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破解癌症治療10大迷思

錯誤的觀念常導致癌症治療的延誤,破解癌症10大迷思,可以讓癌症治療更有希望。


2002/07 康健雜誌 44期   文.司晏芳


癌症已連續20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真的比高血壓、糖尿病可怕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說,回台灣從事癌症治療多年來有很深的感觸,一般人對癌症了解不夠,很多人談癌色變,以為癌是絕症,比心臟病、肺炎更嚴重。


事實上,他說,大部份的癌症是可以治癒,如果在罹癌初期及早正確診斷,及早治療,治癒率可達90%以上,而肺炎約有15%的死亡率。


像乳癌零期的治癒率是95%,睪丸癌、霍金氏淋巴癌等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也高達90%,而國人常罹患的鼻咽癌,即使是第三、四期的病人也有60~70%的治癒率。


在對抗癌症的路上,現在不只是治癒率的提高,應更積極的朝降低癌症發生率來努力。


黃達夫特別強調,對癌症的認識,有需要從民眾教育做起。在美國,從小學就開始教育小朋友如何在生活中防癌。所以,美國這10年來不但癌症死亡率降低,連發生率也下降,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說。以下是一般人對癌症常有的錯誤觀念:


1. 嘸驚、樂觀就能抗癌?


其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積極樂觀的態度可以直接提高癌症的治癒率。


不過,積極樂觀可以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當病人愈有活力,愈能和周遭親朋好友有良好的社交互動,因為沒有人喜歡和唉聲嘆氣的人在一起。而良好的人際互動會給病人幸福的感覺以及對抗癌症的動力。


「但樂觀不是無知的樂觀,而是對自己病情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後,有把握的樂觀,因為無知會犯錯」,做過骨髓移植,曾在台北榮總住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骨髓白血病人李先生說。


他是血癌病人,免疫力很差,小小感冒就可能奪去生命,所以他學會要積極預防感冒。李先生感慨地說,「親眼目睹很多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感染。」


病人須對自己負責,了解自己接受什麼樣的治療、病情和生活起居注意事項,不能把責任一股腦交付給醫生、親人,因為沒有人能24小時跟著你。


2. 接受化療,生不如死?


很多人一聽到要做化療,馬上就想到可能會吐個半死、治療過程會很痛苦、要做個抗癌鬥士才能戰勝癌症……等等。


但事實上,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博明說,現在接受化療,不再需要那麼悲壯,拿出赴死的勇氣。因為醫界對癌症治療 的觀念轉變很大,以前是「因為要把你治好,再苦你都要忍」。而現在優先考慮的是,病人能不能忍受。也就是說,要在病人最小痛苦下,把病人治好,不是「藥有 效」就好。


再加上現在有很多藥可以把抗癌藥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像注射止吐針可以壓制嘔吐,而沒有味覺、食慾不振的問題,也有流質營養食品可以吃等等。


3. 呷好逗相報?


從被檢查出來是癌症開始,身邊都會一直有人告訴癌症病人,「我認識的某某,也是和你一樣得了癌症,人家吃了神醫的妙 方,免開刀不打針,不用化療也會好…… 」台灣目前每年約有4萬多名的癌症病人,但台灣癌症治癒率遠比美國還低,就拿可以治癒的第一期乳癌來講,美國的治癒率可以有60%,但台灣只有 15~20%。


其實台灣的主流醫學治癌的方法和美國沒有太大差異,但結果卻有很大差異,關鍵在病人身上。


因為台灣42%癌症病人即使早已發現身體有異狀,在疾病初期最先尋求卻是偏方,而非正規醫療,錯誤期待「今天吃了藥,明天就能把癌症治好」,延誤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


對偏方滿懷希望的病人,最後不只是病情惡化,也要調適落空的心緒,常在沒有好好準備下面對生死。


任何癌症新療法或新藥的開發,平均要花上5~10年以上的時間,長期用科學方法來證實它們的臨床效果,才能正式核准使用。


但許多未經科學證實療效及毒性的偏方貿然使用在癌症病人身上時,不但冤枉花大錢,而且在偏方毒性和副作用都不清楚的狀況下,反而要承擔不良的後果。


4. 今天的醫學技術可以在早期偵測出所有癌症?


有些癌症,像子宮頸癌、乳癌和直腸結腸癌,做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但是不是所有癌症都可以早期發現?目前的醫學技術還不能打包票。


現在能偵測出來的癌症,起碼都有一定程度大小。以乳癌為例,當發現有乳房腫塊時,癌細胞可能在體內4~6年之久。


5. 接受癌症治療就等於要離開家庭、放棄工作?


大部份癌症病人可以在門診接受治療,所以當天就能來回,不必住院,也不須長期離開工作單位,許多病人仍可以繼續上班。因為像止吐藥等降低抗癌藥物副作用陸續出現,幫助病人儘量在不影響原來生活作息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6. 癌症讓人痛?


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會引起疼痛。疼痛多半只有在癌症末期才會出現,但在有經驗的醫生照顧下,可用止痛藥或自控式止痛器來緩解疼痛。醫界有共識,把病人疼痛降到最低,是疼痛控制的第一考量,而不像以前,怕病人對止痛藥上癮,叫病人忍痛熬過去。


7. 接受外科手術會使癌症轉移?


有些癌症病人不願切除腫瘤,擔心殘餘癌細胞會因而加速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梅約醫學中心指出,的確有研究發現,切除大腫瘤的同時也移除了可以抑制遠處腫瘤生長的內皮素(endostatin),但千萬不可因此放棄外科手術治療,因為當腫瘤還沒有大量轉移時,外科手術切除經常是有效根除大部份癌細胞的方式。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為,對於一些癌症的治療,外科手術仍然是主軸,而且很多輔助性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就是為了預防或早期壓抑癌細胞的轉移或生長。如果你的醫生已衡量過外科手術的利弊,評估需要動手術,就不應該有太多不理性的疑慮。


8. 相同的癌症可用相同的藥來治?


當你看到其他和你罹患相同癌症的病友,恢復得比你好,常會認為「醫生給他的藥是不是比較好」,動搖對目前治療的信心,想換成跟他一樣的藥。


不過,「一個病例的成功,不代表他用的療法是最好的,只能說那個療法剛好適合他,但會不會適合其他人,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台北馬偕醫院謝瑞坤醫師說。


他指出,癌症用藥是因人而異。比如每個人肝腎功能不同,可以承受的藥物就會不一樣。而且就算是相同的癌症,因為癌症期別不同,惡性度不一樣,用藥也不見得會相同。


9. 癌症會傳染?


你並不會因為接觸癌症病人而得到癌症。當你親近病人,並不會提高你自己的罹癌風險。可是,你的陪伴可以撫平癌症病人心中沮喪、孤獨和無助的情緒。


不過,如果你要到醫院探視癌症病人,要注意自己有無感冒或其他傳染病,如果有的話,嚴禁探訪,以免讓病人受到其他疾病感染。而且癌症病房不要有鮮花、盆栽,進病房前也應先洗手。


10. 成功率愈高的療法就愈有效?


「某一抗癌新藥,成功率達90%」、「某抗癌產品在動物實驗上能殺死95%以上的癌細胞」等等報導不時出現在媒體上,但這些新藥或抗癌產品真的會是癌症病人的救星?


各大醫院近來紛紛提出警告,發現有不明人士在醫院向癌症病人推銷宣稱有抗癌療效的產品,遊走在健康食品和藥品的灰色地帶。


除了坊間抗癌產品,即使是大藥廠推出的抗癌新藥,你也需要合理懷疑它們所聲稱的療效。數字固然會說話,但是「成功率高達90%」的研究報告,常是有選擇性的報告病例所做出的漂亮數據。


真相多半是有50人參加某抗癌新藥試驗,經4個月治療,有20人完成試驗,其中18人效果良好。統計結果時,只看新藥用在20人中18個有效,而刻意忽略無法完成試驗的30人,他們可能因治療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太大而退出試驗。


此外,坊間常見以「某成分在動物實驗中可抑制腫瘤大小達90%以上」來標榜有抗癌功效的產品,僅在動物實驗階段有效,並不代表用在人身上也會有效,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鯊魚軟骨。


鯊魚軟骨在體外細胞的初步試驗發現,確實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但是這樣的說法透過新聞媒體、廣告促銷等活動,推動了 鯊魚軟骨相關產品大熱賣。可是,在199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表第一篇鯊魚軟骨的臨床試驗報告發現,沒有任何病人達到完全或部份緩解,也就是說沒有任何 療效,而且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未見改善。在1999年底,美國FDA要求停止「鯊魚軟骨產品可以抗癌」的不實廣告。2000年6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更裁 定除了禁止不實宣傳,相關廠商還要支付判決費100萬美元,其中45萬美元要交由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和相關單位舉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檢驗鯊魚軟骨在人體 的抗癌效果。所以面對抗癌新知的醫學報導時,要注意研究結果是否有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有多少人參與臨床實驗,追蹤多久時間等。


「任何號稱有抗癌療效的藥物都得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來證實,否則都只是一個空虛的希望,」台北馬偕謝瑞坤醫師說。


在癌症治療上,醫生和病人都有功課要做。醫生絕對要花時間解除病人的疑感,讓病人有參與決定的機會。而病人除了尋求再諮商,聽聽別的醫生的看法,也要吸收正確的知識,對自己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隨意聽信耳語,才能在治療中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


(審稿專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


國內防癌資訊參考網站


台灣癌症臨床發展基金會:www.vghtpe.gov.tw/~tcfund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www.ecancer.org.tw


台灣癌症基金會:www.fcf.org.tw/main.htm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www.kfsyscc.org


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www.cancer.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