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吉語字 .組合字.連語字.連體字,吉利字.吉語字.團結字.民俗學家則稱為合體字或「吉祥合體字」



吉語字


許多介紹傳統文化的讀物,都說新婚貼「囍」的風俗與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關:王安石赴京趕考,途中見有富紳馬氏在門樓上挑出一盞燈彩,出聯擇婿,聯語是:「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考試時,考官也出聯徵對,聯語是:「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就用馬家的半聯對考官,用考官的半聯應馬家。結果既中進士做天子門生,又當嬌客娶馬家小姐。雙喜臨門之時,王安石喜不自禁,揮筆寫就兩個連成一體的「喜」字,還賦詩一首云:「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由於這個連體「囍」字能夠形象地表達人們祈盼題名金榜、封妻蔭子、好事接踵的心願,因而很快流傳開去,成為普及全國的婚俗事象。


平心而論,把這副辭意淺陋的對聯加在王安石身上,實在是對一代文豪形象的貶損,只可姑妄聽之。事實上,類似「囍」這樣的連體字形,在中國民俗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勝枚舉,比如直到現在,我們仍能在一些新開張的店舖門上,看見將「招財進寶」四字連為一體的「 」字,等等,未必都能假托一個個具體的名人軼聞來解釋它們的起源吧。


包括「囍」字在內的這些連體字,老百姓管叫「吉利字」、「吉語字」或「團結字」,民俗學家則稱為「合體字」,或「吉祥合體字」。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徵調軍隊的符文,通常是把幾個篆字合併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所以要採用數字複合、筆劃交錯的手法,就是怕人作偽。到了道教流行的漢代,這種手法便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篆上。如傳世兩漢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收錄的一些早期的符「興善除害」、「令專者無憂」等等,其實就是幾個表示吉祥涵義的隸字的合體。專事道教研究的學者,乾脆把這些符稱為「複文」,由此可見它與「合體字」的關係。


唐 宋時代,道教盛行,為渲染神秘氣氛,道士畫符愈益離奇,除派生出「秘篆」、咒語外,還引進河圖洛書、八卦,乃至神像等圖形,但造符的基本手法,依舊是複文,試看什麼「護身符」、「厭鬼符」、「祈雨符」之類,仔細辦識,無非是「吉利」、「厭鬼煞」或「雷」、「雲」、「風」、「嵬」等字形的合體,完全可以和同一時代鑄造的厭勝錢文相比較。如果我們把厭勝錢事象列為並非純宗教化的民俗範疇加以考察,那就可以認為,至晚從宋代起,合體字已從道士畫符的「禁臠」,演變為民眾表達避兇求吉願望的一種手段。雖然目前尚未見到文字記載或實物印證的「囍」合體字最早出現於何時的資料,但傳世的清代厭勝錢上,聯筆減劃的「黃金萬兩」、「招財進寶」之類的四字合體,已同現在商家貼在門板上的一模一樣或大同小異。據此推斷,一部分迄今還保留在現代生活中的吉祥合體字,至遲都已在清朝時定型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fpUsCNGDQE5gDxo37MnW/article?mid=705


《太平經》中收錄的一些早期的符「興善除害」、「令專者無憂」.找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