系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最早研究校氏族源的任崇岳教授表示,過去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術赤後裔,這次通過研究考證,終於在中原地區找到,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對此,其他蒙元史專家均表示認可。

人口繁衍加上黃河多次決口,校氏子孫多次遷徙,居住較為集中的有中牟市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卅餘村。


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赠赐平阳(今山西临汾)为拔都食邑,大德九年(1305年)改为晋宁路,晋宁路辖6县,洪洞即在其中。按照诸王可将封地再分惯例,拔都将平阳之地分给四个儿子,交通最便利、土地最肥沃的洪洞理应分给长子撒里答。已是钦察汗国国王的撒里答于1225年觐见宪宗蒙哥时,病逝于返途中,王位落入其叔父别儿哥手中。撒里答信奉基督教,别儿哥信奉伊斯兰教,两派积怨甚深。撒里答既死,其遗孀、子女只能前往封地洪洞县繁衍生息。


综上信息可确定,校姓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省巩义也有校姓,是从河北栾城迁来的。栾城的校姓与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这一支未再迁徙,栾城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巩义。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robot & frank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hl=zh-TW&q=robot%20%26%20frank&um=1&ie=UTF-8&sa=N&tab=w1&gl=T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G0P-TAE5go&feature=player_embedded#!


人與機器人的絕妙搭檔 竟產生無比感人的溫暖火花


已屆退休年齡的法蘭克(法蘭克藍吉拉 飾)獨居,擔任圖書館長的珍妮佛(蘇珊莎蘭登 飾)是他唯一的好友。法蘭克面臨腦退化危機,但兩個孩子卻一昧的專注於事業,希望將他送到安養院有專人照料。他的兒子杭特(詹姆士瑪斯登 飾)知道法蘭克不願意在養老院度過餘生,於是買來一個機器人,設定好健康生活程式,就像是法蘭克的居家看護。面對冰冷冷的機器人,法蘭克一開始相當排斥,但是機器人最大優點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坦率的性格逐漸拉近彼此距離,慢慢發展出不平凡的友誼。尤其他發現可以利用機器人程式設定的漏洞,來幹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的人生頓時又多采多姿了起來。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啥是(獅獅虎 Liliger )3個英文(Tigon . Liger . Liliger ) .「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獅獅虎 Liliger

「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以「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爸爸是Lion、媽媽是Liger,就稱做「Liliger」譯做獅獅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wB9zudHwX4&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世界首隻「獅獅虎」,8月下旬在俄國西伯利亞一處動物園誕生,目前暫別父母,和家貓生活,成長情況不錯,10月可望正式亮相。

牠是雌性,名為「嘉蘿」 (Kiara),爸爸是獅子「薩姆森」(Samson),媽媽是獅虎獸「莉塔」(Zita)。嘉蘿看起來像是獅子,頭部有老虎的條紋。

老虎和獅子的英文分別是「Tiger、Lion」,便以「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以「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嘉蘿爸爸是Lion、媽媽是Liger,所以牠是「Liliger」。

動物園專家說,多數雜交種是不易繁殖的,在虎獅或獅虎的例子中,雄性也大多不具生育能力。

嘉蘿是雌性,未來有機會和牠媽媽一樣,再與獅子或老虎生育子女。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多啦A夢最終結局)陪過兒子們的童年.你怎麼哭了?!.堆滿漫畫的後陽台.最後的丟棄!!



小叮噹同人版結局 (附歌詞字幕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B-7UVwM4E&feature=fvwrel


演唱:KOKIA
歌名:ありがとう
中文譯:謝謝
歌詞:
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 失去了一些東西
忽然察覺時 你早已不在了 只剩下思念殘留
如同忙碌中 失去言語的 人偶們般
也像是充斥在街角的野貓
發出無聲的叫喚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雖然難免會受傷 還是希望感覺你的存在
回憶總是一點安慰 你永遠存在這裡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雖然難免會受傷 還是希望感覺你的存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vZgZ8B8Ug&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6EjoLUfL6Q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裸鼠(naked mole rat)--全球唯一的冷血哺乳類動物,平均壽命30年.

裸鼠全身照11



       來自非洲的裸鼠是全球唯一的冷血哺乳類動物,且平均壽命為30年,是一般老鼠壽命的10倍之多;此外,在這30年內,裸鼠的身體機能都不會退化,到死亡之前都可以繁衍後代,還可以食用有毒植物與忍受極度高溫的環境。
        但更令人驚奇的是,裸鼠基因和人類基因的相同之處高達93%,因此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 Centre)堅信,外表看起來又醜又胖的裸鼠擁有讓人類長命百歲的祕密。喬納森‧佛林特(Jonathan Flint)教授表示,如果徹底解析裸鼠的基因,未來人類想活到200歲將不再是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