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喜樹科(Nyssaceae)或(珙桐科)喜樹屬(Camptotheca)


 



    


    


喜樹科(Nyssaceae)或(珙桐科)喜樹屬(Camptotheca)
‧別名:
旱蓮、水栗子、野芭蕉、千張樹、天梓樹、水桐樹。
‧原產地: 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區。特產於中國南部,1948 年台灣引進栽培。
‧分佈: 被零星種為行道園藝樹,目前在台灣南部有栽種為藥用植物。
‧用途: 1.木材可製作家具和供造紙原料 2.藥用:全株內含喜樹精,對血癌具有控制作用,臨床試驗並證實對腸癌治療有明顯功效。性味:樹枝、樹皮、葉、果實:苦、澀、涼。效用:葉:抗癌,清熱,殺蟲,止癢。治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膀胱癌,顆粒性細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外用治牛皮癬。
‧莖: 落葉喬木,幹通直,樹皮灰色或淺灰色,有淺縱裂成淺溝狀,幼枝條紫綠色,被灰色微柔毛 。
‧葉:
葉互生,紙質,長橢圓形,先端漸尖,長 12~28 公分,寬 6~12 公分,頂端短銳尖,全緣或微呈波狀,表面亮綠色,裡面淡綠色,葉柄長 l.5~3 公分。
‧花:
花單性同株,頭狀花序近球形,雌花頂生,雄花腋生,徑約 1.5~2 公分,通常出 2~9 個頭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萼杯形,具5短齒,花瓣 5,雄蕊 10 枚。
‧果實: 果熟呈黃褐色,數個聚生成頭狀,翅果線形,先端楔形 。
‧特性:
喜樹是溫帶樹種的落葉大喬木,原產地在中國華中一帶,台灣在民國 34 年光復後曾引進栽種,原本栽培在較高海拔山地,業者也曾嚐試在平地育苗栽培,但由於種子發芽困難、苗木在平地生長不良,一直無法推廣。林業試驗所投入喜樹栽培技術研發,獲得突破性進展。喜樹含喜樹精,對血癌及腸癌有控制作用,兼具觀賞與藥用價值,值得多加推廣。
‧更多資料: 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蒐尋 喜樹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