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秘魯馬鈴薯品種達3500種 顏色多形狀怪

秘魯(馬鈴薯)品種達3500種 顏色多形狀怪



你見過“五顏六色”的馬鈴薯嗎?在秘魯,除了最普通的土黃色馬鈴薯外,當地農民還種植出了五顏六色、而且奇形怪狀的馬鈴薯,使得秘魯馬鈴薯品種多達3500種。

  3500個品種

  在安第斯山脈山區馬鈴薯的收獲季節,很多當地農民都忙於收獲馬鈴薯,這裡的馬鈴薯不再是單一的土黃色,而呈現五彩繽紛:黃色、紅色、藍色、紫色、紫羅蘭色以及帶黃色斑點的粉色等等。多種顏色的馬鈴薯堆在一起,看上去像是五顏六色的海洋。這些馬鈴薯不僅顏色多樣,而且也是奇形怪狀:有圓形的、有長形的,還有扭曲在一起的,還有像拐杖一樣鉤狀的,也有像陀螺那樣的螺旋形的。當地農夫給這些馬鈴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比如:弄媳婦哭、老骨頭、黑美人、白鹿鼻、紅影子等。

  土豆生產大國

  在秘魯擁有650多處村落的艾馬拉人(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一直擁有尊重馬鈴薯多樣性的種植傳統。艾馬拉人居住的區域被認為是農業學家進行農作物培育、保持農作物多樣性的最好地方。這裡嚴寒的氣候特征,避免了寄生虫對馬鈴薯生長的破壞。在每年的收獲季節裡,艾馬拉人會收獲多達2000多種不同的馬鈴薯。

  目前,秘魯是世界上馬鈴薯的生產大國,1971年成立的“國際馬鈴薯中心”也落戶秘魯首都利馬。該中心旨在開發馬鈴薯和其他塊莖作物的可能性種植,使之可作為除了地球上人類主要依賴的谷類糧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國際馬鈴薯中心”專家先在實驗室培植出超過2000多種沒有病毒的馬鈴薯種子,然后把這些種子帶到高原讓農民種植。通過這種方法,專家已經成功把一些因病毒瀕臨消失的馬鈴薯品種重新進行培植栽種,讓人們能再次品嘗到不同口味的馬鈴薯。



國際土豆年 說說土豆事


聯合國曾確定過許多年主題,如“國際和平年”、“國際老人年”,但以一種作物來作年主題只有兩次,一次是2004年的“國際大米年”,另一次就是今年的“國際土豆年”。經聯合國糧農組織提議,聯大于2005年通過決議,宣布2008年為國際土豆年,以增加人們對土豆重要性的認識。在整個2008年,聯合國都將強調土豆在提供糧 食安全和消除貧困上發揮的積極作用,因為富含維生素C和鉀的土豆能夠減輕貧困人口中的營養不良現象。


  眼下,大量的新土豆已經上市,無論是烹炒還是蒸煮都是人們喜愛的食物。如果要在千差萬別的東西方飲食與烹飪文化中找到一個交集點的話,那麼“土豆”再合適不過了。不是嗎?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到用土豆做成的美味佳肴。


   土豆:曾被咒為“罪惡食物”


  “土豆”的學名是“馬鈴薯”,它的故鄉在哪裡?美國植物學家用先進的基因技術,對300多個野生和種植的馬鈴薯樣品進行研究和分析後,于2005年公布了研究成果:世界上所有的馬鈴薯品種都可追溯到秘魯南部的一種野生品種。也就是說,秘魯是馬鈴薯的故鄉。


  大約7000多年前,秘魯南部的當地人率先改良了野生的馬鈴薯品種,使其成為最早的種植馬鈴薯。此後,人們將種植馬鈴薯與野生馬鈴薯雜交,培育出繁多的馬鈴薯品種。今天,馬鈴薯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有種植,它既可以當主食,又可以作菜肴,更是許多國家貧困地區的“當家”農作物。


  當第一批歐洲探險者在印地安人的菜園中看到馬鈴薯時就喜愛上了它,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便叫它“怕怕”。後來,馬鈴薯被帶到歐洲,因為沒有在《聖經》中查到有關對“怕怕”的記載,於是便咒罵它是“罪惡的食物”,有人認為,吃了馬鈴薯會得鼠疫,甚至連一些醫生也告誡人們吃馬鈴薯會患麻風病、肺結核、軟骨症。


  不僅如此,馬鈴薯還被演繹出許多“靈異”之事。英國人相信,種過馬鈴薯的土地會變成灰塵;義大利西西里人則相信,只要把仇人的名字寫在紙上釘入馬鈴薯,仇人就會死去。在法國,馬鈴薯的境遇稍好一些,因為馬鈴薯的枝葉和花朵非常艷麗,王後經常用它們來裝飾自己的紐扣和帽邊,引得貴婦們競相效尤。公元1765年,由法國科學院編纂的《大百科全書》中,馬鈴薯依然是牲畜飼料。


  災荒之年唯獨馬鈴薯收成好


  在歐洲,馬鈴薯作為食品廣為傳播,很大一部分功勞應歸于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他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中,認識到馬鈴薯是一種“了不起”的有食用價值的植物,並請國王推廣種植。國王在他的馬鈴薯地里親自耕了第一犁,並在宮廷的後花園里種上了馬鈴薯。在宮廷舉行的宴會上,這位農學家還用馬鈴薯烹調了20多種美味的菜肴(現在法國宴會上還有以“巴曼奇”命名的菜),還親自指導在巴黎郊區種植出每公頃產8800公斤馬鈴薯的示範田,無償地把薯種分贈給農民。從此,法國開始大面積地種植馬鈴薯。


  到了18世紀,西歐地區連續發生嚴重災荒,糧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獨馬鈴薯獲得了較好的收成,飢民們不得不用馬鈴薯來做救命食糧,結果發現馬鈴薯竟然非常美味。從此,歐洲人對馬鈴薯刮目相看。


   “土豆加牛肉”是幸福生活的標誌


  不過,此時的俄國人還沒有親近馬鈴薯。當時,彼得大帝以重金從荷蘭買回一袋馬鈴薯種在皇宮花園里。公元1842年,俄羅斯發生飢荒,老沙皇下旨命令農民種植馬鈴薯。但農民對馬鈴薯不了解,還進行了抵制行動,彼得大帝一怒之下動用軍隊予以鎮壓,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馬鈴薯暴動”。可以說,馬鈴薯是伴隨著槍聲和血淚在俄國土地上安家落戶的。這之後,俄國人開始大量種植馬鈴薯,並使其成為主食,而“土豆加牛肉”已成為幸福生活的標誌。


  如今,馬鈴薯在許多國家都受到了特別的禮遇───比利時人建立了“馬鈴薯博物館”,收藏了印地安人繪有馬鈴薯圖案的“圖騰”以及馬鈴薯郵票等文物,供人們參觀;每年六七月間,尼日利亞都要選定一天作為馬鈴薯節,以示慶賀;法國人說:“愛情和馬鈴薯一樣寶貴”。法國有個“洋芋頭幫”,就是專門為紀念提倡種植馬鈴薯的有功人士設立的;西班牙人稱馬鈴薯為“上等食品”;前蘇聯人稱馬鈴薯為“享受食品”;美國緬因州每年都舉行“馬鈴薯皇后”選拔賽,以示紀念。


  17世紀馬鈴薯在我國開始種植


  如今,馬鈴薯已遍布世界各地,並成為和稻、麥、玉米、高粱齊名的世界第五大農作物。每到一個國家,人們都會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給它取個特殊或有趣的名字。比如,義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國人叫它“地蘋果”、比利時人叫它“巴達諾”、德國人叫它“地梨”、美國人叫它“愛爾蘭薯”、芬蘭人叫它“達爾多”、俄國人叫它“荷蘭薯”。


  17世紀初期,馬鈴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最早在西北地區種植,以後逐漸遍及整個中華大地。中國地域遼闊,故此對馬鈴薯的稱謂也最多。雲南、貴州一帶叫“芋頭”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廣州、香港叫“薯仔”,而更多的地方則叫它“土豆”。在中國,土豆可以說是最常見的菜品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別強調要多吃薯類。在發達國家,土豆也是日常家庭食譜的主打菜肴,尤其對於歐美國家的人來說,土豆是僅次于面粉的重要主食。


 


1 則留言:

  1. 秘魯馬鈴薯品種達3500種 顏色多形狀怪真希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