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色目人 之搜研.(續編)+ 猶太人在中國

色目人  之搜研.(續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2%E7%9B%AE%E4%BA%BA&variant=zh-tw   維基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朝時中國西部民族的統稱,也是元朝人民的四種位階之一,一切非蒙古、漢人、高麗、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


包括粟特人、党項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南人之上。


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時,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太祖以「賽典赤」稱呼。元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祿,鉅賈大賈。


色目人有31 種:


葛邏祿欽察、唐兀(党項)、阿速、禿八、康里、苦裏魯、阿兒渾、合魯歹、火里剌、撒里哥、土伯特(吐蕃)、雍古歹、密赤思、夯力、苦魯丁、貴赤、匣拉魯、禿魯花、掘兒察歹、刺乞歹、赤乞歹、畏魯兒、回回乃蠻、火里剌、甘土魯、乞失迷兒、哈剌吉答歹、禿魯八歹、撒兒哥。有些是作家重複。


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又名烏馬兒(Omar),初朝中色目大臣。賽典赤的三十一世先祖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時,賽典赤·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太祖以「賽典赤」稱呼(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指貴族)。歷任陝西豐靖雲內三路達魯華赤平陽太原二路達魯華赤雲南平章政事忽必烈時擢升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至元十一年(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卒于雲南,葬長安東十里鋪,被忽必烈追封為咸陽王。


明朝航海家鄭和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


咸陽王墓在雲南昆明市松華壩,上書「元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墓」[1]


-------------------------------------------------------------


元代科舉的特色.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b/1102b11.html


猶太人在中國


http://tw.myblog.yahoo.com/jw!TC8N3oeRGRQ5pANoG.uHutSzAoc-/article?mid=24


最早的記錄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8),就有猶太人隨著大食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經絲綢之路來到京城長安。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十分繁華,還有胡姬陪酒。這時來的猶太人都是隨著商隊,不攜帶家眷的商人。做完交易,又回去了。也可能有少數在中國定居,但決不是大量的移民。


猶太人移居中國,分別於不同年代,最早的一批在北宋時代,大約數千人落籍在開封。


元代因為有拔都西征,於是又有大批東歐猶太人到中國,散居在西北地區(陜甘、寧夏)。


公元1842年鴉片戰爭後,不少猶太人隨著英法商人,從海上來到各通商口岸,如廣州,香港、上海、杭州、鎮江。


帝俄時代興建「中東鐵路」,沿著西伯利亞又有一批俄羅斯猶太人移居東北「哈爾濱」。


最晚的一批是在1939年後,納粹屠殺猶太人,避難到中國,他們是正式取得中國簽證,進入中國上海,1949年後又移居香港、以色列或美國。


以下二則故事,為典型「猶太人在中國」模式。


在黃河岸邊的猶太人


第一批移民中國的猶太人是在北宋年間,來自中亞的「布哈拉」(今日的烏茲別克),當時聚居在開封城外,北宋亡於金國後(東北女真族,姓完顏),大批漢人南遷。才開始遷入開封城內。


蒙古人滅金國及南宋,建立「元朝」,猶太人與西方人一樣,同列入第二等「色目人」,(第一等為蒙古人),比在北方的漢人(第三等),南方的漢人(稱南人,第四等),要優渥得多。


因此又有大批猶太人從歐洲進入西北,由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一樣,不但外型相同,生活習慣也大致不差(不食豬肉,男子割包皮),對漢人而言,分別不出二者差異,反正都是「色目人」。


元亡後,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國境內的色目人,下達「同化令」,開始嚴禁胡服、胡語、胡飾,規定胡人須與漢人通婚。又強迫色目人說漢語,習漢文。並且下聖旨給開封猶太人:「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猶太人才開始大量地被同化。


猶太人和漢人一樣,十分注重子弟教育,猶太人很聰明,書也唸得很好。中國社會有一種很公平的制度,就是「科舉」,百姓可以讀四書五經,按「秀才」、「舉人」、「進士」,一步步考上來,最後由朝廷任命,到中央或地方做官。歷史記載,明代在開封考取進士的猶太人,就有20多位,分發到各地去做官。


17世紀初,(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名叫「艾田」的開封猶太人,到北京參加進士會考,他慕名拜訪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交談之下,「利瑪竇」驚訝地發現,這眼前男子居然認識古「希伯來文」聖經,是猶太教的信徒。也是猶太人遺留在中國的後裔。


在黃河邊,開封城內,有一條著名胡同叫「挑筋胡同」,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為什麼「胡同」名叫「挑筋」,原來是猶太人紀念祖先「雅各」,不吃牛羊的腳後筋,宰殺時先挑除腳筋,故他們居住的胡同被人稱作「挑筋胡同」。民國後因為名稱不雅,遂改名為「教經胡同」。


明代是猶太人社區人丁興旺的時代,精通經商的,外出貿易。會讀書的,考上科舉,出外做官。因為通婚,不斷地有漢人血統湧入,最後留下來的猶太血統,逐漸淡化。


公元1850年(清咸豐元年),開封最後一位「拉比」(猶太教的神職人員)去世後,已後繼無人,再也無人用古「希伯來文」,傳授聖經舊約上的經文,他們真是澈底的被中國人同化。


40多年前,我在讀大學,暑假到花蓮實習,單位上有位浙江金華人的同鄉,他的頭就是一付「老外」,深凹的眼窩,一付好大的鼻子,往上翹起的下巴,根本就是「老外」,但他頭髮是黑色,膚色和我一樣,身高也和我差不多,而且滿口「浙江國語」,他就是來自開封「挑筋胡同」,猶太人的後裔,他祖父來「浙江」經商,而落籍金華。這位鄉長很有同鄉之情,實習期滿離開前,還單獨請我吃飯。


開封的猶太會堂,毀於清光緒年間黃河大水,沖倒的夾牆中,流出大批用古「希伯來文」寫的羊皮聖經。今日河南開封「教經胡同」,猶太人的後裔全被同化,再也看不到純粹的猶太人。偶而會出現鼻子特別大的漢人,(猶太人的大鼻子,是顯性遺傳,雖然與漢人混血,也不易消失),可能他身體內的猶太血統,剩不到千分之一吧。


東北的猶太人


東北猶太人來中國比較晚,他們是在帝俄沙皇時代,隨著「中東鐵路」興建,來到哈爾濱,滿清末年國勢很弱,民生凋敝,什麼現代化工業都沒有,對猶太人而言,真是商機無限。


首先他們取得森林砍伐權、煤礦開採權。供應「中東鐵路」所需之燃料,又協助中國把東北生產的大豆外銷歐洲。更創辦麵粉工廠、製油、製糖(中國第一家甜菜製糖)、釀酒、菸草等工業。


同時也引進西藥、西洋音樂,在哈爾濱開創外商銀行,東北95%毛皮交易操縱在猶太人。他們在哈爾濱建造猶太人會堂、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圖書館。不論是文教或民生,都貢獻了心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北,驅逐猶太人離開東北,因此有一部分進入關內,到華北天津一帶,或去上海求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天津、上海一帶的猶太人都走光,去了美國,歐洲。甚至回到新復興的祖國「以色列」。哈爾濱不再有猶太人,1963年關閉哈爾濱猶太教會堂,但遺址保留成為歷史上的古蹟。


從納粹手中救助猶太人的中國外交官


公元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開始屠殺猶太人。很多猶太人為了逃避屠殺,紛紛出國避難。納粹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於是維也納猶太人又開始逃亡。當時各國領事館為了顧忌納粹,拒絕發簽證給猶太人。


只有中國(國民黨時代)駐維也納總領事館例外,總領事何鳳山博士(湖南益陽人,公元1901年生,德國慕尼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本著人道立場,給所有要求到中國的猶太人,簽發到中國的簽證,這種「救命簽證」,從納粹手中至少拯救了二千猶太人生命。這批有中國簽證的猶太人,都遷居到上海。沒遭到納粹屠殺。


1950年後,何鳳山博士回到台灣,任職於外交部,曾外放「埃及」、「墨西哥」、「哥倫比亞」大使,1973年退休後定居美國「舊金山」,他很長壽,1997928日去世,享年96歲。


他的義行後來由被救的猶太人及其後人揭露。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始傳播到全世界。那批逃難到中國上海的猶太人,1950年起,開始移居香港,大部份移民美國,有更多的回到祖國「以色列」。


結論:  猶太人的命運真的很悽慘,亡國將近二千年,流亡到世界各地,到處被人排斥,被人驅趕,被人屠殺。唯一的例外是在中國,受到人道待遇,沒有排斥也沒有屠殺。不強烈排外,能融合各族,以漢族為例,自秦漢以後,就不斷有異族融入,所以漢族並不是純粹的漢人,(未與原住民混合的閩南人及客家人,血統上可能更純)。


在元代以前進入中國的猶太人,時間久遠,全被中國人同化。融入我中華民族中,但是在清末1842年以後進入中國的猶太人,包括由西北或是由東北經由陸路進入,還是經由海上來到中國,由於漢化不深,因此未被同化,尤其在1949年後,都走光了,一些去了歐美,更多的回到祖國「以色列」。但「以阿問題」迄今未能解決,以後發展仍待觀察。


---------------------------------



猶太人最早是在何時抵達中國的,歷來有周代(或更早之前),漢代,唐代及宋代等不同的考古學說。


許多認為猶太人是從公元618907就移入中國的考古學者列舉了以分析發現


120世紀初(1901年)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在新疆和闐的沙漠中意外發現一封猶太人寫的商業信件這一封信是使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波斯語信件而信則是寫在當時只有中國才有的紙上。信的內容是敘述他在中國唐朝做羊群買賣的生意失敗,希望當時居住在波斯的猶太同鄉能提供經濟援助,據考據顯示,這是一封於8世紀(公元718時寫成的商業函;


2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被胡適奉為『西洋治中國學泰斗』,是法國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19051910年間在中亞考察並收集了大量敦煌文獻資料,他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一份猶太教禱文,鑒定為8世紀遺物;


310世紀阿拉伯旅遊家阿布‧賽義德‧哈桑在其《中國印度記聞錄》中提到874901年中國唐朝末年爆發的黃巢之亂黃巢農民軍曾在廣府(廣州)之戰時殺死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拜火教徒等12萬人。另一阿拉伯旅行家麻素提則稱這些教徒在逃難中死去20萬,儘管人數可能有所誇大,但可說明唐代確實有猶太人移入中國;


4中國新疆曾經出土唐朝年間製作具有明顯閃米特人(猶太人或阿拉伯人)特徵的陶俑。


目前確實可考的是在-北宋真宗年間,一支猶太社團沿著絲綢之路,歷盡艱險,萬里迢迢,投奔中國。他們在北宋的首都開封(當時稱為汴梁)生根開花,安居樂業,他們的先祖可能來曾經在中亞的波斯或印度居住過上百年然後才因為經商或是其他理由輾轉遷移到中國開封居住,元代由於蒙古西征和東西方交通的開拓,又有大批猶太人遷移至中國。他們在開封興建猶太教清真寺,根據歷史記載,個猶太人社群及一個猶太會堂在開封至少從12世紀的宋朝存在到了19世紀晚期。


他們在開封自稱「一賜樂業」教徒,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譯。而周圍的中國百姓出於對其宗教了解不足而稱其為「挑筋教」,這是猶太人為了紀念在和大巨人決鬥中扭傷了大腿的祖先-雅各Jacob,因此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之故。而猶太人群聚的地區就被稱為-「挑筋胡同」,後來在民國初年馮玉祥時期,覺得這個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經胡同」。據記載,這些猶太人北宋時期向皇帝進貢西洋布,深得真宗皇帝歡喜,於是書中說:「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由於國開封猶太人沒有遭到任何歧視與迫害慢慢的猶太人開始與中國人通婚,許多猶太後裔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有很多人甚至成了中國官員。(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就是猶太後裔


13世紀義大利旅遊者馬可‧波羅(Matteo Ricci)可能聽說猶太人在中國的定居的傳說只是猶太人在中國的存在一直不為外界所知,一直到1605年利瑪竇(Matteo Ricci)偶然遇到了一個開封猶太人艾田(Ai T'ien),自此開始了歐洲人主要是傳教士對開封猶太人的研究。艾田聲稱他來自開封,並告訴利瑪竇說開封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因為當時中國也只剩下開封有猶太社群存在3年後,一名中國耶穌會傳教士參觀了這個中國猶太社區。根據他的繪圖和相關記錄,可知道當時的開封會堂,外觀像中國的傳統廟宇,但還保有猶太的特色。會堂內存放聖經皮卷的木櫃靠著西面的牆壁,祭拜時須朝向西面,即耶路撒冷方向。在會堂內卻另有一個敬拜列祖,向他們燒香的禮堂。該傳教士指出,這是個猶太社區,因為他們守安息日、逾越節和其他的舊約節期。他們也有為男孩行割禮(割包皮)的風俗,又學習摩西五經,也不吃豬肉和豬血。另一方面,開封的猶太人也敬奉孔子和自己的祖先,這是中國人的習俗已經融入當地猶太人之中,有一些歷史學家也找到了一些在718年寫的猶太祈禱文,是用波斯語和希伯來文寫在中國紙上的。利瑪竇出於找尋更古老版本《聖經》的目的委派了一個中國耶穌會士探訪了開封;其後陸續有其他耶穌會士也探訪了開封。隨後又發現那裡的猶太社群有一個猶太會堂—禮拜寺,擁有大量文字材料和經書。其中經書後來多半被西方傳教士走,至今流散世界各地。


開封猶太人均依照其本姓希伯來文的讀音而改換成漢姓,總共有78家,分別為艾姓Ezra、趙姓(宋朝皇帝賜姓)、張姓、石姓Samuel-撒母耳)、金姓、高姓Jacob-雅各)和兩家李姓Levi其實宋朝時最多有17姓猶太人;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Judan-猶大)、張、石、黃、聶、張、左、白】,在經歷了近700年的歷史後,張姓和一家李姓已經湮沒,有許多人也已經散居中國各地,至今在開封附近共有6姓猶太人後裔居住生活。1987年初的統計數字顯示,開封市共居住有猶太人後裔66戶,159人。其中石姓31戶,64人;李姓12戶,42人;趙姓兩戶,11人;艾姓17戶,32人;金姓兩戶,7人;高姓兩戶,3人在開封猶太人的78家中,張姓和李姓只與回族通婚,據家譜記載,僅有猶太人嫁閨女給回族人家,而沒有回族嫁閨女給猶太人家,這也許是這兩姓湮沒的原因,而其他6家則與漢族通婚,而在現存的6家猶太人後裔中,沒有與回族通婚的記錄。


經過長期的通婚,今日居住在開封猶太人已經基本上被完全同化,外表的面貌特徵已經與漢族等中國主要民族沒有太大區別,當然很多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猶太身份識別。(忠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