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昌樂骨刻文 比甲骨文早一千年


昌樂骨刻文 比甲骨文早一千年


中時 更新日期:2008/10/25 03:48 徐尚禮/綜合報導



近日大陸考古學家證實,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年左右,這意味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前推一千年,從而改變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



專家認為,「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屬於東夷文字,為山東龍山文化晚期遺物。



二○○四年,山東省昌樂縣民間收藏者肖廣德在龍山文化遺址上找到一塊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後發現骨上刻有圖案。



從○四年到○七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蒐集了一百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他曾請多位專家鑒定是否為古文字,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也有可能後人刻上去的。



直到○七年七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請教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才揭開骨刻文身世之謎。經考證,這些獸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還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從骨頭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大約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



所謂「文字」為獸骨上面刻畫的圖案,多為豎排。劉鳳君認為應該是一種記事文字,因為「只有文字才有可能這麼集中大量出現」。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的造型介於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與商代安陽甲骨文之間,特別是這些刻文有一些近似微刻,和同時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屬於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



由於當時山東地區正處於東夷人居住時期,因此這些文字很有可能就是東夷文字。甚至安陽甲骨文就可能是延續著這些脈絡,幾經演變和發展而成。



今年七月間,劉鳳君邀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山東省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理事長李來付、淄博文物局副局長張光明等多位專家聚集昌樂。專家們都同意這批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昌樂骨刻文」。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證明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做為文明標誌的文字,並將中華民族的文字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左右。


.....................


骨文主要是殷商後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文字,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發現。這裏是殷的京城舊址,所以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這些甲骨多是王室的檔案材料,以後不斷發現,先後出土達十幾萬片。


    這些甲骨的內容多是佔卜。因古人崇尚迷信,不論祭祀、徵戰、田漁、出入、收成、風雨、疾病等都要佔卜,並且把佔卜的時間,佔卜者的姓名,佔卜事情的結果、應驗情況等用刀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面。因為多是與佔卜有關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稱“卜辭”或“龜甲”文字。

    據考證,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單字。有近一半的字已經認出,其余尚有待繼續辨認。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係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佔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有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發展:甲骨文因鐫刻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于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佔卜時常用〝是〞或〝否〞刻于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