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棕伊澳蛇 Mulga snake.(怪怪的蛇)喜歡趁人睡著後攻擊的習性.受害者都是男性.世界十大毒蛇之一

棕伊澳蛇 Mulga snake


        一般的毒蛇只在受到驚嚇和攻擊的時候對人們發動襲擊,但澳洲的棕伊澳蛇卻不一樣,它們會趁人熟睡的時候進行偷襲。目前澳洲27例被蛇咬傷事件中有7例就是在睡覺時間被咬傷的。

電影《全面啟動》中描述有一群人專趁人們進入夢中後進行攻擊,近來研究發現澳洲的棕伊澳蛇也有著喜歡趁人睡著後攻擊的習性。棕伊澳蛇是澳洲最大的陸地毒蛇,若被牠們咬倒絕對是致命的。但是最近有關棕伊澳蛇傷人事件比40年前還要多,大多發生在12月到3月之間,專家推測這個時候澳洲的氣候比較溫暖。


蛇類專家表示,人們睡著時的高咬傷率讓人很奇怪,因為大部分毒蛇傷人事件是發生在蛇本身受到威脅並試圖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他們目前還不清楚蛇為什麼會趁人睡著的時候發動襲擊。由於大多數的受害者都是男性,他們推測,可能是蛇被身體散發出的熱量所吸引。

http://www.livescience.com/45012-mulga-snake-sleep-bites.html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小鼷鹿(tragulus javanicus)全球體型最小的鹿.西班牙南部豐希羅拉生態公園(Fuengirola Biopark)


法新社馬德里4/25日電)

西班牙南部豐希羅拉生態公園(FuengirolaBiopark)9日誕生1隻小鼷鹿。這種鹿是全球體型最小的鹿

 保育人員今天說,西班牙南部豐希羅拉生態公園(Fuengirola Biopark)9日誕生1隻小鼷鹿。這種鹿是全球體型最小的鹿,長大後與兔子差不多,因為長得很像倉鼠,又叫鼠鹿。
歐洲目前只有42隻小鼷鹿(tragulus javanicus),加上這隻新生寶寶,總數來到43隻。
小鼷鹿原生地在東南亞,有小小的蹄,是全球最小的有蹄類動物之一,但因為體型迷你,眼睛大,看起來比較像囓齒類動物。
新生小鼷鹿現在體重約100公克,與倉鼠差不多,體型還太小,無法確定性別,因此還沒取名。
公園方面今天說,小鼷鹿「長得非常快」,長大後體重約1公斤。

園方說:「小鼷鹿在自己的獸欄裡面,狀況很好,然而還無法吸
奶,無法自己進食。」(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雞的種類.名稱及圖.(搜集)


雞的種類.名稱及圖.(搜集)

中國的品種

中國農村中正在覓食的母雞
根據中國國家家畜禽資源管理委員會調查,中國現有家雞品種96個,地方雞品種81個,列入中國家級品種保護名錄的家雞有11個。
家雞主要的標準品種包括
蛋用型的白來航雞新漢夏雞
肉用型的白洛克雞白科尼什雞
蛋肉兼用型的洛島紅雞橫斑白洛克雞,以及源自中國的狼山雞絲羽烏骨雞等。


法夫羅雞
品種:絲羽烏骨雞龍崗雞清遠雞文昌雞九斤黃狼山雞鳳凰來航雞蘆花雞嘉美雞.
卡達納斯雞






裸頸雞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蜜蜂大量消失的原因.找到了.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益達胺」農藥惹禍一種類尼古丁的殺蟲劑.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0414/378802/%E5%A4%A7%E7%99%BC%E7%8F%BE%EF%BC%81%E3%80%80%E8%BE%B2%E8%97%A5%E6%9C%83%E4%BD%BF%E8%9C%9C%E8%9C%82%E7%84%A1%E6%B3%95%E8%BF%94%E5%B7%A2%E3%80%81%E8%9C%82%E7%BE%A4%E5%B4%A9%E8%A7%A3    蘋果日報

20140115公視晚間新聞-全球蜜蜂神秘失蹤 紀錄片蜂狂解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2wDgOmeEfY     

國際上不斷傳出蜜蜂大量離奇消失事件台大研究團隊歷經8年,進行跨領域追蹤研究有突破性發現!主因之一,是一種類尼古丁的農藥殺蟲劑「益達胺」,造成工蜂中毒後沒有能力飛回,還會減低幼蜂學習能力,導致蜂群生態崩解。

從1994年開始,國際上蜜蜂大量消失事件,層出不窮,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耗時8年,總算有新發現。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我們所測試的農藥,這個新尼古丁的農藥叫益達胺,牠也是看起來很難,就是幼蟲還是很正常的長大,在長大的過程裡面,你完全看不出來牠有死亡狀況,成蟲變成工蜂的時候,我們把牠抓來做神經行為上的測試,我們就發現說牠對於,學習記憶上面的能力,事實上是消失的。」

益達胺是一種類尼古丁的農藥,常被農民用來浸泡種子,或直接噴灑在土壤,所以整株植物都會吸收,能有效防治害蟲,楊恩誠實驗證實,益達胺會讓蜂群變笨,失去方向感,已經列為歐盟禁用名單,而這個突破性發現,歸功於跨領域研究。

台大生物機電工程系教授江昭皚:「蜜蜂在進跟出的時候,我們這個系統就可以用,紅外線的那種感測方式,知道牠進巢跟出巢是不是有差異,在進巢跟出巢的同時,我們也把所有的環境參數,場內場外的溫度溼度,那些參數都紀錄下來。」

利用遠紅外線,自動感應並且追蹤蜜蜂,江昭皚教授這套系統,在軍方很常見,卻是全球首次運用在昆蟲研究上,其他還有蜜蜂背上雷射刺青技術、雷達追蹤技術、蜜蜂病理學探討等,共跨越五大領域。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我們不能忽略很低劑量的農藥殘留,對於一個蜜蜂的蜂群,所造成的影響。」


打破過去傳統觀念,台大這項發現,已經引起國際關注,在使用農藥與維護蜜蜂生態間,勢必要找出一個平衡點。(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石頭魚」(stone fish)

兩尾怪魚到嘉義東石魚市場兜售,一副「鬼臉」,猙獰樣貌嚇壞不少遊客,但也有人忍不住拍照留念。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郭世榮看到照片,初步認定是棲息在珊瑚礁海域的「石頭魚」(stone fish)。
東石魚市場主任吳純裕也認為,從怪魚形貌看來應是石頭魚,石頭魚肉質甜美,是老饕最愛,每公斤售價可達500元。但一般石頭魚重量約在半公斤左右,這兩尾魚,紅色那尾重約2公斤,另一尾也有1公斤,比一般石頭魚大很多。

郭世榮說,「石頭魚」喜歡躲在珊瑚礁,身體厚圓且有很多瘤狀突起,脊背上硬棘有毒,若被刺傷會導致紅腫刺痛。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斑馬身上為什麼會有黑白條紋?為防蚊蠅叮咬

解世紀之謎 斑馬黑白紋 為防蚊蠅叮咬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

斑馬身上為什麼會有黑白條紋?十九世紀演化學家達爾文就與同僚辯論過這個問題,長久以來科學界提出多種解釋,但迄今未有定論。現在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說他們找到答案了:是為了防蚊蠅叮咬。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野生生物學家卡羅率領的團隊一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研究報告,研究團隊探究有關斑馬為什麼有條紋的五種不同假設,包括偽裝欺敵、調節體溫、或者條紋是一種動物「條碼」協助斑馬彼此辨識等,藉由觀察斑馬、馬、驢等七種馬科和二十種馬科亞科動物得出上述結論。
蚊蠅活躍區 條紋越明顯
這些動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條紋,研究人員對照牠們棲息環境中可能影響演化的因素,如森林、掠食者和蚊蠅分佈情況等後發現,在采采蠅、馬蠅等叮咬蠅類越活躍的地方,這些動物身上的條紋就越多、越明顯;反之就越少。
報告說,不同於同一棲息地的其他有蹄類哺乳動物,斑馬毛髮比蚊蠅口器長度短,加上缺少冬季毛皮,使其更容易受蚊蠅叮咬,因此需要額外防禦機制。斑馬的小腿、頭部是最可能被蚊蠅攻擊的部位,這些部位的條紋特別細。
至少從一九三○年起就有多項實驗研究顯示,蠅類不喜歡表面有條紋、而偏好單色的物體。馬蠅、采采蠅等也是一些馬類致命疾病的傳染媒介。卡羅說,「研究結果讓我驚訝」,「我很高興見到這些結果如此強烈的導向同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