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天龍屯堡---明太祖 朱元璋派來的“建設兵團”....

 


 天龍屯堡 -「屯」為屯兵,「堡」為居所,原來這裡曾駐紮著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來的“建設兵團”....




 


     貴州省平壩縣的「天龍屯堡」是個位於貴陽西面約六十公里處,由許多屯牆垣壁、石板蓋頂的屋子和高聳的碉堡組成的石頭村寨。屯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六百多年前的明初。那時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西南的統治力量,在滇黔古驛道兩側設立屯堡,派軍駐紮。自此以後,這些軍人便在當地落地生根。經過世代繁衍,天龍屯堡已經歷近二十代人,全寨現有約一千二百戶人家。



地理概況:


    天龍屯堡古鎮位于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臺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這里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


    地處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積最大的貴州,天龍屯堡當然也少不了這種拔地而起、石林石峰林立、鬼斧神工的喀斯特景觀。自然景觀最佳的當是古鎮后的天臺山,看古人吟頌天臺山詩一首,便可領略其奇、秀、險了:天地生成第一峰,層巒聳翠出千重。臺前早植三株樹,殿后夜鳴九耳鐘。山水蒼茫瑤圃外,風雲聚會玉樓中。寺深采藥人何在,桃實猶存數顆紅。


   


人文景觀:


    走進天龍屯堡古鎮,讓人頓時有重回明朝的感覺。這里沿習的600多前的大明文化民俗,是最大的看點。


    天龍屯堡古鎮,現有1200多戶人家,5000多人,至今還保存和沿習大明文化的地方。古鎮的建築非常獨特,望眼看去皆是石頭既融合當地建築語言也保留了江南水鄉風格。當地人是這樣描述的:“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窩石頭的缸。”


    古鎮現存明代16條石板巷,古巷縱橫交錯,有狹長的,有幽深的,臨河而建的較寬廣,兩岸底樓自古皆商鋪,有釀酒賣的“老房子酒”店,有“銀匠世家”的編絲銀飾店,有“老漢蛋卷”店等。


    有一小河穿鎮而過,河上石橋甚多,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味。這些斑駁的石屋、石巷、石橋,讓人體味流風古韻,最讓遊客目不暇接的是鎮上的女孩們,她們至今仍穿戴著明朝江南漢族的“鳳陽漢裝”和頭飾,據說這也是朱元璋母親家鄉的漢裝。


    到天龍屯堡,不可不看的就是這里的地戲關於地戲的起源,它來源於明代的軍儺,軍儺起源於宋代,而儺的歷史則可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在那時儺是一種祭典,一種祈神佑福的方式,最早專司儺儀的是殷代的“方相式”。隨著歷史的變遷,軍儺這一種軍隊專司的儀典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屯堡人娛神娛人的地戲。
  地戲演的全是忠臣義士,演的全是報國殺敵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戲是武戲。屯堡人遵祖訓“下馬不下鞍”,供這一種戲劇形式,學習武藝,熟練韜略,倡導英雄義氣,加強內部團結。
  地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唱和舞。演員頭戴精美的“臉子”,腰圍鮮艷的彩裙,身背戰旗,持戈揚戟,在一鼓一鑼的伴奏下著粗獷、原始、拙樸的跳躍,間雜高亢嘶啞的唱腔,遠古戰爭的場面歷歷在目,演員由人而神,觀者的思緒已飄向歷史的空間。
  


     的確,“屯堡人文化”源自明朝。明初,朱元璋在征服了南邊的前朝梁王之后,為長久控制西南,在江浙廣募兵士,讓其攜妻帶子遠徙入黔,居住在黔各地屯軍,平日亦兵亦民。經過600多年近20代人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現今獨特的“屯堡漢族文化”。


 前往參閱相關...  http://tw.myblog.yahoo.com/jw!5IlDeY.FBQ5Icfdx9WFF9L4XNj9a_g--/article?mid=19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