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鴨耕米+合鴨農法

鴨耕米(或稱合鴨米)+合鴨農法


由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宜蘭黎明農牧場運用大字自然食物鏈原理,培養出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米及有機鴨。




  牧場負責人蕭先生表示,合鴨以番鴨、法國鴨、北京鴨、雜交改良的新品種。奇特性為不食禾科植物;運用它放至於稻田間,可為其鋤草、食害蟲(負泥蟲、福壽螺等)、施肥(排泄物),而不會去傷害到苗。

  合鴨為雜交品種,抗病力強,肉質鮮美厚實,加上皆食自然食物,因此體內絕無化學飼料之殘留物。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理想』讓土地和人和諧共存共榮,進而發展永續經營的農業。








.........................................



來自火炎山下的有機稻鴨傳奇


The legend of organic cultivated rice of Houan Mountain


21世紀的健康守護者─稻鴨庄


俗諺說:「南邊太陽,北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正是火炎山南北氣候迥異的寫照,殊異的氣候,造就其豐富的生態世界,更蘊含數種保育且罕見之動植物,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清水沃土、日照充足,造就了阡陌縱橫大安溪沖積扇稻米平原。


稻鴨庄的起源 


過去「火炎山鴨耕米」是「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所創立的社區品牌,但因火炎山易與地名產生混淆且無法完成商標註冊,民國95年經經濟部商業司補助,由頑石設計公司形象命名輔導,且通過理監事會議議決之「稻鴨庄」,來作為本協會所生產之鴨耕米自有品牌「稻鴨庄鴨耕米」。


 民國92年開始進行有機鴨耕米栽種;每年兩期作。所放養的合鴨,來自於宜蘭。從濕榖→烘乾→冷藏→碾製→成品,委由苑裡鎮農會採用無殘留污染之專用加工系統。協會除生產的鴨耕米,由社區媽媽們製成有機產品-米麩、糙米茶、醉合鴨、造型鴨肉湯圓,另有其他有機產品-蔬菜、有機耕鴨、有機鴨蛋等。


 協會所生產的各種有機產品除不定期參與客家特色桐花商品展售外,也在都會區超商,以1.5公斤精緻小包裝上架。購買請認明「稻鴨庄」鴨耕米之LOGO,為本協會主要推廣之「稻鴨庄鴨耕米」品牌,並已通過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驗證。


自然農法原則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農民幾千年來都是用自己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所以一片田可以父傳子、子傳孫,傳了幾千年,田還是可以長出東西。自然農法絕對不只是把化學肥料改為有機肥料,化學農藥變為天然農藥而已;自然農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讓土發揮他的活性。照顧好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回報你。好的空氣、好的水、好的土,還有好的有機食物。


 苑裡平原為「苗栗穀倉」,引大安溪水灌溉,本社區地處苑裡圳水源頭,水域潔淨。氣候為擠壓海拔氣候,早晚溫差大。地形屬開放性盆地,通風好,病蟲害少。實施無化肥,無農藥之耕作方式,產量豐、品質佳,為栽種有機作物最適地段。因此本協會在社區總體營造實踐中努力透過活動的舉辦,凝聚社區共識,並希望以在地環境之優勢開發有機作物栽培,期提供健康產品給消費大眾外,能打開社區商機,解決農業式微後逐漸高齡化農村社區生態,最重要的是找回大自然的秘密。


關於合鴨農法



合鴨農法是是一種取決大自然的完美耕作,將小合鴨飼養在田裡專吃雜草及害蟲,完全不使用除草劑與農藥。


鴨子的糞便則作為天然有機肥料,以補充稻作的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在水田間來回穿梭游動的小鴨,腳蹼攪動田內的泥土增加土壤含氧量,讓稻米可藉由根吸收大量氧氣和養分,因此米飯的口感風味更佳。


由於鴨耕米的生產環境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摧殘,讓整個環境微生物體系得以喘息復原達到平衡,經過多年的耕作經驗,尊重自然、愛惜土地的精神早已深植社區人心,當您食用火炎山鴨耕米時,每一粒米都載滿了耕作者對大自然濃濃情感與疼惜的心。


如果 所有的作物都將自由自在快了的生長,達到豐盛的生產量,作物豐收。所結下的種子也會肥胖、豐滿、結實而含大量的蛋白質。葉子會厚實有光澤,抗撕力強。作物根系強健,像野草ㄧ般不易被拔起,這樣的作物是所有自然農耕的農夫一致



何謂鴨耕米


鴨耕稻之由來與推廣理念→是近年國際間提倡的生態農法之一,做法是在水稻田裡施放一定數量的鴨隻,鴨啄食雜草和害蟲,鴨排泄物則為有機肥,而鴨的游動滑水又可形成相當的中耕效果,使稻株益加茁壯不畏病蟲害。又鴨隻可成為農家的另一收入,田間稻鴨共作,形成野趣美景,間有賞心休閒活化景觀的功效。苑裡火炎山生態社區自民國93年第一期稻作開始試作鴨耕稻耕法,更配合傳統農村景觀打造,以生態古工法在各示範點搭建竹木鴨寮、觀鴨寮、室及等設施。不但活美化各點景觀,同時已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休閒和生態教育的好去處。


台灣農田因多年耕作單一作物,地力不斷流失,加以水源不能有效淨化控制,以致生物多樣性衰減,動植物種逐漸單一貧乏,而作物也受到影響。究其原因,土壤地力和水源是比較重要的因素。針對關鍵因素治本,藉水稻田生物多樣性復育施作,宣導社區民眾關於土壤和水質對於生態的重要性。


國內西岸具有卵石平原的只有大甲溪及大安溪流域,而最大規模的卵石沖積扇平原就是苑裡平原。以當地鵝卵石堆砌而成的「卵石砌」田埂,具小生物憩息之功能,如能進一步在水源頭施作卵石砌淨水池,以充分掌握水質和進水的含氧量,加以石縫間小生物的排泄物可做有機肥料,可助活化土壤及維持地力。以此法配合插秧前之有機肥及綠肥涵養地力施作後,土壤富含有機質,水源乾淨並富含氧氣,農作物將獲得優越的基本生長條件,而因為優厚的有機環境,各種生命將重回水稻田,例如台灣漂萍、多種類蜻蜓、蝴蝶、多種昆蟲、鱔魚、田鼠、蛇、青蛙、蝌蚪、甚至水鳥野鳥等等。這種生物多樣性的復原,正是生態復育田的理想。


而在這種環境成長的水稻,將飽滿健壯營養好吃,必然和一般稻米不同。此特有地方風貌,為先民留給苑裡居民的珍寶,須結合社區與各界集體力量,重而復興具有特色的產業文化與地景地貌,帶動社區新層次提昇與發展。


發展條件



本社區引大安溪水灌溉,地處苑裡圳水源頭,水域潔淨。氣候為擠壓海拔氣候,早晚溫差大。地形屬開放性平地,通風好,病蟲害少。實施無化肥,無農藥之耕作方式,產量豐、品質佳,為栽種有機作物最適地段。


 


品種介紹


 



鴨耕米─台梗九號良質米品種以自然農法生產之有機米,飯香Q勁,一口白飯慢慢咀嚼,有別一般市售包裝米,當顆顆晶瑩剔透的米粒翻攪在您口腔的每一吋,Q勁的口感、濃郁的米飯香及生津的甜,讓人有如喝一壺好茶的享受,滿口米飯香,載滿滿滿幸福的滋味。鴨耕米還有一個特點,表現在它的黏性上,尤其煮稀飯時,黏稠的特性更明顯,偶爾放鬆自己,為自己熬煮一鍋稀飯,配上清爽的小菜,會讓您夏日暑意全消。當然工欲善其用,必先利其器。鴨耕米先天優良的本質,再佐以正確煮食方式,享用鴨耕米可以散發出大地自然的清香,給人與自然更親更近。


稻耕鴨習性→合鴨為一特殊的雜交鴨,屬於土番鴨品種,非一般市場販售之小鴨,土名又叫大改鴨,小合鴨必須自宜蘭千里迢迢搭火車西進。台灣一期作插秧甚早,氣溫乍暖還寒,小鴨子太早放入稻田中,易受寒。原則上小鴨出殼後,夜間需要保溫,白天可以讓其學習戲水,I5天後始可放飼稻田中。二期作由於氣溫較高。以在插秧一週秧苗固著後,將小鴨放飼田間。根據觀察,一群鴨子每天從清晨到黃昏,行經的路徑達3-4公里。以本協會推廣經驗,每分地20隻白鴨,即可讓福壽螺及卵塊清潔溜溜。除有效控制雜草,還得到意外的驚喜,就是鴨群居然把令全國乃至全東南亞,人人束手無策而繁衍快速的福壽螺,吃得乾乾淨淨。估計成鴨如果不餵食其他飼料,每隻鴨子每天可以吞食 50-100 個幼螺。


稻耕鴨─飼料食材來自生態田田間螺類、昆蟲、雜草、野菜,搭以酒糟、玉米、鴨耕碎米、米糠,又有一大片SPA池可供紓解筋骨放鬆肌肉。想當然爾我們的耕鴨,體香味美吃起來又彈牙,為確保耕鴨處理過程不被污染,堅持人工處理過程,食用者更放心。


生長過程.整地→ 插秧→ 放鴨→田間人工除草→收穫→成品(火炎山鴨耕米)


鴨耕米的由來:利用稻鴨共作的自然農法,不施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在田間施放獨特配種的『合鴨』。鴨吃蟲類、雜草、福壽螺,排放天然有機肥。鴨掌爬划田泥,產生中耕效果,稻株強健、米粒勁Q。


營養價值


目前推出有白米與糙米,一顆收成的稻穀﹐可以分成三大部份:種皮(麩皮)﹑胚芽﹑及胚乳。糙米是稻穀去除了外殼﹐保存了內層麩皮﹐以及胚芽胚乳﹔胚芽米的麩皮幾乎被去除掉了﹐但是胚芽和胚乳都還在﹐白米則是將麩皮及胚芽完全去除﹐只留下最內層的胚乳。稻穀中的油脂(胚芽油)﹑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大部份都存於麩皮與胚芽中。糙米含有的維生素B群及多種微量礦物質﹐可以讓新陳代謝更為順暢;糙米中的纖維質能幫助腸胃蠕動有通便整腸功能﹐另一方面,也由於糙米的纖維多,不但耐嚼,也容易有飽足感,對於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雖然糙米耐嚼有些人不習慣,建議剛開始時只在白米中放少量糙米﹐然後讓糙米的比例慢慢增加﹐最後由糙米完全取代白米。鴨耕糙米以自然農法生產方式生產,營養加倍。








【合鴨與水稻的對話】回憶年少時,夕陽西下,站在蘭陽平原的田埂上,看著養鴨人家趕著一大群鴨子,啄食收割後遺漏田間的稻穀,順便覓食田間小蟲、雜草、田螺,好一幅自然生態美景,深植腦海。
十年前,我從種鴨場樓上辦公室,望著遠處水田中辛苦背著農藥桶的農民,頂著烈日,汗流浹背,一面不停的搖動手把,噴出迷霧般的農藥,一面還不時小心呵護著稻穗,渾然忘記身處劇毒農藥的環境中。那情景真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沈思中我許下心願,希望在自己種鴨育成的專業領域,能為稻農盡一份心力,讓他們不必那麼辛苦就有更好的收入。


【合鴨與水稻的對話】就在那個時候,種鴨場接到從日本來的2,000隻雛鴨訂單,規格是:成鴨農重不能超過1.5kg;好動;能啄食雜草、小蟲;不會飛;抗病力強等等特性。經再三尋問,不知日本人想試驗「鴨稻共棲作」。公司同仁幾經討論,認為這樣的訂單數量太少,不符開發設計的成本。然而想到農民除草之辛苦,噴灑農藥之危險,歷歷在目,心想也許這就是緣份吧!於是,我毅然接下訂單,開始準備育種的設計工作。
當我查遍農場種鴨品系、血統、性狀後,因時間緊迫,幾乎只能逕行配種工作,以便能準時交貨。即刻以綠頭野鴨為父本,台灣褐色合鴨雛鴨,出口日本。2個月後,我到日本考察稻鴨共棲生產情形。日本農民相當滿意此合鴨品種在除草、吃小蟲的努力,以及好動的天性。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更加讓我意志堅定,不惜進一步花費時間及成本,希望在家鄉農民臉上,也能看到滿足的笑容及有尊嚴的信心。


【育種學是一門藝術】腦海中浮現育種學教授,開宗明義讓人深省鼓舞的一句話:「育種學是一門藝術」。使我充滿憧憬與信心,檢討輸出日本黑褐色合鴨有三項缺點:
一、合鴨體型小,換肉效率差,鴨肉成本高。
二、屠體皮膚色澤灰白、黑色羽多,賣相不好。
三、野性過強,太好動,往往不小心踩死秧苗。

以上幾項缺點,若要以簡單育種解決,有實際困難。還好台灣早期鴨產業外銷蓬勃發展,技術高超,素有「養鴨王國」美譽,因此改良工作難不倒我們。育種是一門藝術,等著我們慢慢去雕塑。十年育種計畫,終於在連日熬夜之後的清晨定案。接下來是資金設備及技術的投入,又要兼顧市場需求。不能像日本只適合鴨稻共棲作,但鴨肉無法被消費者接受,因此稻與市場接軌,才是現實最重要的考量。


【十年育種三階段改良】第一段四年計畫:育成白色合鴨。綠頭野鴨因其好動、拍翅、抗病力強等特性,是整個育種計畫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屠體膚色及屠體殘留黑色針羽,市場無法接受。所以必須先和台灣白色菜鴨配種,經過數代選育,終於在第四年,如期育成全白合鴨。但是母鴨產卵率差,為顧及往後推廣成本及市場接受度,所以在這四年當中陸續加入補充計畫,使得第四年全白合鴨已經有中高產卵率及穩定白色羽毛基因。第二階段三年計畫:育成體型大之全白合鴨。利用前一階段優良全白合鴨與大型北京鴨配種,育出大型白色合鴨。但在第二階段的第二年,發現此大型白色合鴨抗病力稍差,皮下脂肪多,且可自行繁殖下一代。因此推廣時無法控制種源,恐將使合鴨米產銷秩序大亂,難有良性發展。為確保農民收益,使消費者安心,所以再加入最重要的延續計劃,育成白色無繁殖力「騾鴨」。此外,因為屬間雜交,羽毛出現原種黑褐色羽毛機率相當高。因此必須在既有大型白色合鴨族群中,擴大族群做白色羽毛高強度選拔,育出和正番鴨配種時,能繼續保持白色羽毛的特性。 第三階段三年計畫:量產白色大型騾鴨→合鴨。選拔出有穩定白色羽毛基因的大型白色合鴨為母本,配上農場原有穩定白色羽毛基因的正番鴨公鴨雜交。看著一群健康活潑、精雕細琢的雪白藝術創作,白色大型螺鴨-合鴨終於誕生。


【推廣合鴨米的新思維】十年匆匆而逝,回憶往昔每一階段的辛勞,親睹所期盼品種育成時的喜悅,及每年鴨稻共棲試驗所遭遇的挫折,實在有如寒冬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去年我抱著結實纍纍而飽滿的合鴨稻穗,更是百感交集!雖然生產有機合鴨米及有機鴨肉的技術,大致就緒,但想到後續推廣工作,仍感滿路荊棘。台灣農業長期來受到政府努力輔導,加上民間研發,已建立相當不錯的推廣體系,但總覺得還差臨門一腳,也就是有秩序的推廣,使其產銷平衡。因為台灣農民辛勤努力的個性,一旦有新品種或新技術,幾年之內就會使市場生產過剩,造成物賤傷農。農民無計畫的擴充生產,往往導致血本無歸,而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影響品質。加上農藥化肥過度使用,也使消費者身受其害。暴漲暴跌往往也導致產銷危機,降低外銷穩定性。每當思及此一農業生產惡性循環的夢靨,期盼今後鴨稻共棲的推廣,能有善心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創造農業新思維及新秩序。今年黎明農牧場已完成試驗階段,正式進入0.6公頃的初期量產,也承蒙中與大學農業試驗場協助,進行5公頃有機稻田的養鴨控制雜草及福壽螺的試驗(詳見《鄉間小路》八月號),兩個試驗均非常成功。感謝關心合鴨米朋友的建言,已先行完成合鴨米商標及聯合商標、包裝袋之註冊。此外也完稻共棲作新發明申請,及合鴨在棲息運作硬體設計的專利申請。農委會最近擬成立鴨稻共棲作發展委員會,實在非常感謝。最近擬在國內成立「合鴨社」,期盼能凝全國稻農及鴨農心力,共創永續有明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