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酉陽“天書”周永樂《新鐫古三字經》

酉陽“天書”



 


 


五個“口”念什麼?左“醜”右“子”又是個什麼字?“水”字下面加兩個“木”呢?……


        稀世文字無人識

    家住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周永樂,是個愛好民族文化器物收藏的土家族生意人。2006年冬,他到酉陽宜居鎮收購舊貨,無意中發現一本非常陳舊的線裝古書,用的是武陵山區歷史上常用的“皮紙”,20多頁,豎排線裝,用毛筆書寫,字跡工整有力,都是沒見過的字。2007年春夏,周永樂在酉陽又找到一本類似古書。

      古文字寫《三字經》

    今年初,重慶市社科聯特聘研究員、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顧問譚大樑在酉陽無意中看到了這兩本“天書”,發現少數字很眼熟,同古書、古代字帖對比,破解了其中玄機。

    “井字中間加一點,其實就是‘井’字。”譚大樑解釋,秦商鞅變法前,各國普遍實行井田制,中間一“、”表示水井所在,這個字其實是按形聲、會意構字法合構而成的漢字,即“八家共一井”之意。“通過對《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的查閱對比,可以斷定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使用的古文字。”譚大樑說。

    重慶師范大學著名古文教授鮮于煌研究發現,其中一本古書叫《新鐫古三字經》,內容與現行的《三字經》一致,是用秦以前不規范的字來寫的,是民國時期的手抄本,原本沒有找到。另一本出于嘉慶十六年,名為《根書》,即現在的字典。

  破譯“天書”十四字

    “古寫左、右結構的‘兌、言’,現在變成‘說’字了。”鮮于煌教授多方考證,破譯了《新鐫古三字經》中的14個古文字,“‘天書’共1140個字,要完全破譯還需多方繼續努力。”鮮于煌說道。

    “只破譯了一部分,但意義重大。”重慶師范大學董味甘教授表示,酉陽“天書”的發現和破譯不僅豐富了巴渝文化,還改變世人對重慶的看法——重慶不僅有碼頭文化,還有巫山文化、酉陽古文字文化等眾多特色文化。

    但對于“天書”文字是否出于先秦,重慶師范大學黃中模教授持不同看法,他說:“根據書寫來看,有可能出于明清”。但不管出處為何,“天書”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