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廖姓:有分「清廖」與「雙廖」*(雙廖)生姓廖、死則歸張,有「廖皮張骨」、「活廖死張」的祖訓.「承佑堂張廖家廟」

張廖家廟


http://alex8865.pixnet.net/blog/post/25095578-%E5%BC%B5%E5%BB%96%E5%AE%B6%E5%BB%9F%EF%BD%9B%E6%89%BF%E7%A5%9C%E5%A0%82%EF%BD%9D%EF%BC%8D%E4%B8%8A%E5%8D%B7


訃聞送錯?遵循「活廖死張」習俗


台中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7月2日


「奇怪?這是誰送來的訃聞?」台中、雲林等地張廖家族守著「活廖死張」祖訓,活著姓廖、死後姓張,很多不知典故民眾接到訃聞,看到上頭姓氏寫著「張公」、「張媽」,一頭霧水,以為是送錯家


台中市李姓市民說,日前他接到朋友轉送來的訃聞,他打開來看,裡頭寫的是「張公」,他查遺族的名字,發現其中有一個名字和他的下屬同名,但下屬是姓廖才對,細問才知道有「活廖死張」的習俗。


「你是清廖還是雙廖?」台中市政府技監、張廖家廟主任委員廖德淘說,他從年輕時就常被問到,原因是姓廖有分「清廖」與「雙廖」,清廖生死均稱廖,雙廖生姓廖、死則歸張,有「廖皮張骨」、「活廖死張」的祖訓,成為特殊文化。


廖德淘指出,「活廖死張」源自於6百年前、元末明初,官宦子弟張愿仔避難,入贅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三九郎家,發誓生子承嗣廖家後代,由於入贅無法入祀廖家、張家祠堂,經家族討論後另立堂號,從此子孫生姓廖、死後姓張。


廖德淘尋根考證,現居官陂鎮民九成七是崇遠堂後人,大部分都改姓張,清朝來台開墾的族人,落腳雲林縣西螺、台中市西屯一帶,至今散居各地,約有卅萬人,代代遵守「活廖死張」祖訓,成為台灣獨特風俗。


廖德淘說,家族成員不是複姓張廖,成員不管是戶籍、身分證、兵役資料、買賣契約等,都以廖姓登記,過世後,包括神主牌位、墓碑、訃聞等,都書寫為張姓。


西屯區張廖家族有「活廖死張」祖訓,但其中一支族在日據時代,被登記為複姓「張廖」,從此不再生死兩姓,原因眾說紛紜、不可考,包括台中市議員張廖萬堅、張廖乃綸,都是這個支族的成員。
***********************************************************************************


七崁廖氏,俗稱張廖,或稱雙廖(純系正統之廖氏稱單廖),而張廖這一姓氏是獨特的姓氏,既非複姓,也不是音譯,乃是兩姓的結合,一嗣雙祧的一族,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即廖皮張骨二姓合一家。
張廖氏發源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元順帝時白蓮教猖亂,官陂始祖張愿仔(字再輝,後來入贅改名為元子),原籍雲霄縣(位於詔安縣北鄰)西林和尚塘,為張 天正之第三子,避居官陂坪賽教讀。當地有一位員外叫廖化(又稱廖三九郎),單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聰慧賢淑,通讀詩書,事親至孝,廖化見張愿仔夫子英 姿義氣,忠厚風雅,敬而慕之,贅為東床(女婿)。廖翁視婿如子,把產業全部交愛婿執掌。女婿張愿仔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族人讚譽。
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張愿仔四十八歲,獨生子廖友來出生,洪武二十三、四年友來未二十歲時,廖族有犯國法不容赦者,此人逃逸無蹤,累及廖氏全族。此時 廖元子(張愿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挺身而出,以廖姓親族身份,往官申辯,然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臨終遺囑廖友來:「吾深 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
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廖元子逝世,享壽六十五歲,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和尚塘張姓祖祠,並將父囑告 知親族,張族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清河(張氏代號)衍派,汝水(廖氏代號)流 芳』」。並用籃轎八臺,鼓樂送回其父神主。於是將坪賽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其父立祠,「張廖」二家遂成一派,自立一族。
雙廖系廖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雲林縣二崙鄉、西螺鎮和崙背鄉;台中市西屯區、北區;台中縣豐原市,南投縣中寮鄉,桃園縣大溪鎮等地。


http://tw.myblog.yahoo.com/jw!31P60wGaHwIgs.jflyv4tGxcakw-/article?mid=286  引用


這個特殊的姓氏,是產生于距今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的福建詔安。


經過的情形,根據台中市「承佑堂張廖家廟」所提供的一項源流考,大體如下:


「始祖張愿仔公(按,又稱元子公),字再輝,張天正公之三子,母陳氏,


洪武七年自原籍云霄和尚塘遷來詔安縣二都官坡廖三九郎公家中進資,是為詔安二都官坡清武始祖。


公為人俊秀而豪杰,朴實而忠厚,常負販往來詔安官坡,因常宿平寨廖三九郎公家。


三九期公股富無嗣,單生一女名曰大娘,品貌端庄,敏慧賢淑,能通詩書,事親至孝,


公思遠客出祖者招之為婿,見愿仔公乃遠客出祖者,兼之忠厚朴實,堪任東床之選,公悅之遂招為婿,


視若己子,并將田園產業悉付愿仔公掌管,公事岳父母克敬克孝,無異生身父母。


廖公仍恐百歲后忘廖還張,故向愿仔公立答曰:“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者不昌曰”,


愿仔公亦譽曰:“生當姓廖,死必歸張。”


公隅其子友來曰:“汝知為父出來否?汝父原住清河云霄和尚塘,姓張也,因來平寨入贅廖家,


原籍有祖業,汝以后應回祭掃宗祠,為人子當思孝道,廖家公媽更不可忘,生事死葬時,應如汝父在生一樣


事亦須囑代代子孫遵之”。故此代相承,于戶籍書廖,神主則書張,因稱死張活廖者,緣故此之由也。」


由于福建特殊的「入贅」關系而產生的張廖氏,前文已經提到過,


是以「清武堂」作為他們的表記的關于「清武堂」的由來,張廖始祖張愿仔公的第十七世裔孫,


本省籍的張廖德福先生,曾紹于二九六九年間撰文說明,該文的內容如下:


「組忠我張廖一派之由來,余本不知其詳,據叔祖父有南公所編纂之族譜明示,


乃開基始祖張虎公之長男,張論公字真瑞,號元甫,肇起于云霄之西林,


開基第一世祖迄第六世張愿仔公字再輝,又名元子公,先裝鄧氏孺人,育二男,長崇善公,次崇珠公,


留住西林束盧西楹,而鄧氏故后,乃只身獨移于詔安之二都官技,以清河入贅于廖三九郎公之令嫂名大娘﹔


生一子友來公繼承雙桃,于是俗稱入廖神張,乃二姓合二不,又稱張廖,亦稱雙廖,論其血統貿為一脈,


蓋張公廖姓之由良有以也。據七嵌祖訓,有明確之定律﹔故為明了張留與單張「清張」,單廖「清廖」之別


將張姓之清河郡,廖姓之武威郡,各取頭字,取名為清武堂,凡張廖元于公之子子孫孫


堂上以清武堂表示張廖之家,使后人共知報本,并與張廖大族。


* 雙廖禁食雞頭


在從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往往只有祭祀、拜拜、宴客之時才能吃得較為豐盛;所以民間慣例,


主人宴客時客人往往不能夾食雞頭,好讓主人於下批客人到時,能夠再添加幾塊雞肉,


又是一隻全雞上桌,以示款客誠意。


相傳雙廖氏第六世先祖廖日享公家貧,一日為了赴宴,特地借了長袍馬褂帶著孫子參加,


筵席上孫子嗜吃雞肉,一不小將雞頭腦汁噴到廖日享公的衣襟,日享公大怒、孫子哭鬧弄得場面十分尷尬;


於是回家後,日享公便招集張廖氏族人戒之「食雞頭者,非我族類」。從此雙廖氏後人便禁食雞頭,


但是單廖姓氏的族人就沒有這個禁忌了


2.臺灣姓廖人家,有單廖、雙廖之分,雙廖者始祖元仔公,本姓張氏。因入贅廖府,


事先約定子孫在世時姓廖,死後才歸張姓,所以祖先的神龕牌位或墓碑,都是改用張氏。


其中有一支遷台人家很窮,但為了赴宴而向鄰居借白袍來穿,在宴席中因吃雞頭,


卻不慎把醬汁沾污了白袍,因此遭到衣主一頓凌辱,後來就發下重誓:廖姓子孫不得吃雞頭,永以為戒。


http://www.wretch.cc/blog/ddarroff/9705853   引用


1 則留言:

  1. 哇   第一次聽到有「清廖」與「雙廖」這種事
    台灣這麼小   對這裡的事都不太了解  有點不好意思!
    增廣見聞了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