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張佩綸(張豐潤)---同光中興第一人?“豐才嗇遇”“翰林四諫”


   在豐潤區,歷史上就曾經有一位被時人稱做張豐潤的人,他就是在中國近代史上與張之洞、左宗棠齊名,被李鴻章評價為豐才嗇遇的晚清重臣張佩綸。 


    張佩綸,字幼樵、繩庵,18481124日 生于浙江杭州。祖上是今我區歡喜莊鄉大齊坨村聲名赫赫的豐潤張家。其父張印塘,清嘉慶已卯中舉,道光乙未進士。歷任浙江景德、建德、海寧、桐廬知縣,杭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職。張印塘為官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多有惠政,頗得民心。鹹豐年間,李鴻章回鄉間辦團練時曾得到按察使張印塘的支持,兩人可稱世交。


    張佩綸自幼好學,博聞強記,少年就學時,便思維敏捷,聰穎過人,數千字文章一揮而就。23歲考中舉人,24歲考中進士,其後歷任侍講、右庶子,署左副都禦史、侍講學士、總理衙門行走等職。可以說是初入仕途便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他與寶廷、張之洞、陳寶琛三人一起,奉同治皇帝的師傅、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李鴻藻為宗主,以剛直不阿、主持清議為己任,面對吏治腐敗,敢于上疏直言,評議朝政,彈劾大臣,指斥貪官。風頭之健,一時無兩。在短短幾年裏,連續劾下工部尚書賀壽慈、戶部尚書董恂等一批高官。還敢于為庚辰午門案的護軍張目,逼使慈禧太後更改主張。從而煊赫一時,滿朝側目,人們稱之為翰林四諫清流黨人。 時人襲毓磨在《清流黨之外交觀》中指出:清流黨之勢最盛,實有左右朝野輿論之權


    除了彈劾貪官、整飭吏治,張佩綸非常關心民生、體恤民艱。1877年,山西、陜西、河南、直隸各省發生嚴重旱災,他帶頭掀起上書言事的高潮,敦請朝廷廣開言路,關心民間疾苦。18793月,張佩綸建議在畿輔地區興修水利,治理鹽鹼,減輕對南方漕糧的依賴,緩解南方農民的負擔。並呼吁朝廷重民命,收民心


    光緒初年,李鴻章竭力倡辦工礦企業,對開礦山、建鐵路等新生事物進行嘗試,遭到了守舊派的大肆圍攻。這時,張佩綸與張之洞等人一起,宣傳時艱之亟,實以洋務為大端,挺身支持洋務派的變法主張,強調要採西法以敵西人。張佩綸還和吳汝綸、劉銘傳一起起草了《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率先提出了修建鐵路的計劃。為近代中國的鐵路建設,起了積極的先導作用。


    1884年,由于中法關係日益緊張,張佩綸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授三品銜,與船政大臣何如璋一道指揮抗法事宜。然而,由于實力相差懸殊,開戰不到半小時,福建水師就幾乎全被法艦轟沉了。1885年,朝廷下旨將37歲的張佩綸從嚴遣戍到張家口等地,充軍三年以贖其罪。直到1888年,張佩綸才結束了三年的流放生活,返回天津,投入李鴻章幕下,主管文書。


    張佩綸一生經歷了三次婚姻。原配朱芷薌生了二個兒子後去世。張佩綸復娶繼室邊粹玉,邊夫人1886年在陪同張佩綸充軍期間故世。18885月,張佩綸結束流放生活來到天津後,李鴻章將大女兒李鞠藕許配給他續弦,並于1115日 為張佩綸在天津隆重舉行了第三次婚禮。李鞠藕時年23歲,父親是權傾一時的朝廷重臣,本人又知書達禮、容貌秀麗;而張佩綸已年屆40,而且是一個流放歸來的罪臣,然而李鞠藕由于以前非常敬仰張佩綸的才華,馬江戰敗後曾認為張佩綸論才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因此偏偏挑選了他,留下了一段當時文人稱羨的佳話。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伉儷情深。在張佩綸日記裏,常有以家釀與鞠藕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鞠藕小有不適,煮藥、煎茶、賭棋、讀畫,聊以遣興鞠藕生日,夜煮茗談史,甚樂這樣的記載。在金陵,夫妻二人不但生育了12女,校訂完成了張佩綸在流放時著寫的《管子注》二十四卷、《莊子古義》十卷,創作了《澗于集》、《澗于日記》等多部著作,並且夫妻二人還合寫了一本食譜、一部武俠小說。1903年,張佩綸因肝病死于南京,終年56歲。


    張佩綸死後,他的屍體被運回豐潤老家,埋葬在豐潤東北部北黑山溝村的秦王山下(其妻子李鞠藕1912年死後與之合葬),陳寶琛為他撰寫了碑文,張之洞為其篆蓋。葬禮十分隆重。張之洞還曾經作詩過張繩庵宅四首,內有劫後何曾銷水火,人間不信有平陂之句,對張佩綸的坎坷遭遇深表惋惜。


     1967年10月27,在一片“破四舊的浪潮中,黑山溝附近的紅衛兵造反派挖開了張佩綸夫婦的墳墓,當時張佩綸夫妻二人的屍體還栩栩如生。誰承想,生時命運坎坷的張佩綸,死後還有此劫難。


    好在,張佩綸的孫女張愛玲,在二十世紀以才女的形象火了一把,名氣甚至超過了作為祖父的張佩綸。這對九泉之下的張佩綸大概也是個安慰吧。


張佩綸(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號蕢齋,直隸豐潤七家坨人(今河北豐潤),晚清名臣。


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但於張佩綸幼時逝世,令張佩綸兒時家景清寒。


同治十年進士,受翰林院侍講,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例如李鴻章及對俄國談判示弱的崇厚等。


1884年福州馬尾法國之戰前夕,張佩綸自左都御史被外放至福建軍務會辦,然張不理會詹天佑等人的警告,對以商船示人而停泊在馬尾港達一月的法國戰艦掉以輕心,致令馬尾海戰福建水師甫開戰即全軍覆沒,張佩綸亦因兵敗後逃跑而被革職,充軍東北。因張佩綸早年奏章中好談軍事而領兵時棄陣潛逃,故被時人譏為馬謖


1888年,張佩綸充軍回京後卻得早年政敵李鴻章欣賞其才華而招為婿,將長女李菊藕(1866年-1912年)嫁給他作填房。然因李鴻章為避私嫌而不願保舉張氏,李鴻章逝後張佩綸更覺起復無望,55歲時以布衣之身憂鬱離世。


張佩綸和李菊藕曾合作編輯張佩綸在被流放時所著寫的幾部書,包括《管子注》二十四卷與《莊子古義》十卷和《澗於集》與《澗於日記》。夫婦二人更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張志沂(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親,女兒張茂淵(1898-19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