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太陽能革命 突破夜間使用限制

太陽能革命 突破夜間使用限制



仿植物光合作用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太陽能發電雖然不會產生污染或碳排放,但卻受限於天候條件及裝置體積,一直難以擴大應用範圍。然而,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結果,卻為太陽能發電帶來嶄新的突破:太陽能發電不但可以應用在小型器具上,還可以與燃料電池結合突破日夜限制。



分解水 存於氫燃料電池



這項發現聽起來很神奇,但背後的原理其實一點都不艱深:科學家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運用太陽能板收集來的電力,將水分解為氧分子及氫分子,氧及氫就可儲存在燃料電池中做為動力來源。相關結論已經刊登在「科學」期刊上。



許多科學家之前也曾經嘗試過複製植物光合作用,但困難之處在於,一般用來分解水的電解裝置太過龐大,而且需要不少電力,如果靠成本昂貴的太陽能發電根本不敷成本,加上裝置的體積過大根本無法應用到一般日常生活。



麻省理工新發現



而麻省理工學院所採用的新方式則是將分解水的電極改為磷酸鈷材質,如此一來,只要非常小的電力就可以啟動分解作用,順利產生所需的氫跟氧,而且裝置體積大為縮小。一旦完成開發,運用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的零污染汽車將不再是夢想。



大幅縮小裝置及成本



此外,還可以將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應用在一般住宅:白天的電力靠太陽能供應,多餘電力儲存在電池內,供應晚上分解氫氧之用,而氫或氧就可以拿來供應晚間電力需求。



負責研究的諾塞拉教授表示,這項技術有機會實現零污染的能源供應方式,因為氫跟氧使用後只會還原成水,「而這項計畫雖然才只是剛開始,但已經展現出深厚潛力,科學界都很期待夢想成真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