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隋煬帝陵寢-在江蘇揚州市邗江區.{隋故煬帝墓誌}---楊廣.

江蘇發現疑似隋煬帝陵寢                  中央社 – 2013年4月14日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中國大陸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近日發現疑似隋煬帝陵寢的古墓,出土墓誌有「隋故煬帝墓誌」,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等字樣,與史實相符。


新華社報導,揚州市邗江區一個房地產工地發現兩座古墓,每座墓占地約20、30平方公尺,其中已發掘的一座古墓出土金鑲玉腰帶等物,墓誌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誌」等字樣,有考古專家推測,墓主可能是隋煬帝楊廣。


考古人員分析,隋煬帝的帝陵規模較小,和他的死因及多次遷移有關。


報導引述史料記載,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並縊死了楊廣。墓誌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此外,隋煬帝陵墓曾多次遷移,直到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把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屍骨送到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專家據此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揚州市文物局人士表示,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發掘和考證,才能確定兩處陵墓之間的關係。1020414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ent.china.com.cn/live/2013-04/14/content_19508287.htm      大陸報導...


揚州市邗江區發現隋煬帝陵寢的古墓。古墓出土的文物鎏金銅鋪首。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攝


  中新網揚州4月14日電(記者崔佳明)近期揚州市邗江區發現疑似隋煬帝陵寢的古墓。14日,揚州召開新聞通氣會,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證實,4月12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劉慶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專家現場考察,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據束家平介紹,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區西湖鎮一處房地産項目工地發現了兩座殘存的古墓。經搶救性清理,發現兩墓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誌,銘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在此墓中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東側墓發掘剛剛開始,詳細資訊有待進一步揭示。


  束家平稱,揚州市文物部門在獲得這一發現後,立即向江蘇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報告。4月12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劉慶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專家現場考察,指導考古工作。在隨後由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聯合召開的考古工作專題彙報會上,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目前,考古現場已採取封閉保護措施,以確保考古工地安全。揚州市文物部門已完善了考古計劃,並將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要求,科學有序地進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據文獻記載,隋煬帝初葬于江都宮流珠堂,改葬于吳公臺。此次考古發現與部分文獻記載相吻合。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華陰人,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不尽變不冬》初英古碑 解說牌貽笑大方.清風不識字 何必亂翻書.




《不尽變不冬》初英古碑 解說牌貽笑大方                               自由時報 – 2013年4月3日 〔花蓮報導〕


位於吉安鄉初英步道上有座「不尽」的古石碑,由於「尽」簡體外型像冬,解說牌上還特別寫出「不冬」的典故,被民眾在旁加註塗鴉說「誤導、貽笑大方」。文史工作者黃家榮說,此字是「不盡」簡體無誤,意指川流不息、取之不盡之意!


就讀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熱心花蓮在地古蹟文化調查工作的黃家榮說,這座石碑原是日治時期吉野圳出水口上的提字,由當時吉野圳改修工事監督技師錦織虎吉所提,落款時間是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後來水利會在初英水利生態步道上復刻一座並設立解說牌,但解說牌上「不冬」的解釋應該是後人誤會字型,望文生義瞎掰出來的。


依據花蓮水利會設立的解說牌上,除解釋碑文「不尽」為希望水圳源源不絕,還特別寫上可能為「不冬」的解釋,還引用晉朝古書,意指「冬不結冰,如春水一般源源不絕」。水利會指出,民國九十五年規劃水利生態步道,解說牌應是當初設立,目前已無法考究當時情形為什麼會有不冬的說法。


書藝家:「盡」的草書


黃家榮說,吉野圳現稱為吉安圳,以木瓜溪為主水源,日治時期為灌溉吉野移民村附近農田而開挖,民國二年十二月底完成首次引水工程,中間歷經多次擴建,灌溉面積近約一千公頃,是吉安鄉農田重要水利設施,在復刻版不盡之碑旁設有一個「跌水井」(減能井),用途是把豐沛強勁的水流,透過大而深的圓筒井減緩水流衝擊。


新竹書社長、清華大學書藝社指導老師羅際鴻說,從相片中碑文筆順看來,的確是「尽」,也就是盡的草書寫法,不過碑上字若以草書標準其實有一點小錯誤,但可能是日本人的寫法跟中文不太一樣,但絕對不是「冬」的草書,兩字筆順、字體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