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Inonotus sanghuang)藥用真菌.台灣叫「桑仔菇」



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


依據研究,桑黃功效有防癌抗癌、保護肝臟、降低血脂、調整血糖與免疫系統、抑制尿酸等。


《桑黃小檔案》

▲ 桑黃(Inonotus sanghuang)刺革菌科的真菌,子實體為扇形、馬蹄形,也有不規則形。
▲ 分佈於大陸、台灣、日本以及韓國,野外僅生長在桑屬植物上,稀有瀕危。
▲ 屬於珍貴藥用真菌,具醫療保健研發潛力。




桑黃也稱為桑臣、桑耳,是生長在桑樹上的真菌,最早的藥用記載可溯及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了幾種藥用真菌,說道:「桑耳,平。黑者,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其中所提到的「黑者」,應該是木耳,但所稱療效卻符合桑黃所具有的抗發炎、止血、治婦女病功效。《神農本草經》累積秦、漢以來多人的撰述,到東漢時成書,其中對「桑耳」的說法,可能是歷代對於桑黃和木耳的混合見解。唐初甄權所著《藥性論》與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都記載了桑黃有類似的療效。現在中國大陸東北與西南山區很多民眾稱桑黃為桑耳,佐證了古書中桑耳即桑黃的說法。
對抗癌症的藥用蕈類


除了中國,韓國、日本也將桑黃入藥。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wang,發音同中文的桑黃。日本人則是在200多年前,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中的女島,以及伊豆群島的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蕈,當成漢方藥。日本人稱桑黃為meshimakobu,meshima是「女島」,kobu是「瘤」,過去女島盛產桑黃,形狀似瘤而得名。台灣山區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二次大戰末,原子彈爆炸導致日本廣島與長崎地區癌症病例增加,卻發現疏散移居到女島的居民服用島上因種桑養蠶而盛產的桑黃,罹癌比例較低。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了桑黃的抗癌功效。他們先將癌細胞移植到老鼠身上,再將10多種菇蕈的萃取液注射到老鼠體內,比較這些菇蕈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效果,結果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是受測菇蕈種類中最高的。韓國於1984年全力支持桑黃研究及開發,1997年韓國政府核可桑黃菌絲體為抗癌藥品。至今對於桑黃藥效的研究論文,絕大部份是韓國學者所發表。


為桑黃正名


奇怪的是,桑黃名稱及藥用流傳中國千年以上,但現代中國真菌學術研究,從1939年鄧叔群院士所著《中國高等真菌》,到2010年戴玉成發表的中國刺革菌科研究,都沒有任何記載及標本顯示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上的桑黃。日、韓學者幾十年來都以Phellinus linteus當做桑黃的學名。大陸學者在1998年的研究卻指出,P. linteus分佈於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不產於東亞,並認為中、日、韓所產的桑黃應該是暴麻子(P. baumii),韓國學者也附和這個說法,然而暴麻子長在丁香樹,不長在桑樹上。劉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中國藥用真菌》曾認為桑黃的學名是P. igniarius(火木層孔菌),這也是民間藥用真菌,效果並非特別好,可長在多種闊葉樹,但就不長在桑樹;劉波在1978年的第二版《中國藥用真菌》中仍說桑黃是火木層孔菌,但又註解說真正的桑黃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P. linteus的同義名)。外觀似桑黃的多孔菌可能有幾十種,中國境內外形略似桑黃且長在桑樹的真菌是Inonotus hispidus,卻沒有較好的藥效,而且它也長在其他闊葉樹上。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鄂溫克族(鄂倫克族)舊稱通古斯.明代稱(額里克特人)與(野人女真)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大多數人以放牧牛羊為生,不過,有一個人口只剩下240多人的少數民族鄂倫克人,依舊依循傳統,在山林裡放養馴鹿,一種像馬、像鹿、又像驢子的動物,過著游牧的生活。


一走進原始部落裡,橋頭的鄂倫克族少女,早已經端著鹿茸美酒,在等候遠道而來的朋友。喝完鹿茸酒、繼續往前走,迎面而來的動物,臉長的像馬、頭上的角像鹿、頸部像駱駝、尾巴又像驢子,看似熟悉,卻又陌生,其實這就是被稱做四不像的馴鹿。


身為中國三個極少數民族的鄂倫克人,不願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依舊帶著馴鹿到處游牧,住在如同簡易帳棚一般的撮羅子裡,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63bc60100fyna.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9002.htm  百度


....................................................


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是中國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中國鄂溫克人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黑龍江省訥河市,信仰薩滿教;俄羅斯鄂溫克人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信仰東正教。鄂溫克人講鄂溫克語,無文字。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也有另一種說法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各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鄂溫克族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鄂溫克」這一稱呼,反映了鄂溫克族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繫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在俄國舊稱通古斯,是雅庫特人西伯利亞韃靼人對他們的稱呼,有些人自稱奧羅奇


鄂溫克族祖先是五至九世紀生活在大興安嶺深末怛室韋,另一說法是沃沮後人,元代稱他們為林木中百姓,明代稱額里克特人與野人女真,1753年有500個索倫兵派遣到塔城伊寧。俄羅斯人在1606年遇到他們,1614年開始向他們徵收毛皮稅。


中國的鄂溫克族在1640年被皇太極打敗,頭人博穆博果爾被殺,人民被編入八旗。為了加強帝國的西部邊界,1763年,清政府派出500個索倫鄂溫克和500個達斡爾族家庭到新疆塔城伊寧地區。明年1020個錫伯族家庭(約4000人)。然而,自那時以來,新疆鄂溫克族同化到其他族群,並沒有這樣確定了。


中國鄂溫克族人口35,527人(2002年人口普查)。鄂溫克族使用鄂溫克語,沒有文字1949年以前,中國鄂溫克人多信薩滿教萬物有靈,牧區居民信藏傳佛教。中國的鄂溫克族聚居地主要在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此外在阿榮莫力達瓦陳巴爾虎扎蘭屯(布特哈旗)、根河(額爾古納左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訥河市等地均有分布。


俄國的鄂溫克人現在有35,527人(該數據與中國國內人口數字一致,猜想是錯誤的),當中超過一半生活在埃文基自治區2007年,埃文基自治區併入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裡。鄂畢河鄂霍次克海,北冰洋至庫頁島,大興安嶺也有他們。他們曾經佔有西伯利亞70%地方。他們分成三支,一支在勒拿河一帶使鹿生活,稱索倫別部,一支在赤塔一帶,稱使馬鄂溫克,一支在精奇里江一帶,是索倫本部。俄羅斯鄂溫克人多信仰東正教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的一支,傳統生活以馴鹿、游獵為主。清朝大將海蘭察也是出自索倫部中的鄂溫克人。有人說他們是比較少外族成分的通古斯人。考古學說他們是蒙古人種貝加爾型。蒙古人種貝加爾型特色:面部極闊,輪廓不明顯,低額短頭,少鬚,極矮(平均低於160cm)。與他們人種接近的有布里亞特人埃文人涅吉達爾人鄂羅克人


他們除祭祀與飢荒外不殺死自己的馴鹿,改為狩獵野馴鹿與養奶牛獲得蛋白質。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姓(是)的姓名:*是朕*是非*是否.《江蘇 是氏宗譜》

一個被譽為史上最威的名字誕生了,一位高考考生的姓名就叫「是朕」,不少網友光看到此名就大喊「吾皇萬歲」。據大陸媒體報導,「是朕」為江蘇省常州市武進鳴凰人。


「是朕」的母親表示,這只是一個名字,而且她女兒剛高考完,希望網友們別再炒作了。網友「藤原落紅」12日晚上在微博PO出一張照片,上面一張2012年江蘇高考考生姓名紙上,寫著「是朕」兩字,讓人不注意也難。再細看,還是女孩子的名字,許多網友誇獎這名字夠霸氣。


這條微博很快被傳播開來,讓不少網友都很High。「是朕」是一名19歲高中女生,是常州的重點高中前黃高級中學的高三畢業生。她沒想到,在高考考場上貼?的一張姓名核對紙,讓她成瞬間爆紅成了網路紅人。


中國大陸是姓人口約有8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常州及其鄰近的無錫、江陰、宜興等地。根據2006版本《江蘇是氏宗譜》顯示,還有不少特別的名字。例如,1949年後出生的人中,有七八個叫「是非」的。其中有上海弟兄兩個,哥哥1969年生,叫「是非」,弟弟1973年生叫「是否」。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史料记载  《三国志·是仪胡综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开府是云宝。”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是氏来源为二:一为春秋时齐国氏姓大夫之后,三国时氏仪改氏姓为是姓,其后裔世代姓是,原因是氏仪在北海郡“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太守)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更为是,乃遂改焉”(《江苏是氏宗谱·姓氏志》)。



  另外,鲜卑族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发展历史


  常州地区的是姓来源,据《江苏是氏宗谱》记载,其远祖即为三国时是仪。至唐代大历年间有是仪裔孙是光,官秘书监少监,配赵氏,生二子怀德、怀衡,子孙居山东。常州是姓奉是光为第一世。唐度宗时有是镳、是钟兄弟。宋代有是彬、是标兄弟居武昌。元末,群雄割据,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占据无锡,朱元璋大将徐达大军围攻无锡并将屠城,时有是讷庵公劝说莫天佑应顺大势,献城降明,免除数十万生命之涂炭。为此,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克昌厥后”和“克迪光前”赐给是讷庵以资奖励。



  是讷庵及胞弟是敬庵世居苏州吴江,明初洪武年间,裔孙安一有一子迁居昆山,一子迁居江阴徽墩(今江阴峭歧镇);安二迁居无锡安阳山夏渎(今无锡陆区镇);安三迁居武进大宁乡省岸,即今焦溪省岸村,安三子石崖,由省岸迁居武进焦溪镇;安四迁居武进横山,即今横山桥镇芳茂是家巷村;安五迁居绍兴;安六后裔不详;安七迁居南通州;安八后裔不详;安九迁居淮安府;安十迁居溧阳;安十一、安十二迁居松江府。



近现代发展情况


  600多年来,世居于无锡夏渎及武进省岸、横山、焦溪的是姓子孙坚持合族纂修宗谱,至今已传26世,是姓族人分迁为29支,散居在武进、江阴、无锡、宜兴30多个村庄。主要支派有:无锡陆区镇夏渎支分迁兴岸支、毛村支、河东村支、八士桥支、白水塘支、徐舍支、富巷头支、南漕村支、蒲沟村支;武进省岸支分迁为小二房支、东二房支、店四房支、前四房支、北沙河支;武进焦溪支分迁为横沟上支、汤家坝支、野田里支、沙田村支、三河口支、阙家村(江阴)支、石堰支、邹家桥支、新桥支、慕义庄(江阴)支;武进横山支分迁为黄莲墅支、下殳桥支、李巷支、万庄支、湖父(宜兴)支等。后世子孙散居常州、无锡、苏州、湖北、上海、北京、新疆、台湾以及海外各地,约为8000余人。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林秀俊墓.建於乾隆39年(1744年),內湖科學園區內舊宗路二段,占地700多坪




        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內摩天大樓一棟接一棟,其間卻緊鄰一座兩百多年歷史的三級古蹟林秀俊墓。墓地加上周邊一大片草地,和墓旁正在蓋的新辦公大樓,形成新舊並存的強烈反差。



林秀俊墓位於舊宗路二段上,占地七百多坪。墓的北面與東面,正在蓋約九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南面過馬路就是內湖科技園區產學合作中心。放眼望去,墓四周盡是電子公司、資訊公司、科技公司,林秀俊墓像是城市中的綠洲。



墳墓採閩式建築,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矮垣彎曲伸出,呈環抱狀,石碑上面還刻有「皇清」兩個字。林秀俊祭祀公業於民國八十年向政府申請公告為古蹟,平常也會有國小師生到此進行校外教學。



「內科寸土寸金,怎麼這裡有一座大墓?」林秀俊祭祀公業林姓主委表示,不少人第一次走過舊宗路,都有這樣的疑問。



林秀俊是清朝來台的開墾者,早年舊宗路二段一帶約三千多坪的土地都屬於祭祀公業所有。後來公業考量土地放著也是放著,轉賣給建設公司,只保留七百多坪的墓地。



林姓主委說,為讓更多人知道祖先林秀俊故事,他們與建設公司合建林秀俊紀念館,未來旁邊新落成的辦公大樓,其中一層會用來做為紀念館用。紀念館將展出林秀俊開墾的文獻史,預計明年年初完工。



他說,隨內科發展,地價也水漲船高,常有人開玩笑地對他們說,「林秀俊墓是台北市最貴的土地」。不過,未來祭祀公業不會對墓有搬遷計畫。



北市府文化局表示,林秀俊為清朝乾隆時代來台的開墾者,擅長水利建設,開墾範圍包括今天的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墓建於乾隆三十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台北盆地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http://blog.xuite.net/liangcw/blog/13216545-%E6%9E%97%E7%A7%80%E4%BF%8A%E5%A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