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如何區分 <燥鬱症>與<憂鬱症>?

如何區分憂鬱症與躁鬱症?


*常有朋友問說:不知道如何區分憂鬱症與躁鬱症?這真是大哉問,因為包括一些媒體記者在內,憂鬱、躁鬱不分是常見的問題。疾病概念的混淆,對於釐清病情、減輕疾病,自然會有負面影響。而我寫了好久的精神醫學寫作,朋友發問,還是最簡單的基本題,可見關於疾病的認知,還是民眾最切身的問題。

在說明這兩種疾病的差異前,請大家先要有個概念:精神疾病的「異質性」非常強,也就是說,同樣一種症狀,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所造成。而且精神疾病常無法在短時間內確定診斷。如果你肚子痛,雖然原因可能有幾十種,但只要經過抽血、照X光、超音波、腹腔鏡、電腦斷層等等檢驗措施,頂多再加上病理切片(當然也需要一位或好幾位專家來診斷),幾乎所有疾病都能在短時間內找出正確答案。但精神疾病常常無法在剛發病時確定診斷,有時得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追蹤疾病的變化,才會較有把握說這是什麼疾病。
*憂鬱症與躁鬱症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憂鬱症必然要有「鬱」的症狀,而且不曾發生「躁」。躁鬱症則必然要有「躁」的症狀,而且也可能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鬱」的症狀。有躁症的人必然是「躁鬱症」(藥物或身體疾病引發的例外),但正處於「鬱」期的人,可能是躁鬱症病人,也可能尚未出現「鬱」的症狀而被視為憂鬱症,但某天若出現了躁症症狀,憂鬱症的診斷就會被改為躁鬱症。偏偏躁鬱症病人首次出現的精神症狀,「憂鬱」的症狀卻又多於「躁症」,所以原先被認為憂鬱症的病人,日後改判為躁鬱症的機率並不小。

憂鬱症跟躁鬱症的用藥、病情發展完全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分辨兩者,是精神科醫師相當重要的工作。而躁症發作時的症狀,又很容易被媒體或社會大眾誤認為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反之亦然),所以,讓媒體記者與社會大眾儘速具備分辨兩者的基本知識,的確有其重要性,也難怪馬蹄會提出這問題,想必在他心中已徘徊許久。

由於兩者的區分,關鍵在於是否曾出現過「躁期」,所以我們就先從「躁症」來認識吧。

我們要說某人「躁症」發作了,先決條件必須要連續出現好幾天異常的情緒狀況。這包括下列三種狀況,可能同時出現或指出現一種,而且很明顯看得出跟這個人平常的模樣差很多:

一、情緒非常高亢、喜悅:病人會覺得情緒很好、很高興、很興奮、很快樂,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值得這麼高興的事情。有時病人會顯得很有「感染力」,他的快樂彷彿可以影響整個環境都變得快樂起來。

二、很容易生氣:病人會變得暴躁、易怒,很容易生氣、吵架,一有不順就變得很激動,跟平常的個性完全不同。

三、心情異常開闊:病人這時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的判斷力,不熟的朋友也覺得很要好,例如半夜打電話找人聊天、一大清早到剛認識的客戶家中推銷保險、拉著普通朋友談好幾小時想做些大事情、或輕率地跟不熟識的人發生性關係。

心情高亢是躁鬱症的典型症狀,不過,病人被緊急送來就醫時,多半是因為暴躁易怒,造成肢體衝突或生命與財物的威脅。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出現這些症狀,連續好幾天沒有改善,就要考慮有可能是躁鬱症了。當身邊的親朋好友罹患躁鬱症,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往往可以減少許多令人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若發現這些徵兆,就要趕快核對以下的躁鬱症特徵,認真考慮要不要積極處理:

●突然變得精神很好:躁鬱症的病人常會變得整天精神很好,忙東忙西,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做事情。比如說,晚上還拼命上網、寫 email ,一大早又爬起來打電話,整天好像有忙不完的事情。當然,習慣當夜貓子的人、考前衝刺的學生、趕業績的上班族也偶爾會出現這些現象,所以還是要注意是否「變了個人」。

●變得很有自信:病人會開始相信自己很有能力,跟一般人不一樣,甚至認為自己有些「神力」或特殊能力,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神或被神附身。如果病人的自信心受到質疑,常會激起很大的憤怒或暴力。過度的自信,跟「很多計畫」與「亂買東西」息息相關。

●突然想出很多計畫:躁鬱症剛發作時,有些病人會滿腦子大計劃,譬如想要寫書、創作、開店、投資、寫許多企畫案、做一番大事業。這些計畫有些乍看之下還真不錯,很有理想性或很有前瞻性,但其實病人本身沒有辦法同時做那麼多事情,有些也會超乎病人的能力範圍之外。

●亂買東西:躁鬱症病人另一個容易留下後遺症的症狀,就是「亂買東西」。由於膨脹的心情、過度的自信,病人這時常會上街買一大堆東西,到處送禮,拼命刷卡,如果這時遇到舌燦蓮花的業務員,還可能會魯莽地買下汽車或房子。所以,如果遇到突然「花錢花很兇」的親友,還是得保持警覺。

●講話講不停:許多躁鬱症病人病情發作時,會開始講話講不停,而且很難打斷。有些人還會變得很躁動,手舞足蹈,情緒激昂。有時病人還會感到腦袋裡面的思想跑得很快。因為思想跑得快、講話講得快,有時病人的思想會讓人覺得「跳來跳去」。其實病人還是有他的道理在,只是速度太快,一般人跟不上了。

躁鬱症的症狀不只這些,但如果只是要及早發現快要發病的親友,以上這五項特徵,加上情緒的變化,就足以篩選出大部分的病人。躁鬱症病人在病情緩和後,大部分都可以恢復到跟平常一樣,除了必須按時吃藥外,跟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病發時,躁鬱症病人可能會接下許多超過能力範圍外的企畫案、買太多東西讓自己負債累累、對親友暴力相向、或一股勁騷擾別人、甚至跟自己不喜歡的人發生性行為。等到病情緩和後,許多病人會因此心情沮喪,甚至後悔到想要自殺。及早發現,以及事後對病人的諒解,對病人來說可是比藥物還重要的「治療」。


參考資料 www.ttyl.doh.gov.tw/yuli03-2 - 3k





    躁鬱症因個案所呈現的病徵,有幾種型態,包括第一型的躁狂與重度憂鬱;第二型的輕度躁狂與憂鬱;以及第三型的循環性情感疾病-情緒明顯的循環起伏。但是無論哪種型態,躁鬱症均會產生兩種非常不同的表現型態,當發病於鬱期時,個案的精神狀態委靡,莫名的悲傷或是持續哭泣,悲觀、易怒、焦慮,感覺沒有價值,甚至反覆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些症狀可長達六至九個月,自傷的危險性極高。

    躁期症狀則反之,以輕躁期為例,患者感覺頭腦清澈、思考反應迅捷,一切輕鬆自在、充滿自信,身旁周遭的人也覺得可愛極了,平時認為無聊的事情在輕躁期反而覺得有趣,因此許多個案會沈浸在類似這樣的快樂的迷失中。

    躁鬱症未治療 易造成自殺悲劇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四日電)透過許多名人的 自白,愈來愈多人知道憂鬱症是怎麼一回事,但每一百 到一千人就有一人會罹患的躁鬱症,卻有待大眾了解, 研究顯示,躁鬱症病友未獲正確診斷及治療,在憂鬱來 襲,未就醫治療是造成自殺悲劇的重要因素。

    罹患躁鬱症二十五年的黃淑惠今天用歌聲唱出活下 去的毅力,透過社工師鄭淑惠拍的紀錄片,原來她並非 一開始就能與躁鬱症和平共處,她曾自殺,發病請假要 向內科而非精神科要診斷證明,免得被老闆炒魷魚,她 最常看美食節目,在情緒低落時按著自製食譜,做好家 庭主婦的工作。

    黃淑惠說,「嫁對人」是她最大的幸福,因為家人 最重要的是互相扶持,她也曾全台廟宇走透透,求神問卜,「到最後還是看醫師比較科學」,吃藥物就當成是吃飯,要有恆心,就是這麼簡單。

    成大醫院精神科主任楊延光說,躁鬱症有百分之二 十六到四成六與遺傳有關,但也有環境的交互作用,在 美國,躁鬱症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一,在台灣只有千分之 一,這是因為診斷、就醫及醫囑的比率均低,病友在躁 期時活力充沛不覺得有病,在憂鬱症的門診中,則有一 部分是處於鬱期的躁鬱症誤診患者。

    治療的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鋰鹽、抗癲癇藥物, 以及治療狂躁症的「金普薩」、「和樂得」,還有治療 鬱期的「克憂果」等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等,最近有項研究顯示,癇癲藥「樂命達」當成情緒穩定劑,相較於鋰鹽,患者鬱期不容易復發,且不易變胖。



                                              *春秋是躁鬱症好發季節,卻常被當成憂鬱症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報導)春秋是躁鬱症好發作的季節,不過精神科醫師表示,躁鬱症患者常常因為初期的憂鬱症狀,被誤當成憂鬱症。只要正確診斷,四到七成的躁鬱症患者,可以靠藥物控制。(黃玉芳報導) 年近五十歲的黃女士,躁鬱症發病二十多年,她形容情緒從高到低,就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一到憂鬱期,整個人動都不想動。但是躁症發作時,卻high到最高點。 成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楊延光表示,躁鬱症會有週期型的情緒變換,可能會持續長達幾個月,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躁鬱症有診斷率,就診率,醫囑性低的三低現象,特別是常常在憂鬱期發作時,誤當成憂鬱症治療。 醫師表示,當情緒波動持續一到兩個星期,有時候很低落,吃不下飯,記憶不好,體重下滑,整個人懶洋洋,但是有時候卻是睡不著覺,很容易生氣,想花錢購物,計畫又多,呈現很兩極,可能就需要就醫。

                                                                   *憂鬱症 21世紀三大殺手之一





    【大紀元2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法院書記官因患有憂鬱症積壓公文而被起訴,台中榮總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指出,廿一世紀人類三大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法院在判決前應將這名書記官送精神鑑定,判定當時他是否已達心神喪失的地步,不應在未送鑑定情況下做貿然的判決。

    林本堂表示,憂鬱症患者的特徵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沒有活動力、胃口欠佳、失眠、無法做出決定,這種生不如死的感覺,非外人所能體會。

    門診中常看到病患已經發病好幾年了,最後才想到還有精神科沒看,才被診斷出是重度憂鬱症,他們覺得自己全身不舒服,看遍各科,做遍各種檢查,但就是找不出病因,直到遇到對憂鬱症有認識的醫師才被轉介過來。

    他說,在美國就曾發生一位大公司的總裁憂鬱症發作,生不如死的他,想把親手建立的公司結束掉,幸好發現得早,讓他提前退職,否則上萬名員工的生計都遭到波及,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林本堂指出,憂鬱並非不治之症,抗憂鬱藥物即使無法讓患者痊癒,也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症狀,在美國就有第一次發作,藥物連吃一年,第二次發作,藥連吃二年,第三次發作,藥連吃三年,第四次發作終身吃藥控制的共識,沒有再發病是否需要長期吃抗憂鬱藥物預防,又視患者工作所負的責任大小而定。

    林本堂醫師表示,廿一世紀人類三大殺手分別是憂鬱症、愛滋病、癌症,但其實整個社會對憂鬱症的認識還不夠,也不瞭解嚴重性,否則這位書記官也不會病到積壓三千多件公文才被發現,他也籲請社會接納憂鬱症患者,它也和其他內外科疾病一樣,只要治療就會改善,不瞭解它、排斥它,只會讓患者更諱疾忌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