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陳桂記大宗祠.千人祭祖.台南學甲「中洲陳」.開台始祖(陳一貴)



學甲陳姓宗族千人祭祖


        南市學甲區「中洲陳」陳姓宗族,為紀念先祖來台三百五十周年,昨天號召旅居各地宗親上千人參加祭祖大典,宗親之一的高雄市副市長陳啟昱也與祭。餐會席開一百八十桌,場面盛大。


        財團法人陳桂記大宗祠董事長陳讚成表示,台南學甲「中洲陳」的開台始祖陳一貴,是鄭成功的親姑丈,也是鄭成功軍隊的運糧官。


        陳姓宗族後代子孫繁衍興旺,總數達數萬人,各地宗親會每年農曆七月一日組團返回學甲參加祭祖及餐會聯誼。


.........................


財團法人陳桂記大宗祠董事長陳讚成、副董事長陳裕榮、監事主席陳榮輝、宗親陳耀宗、市府觀光局秘書高偉哲及多位宗親,呼籲各地陳氏親友於31日返回中洲參與千人祭祖活動。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為紀念先祖一貴公來台350週年,台南市學甲區中洲陳氏宗族,將於7月31日在中洲大宗祠,舉行千人祭祖大典。財團法人陳桂記大宗祠董事長陳讚成表示,屆時將有來自全台各地陳氏宗親1600餘人參加。

陳桂記大宗祠董事長陳讚成表示,陳氏宗親開台始祖陳一貴公,為鄭成功的親姑丈,一家13口於1661年隨鄭軍由金門,經澎湖來到學甲中洲遷住,迄今年為350年。其後代子孫已達數萬人,散佈於全台各地,並各組成宗親聯誼會,每年返回學甲中洲參與祭祖盛典及會餐聯誼活動。

財團法人陳桂記大宗祠董事長陳讚成、副董事長陳裕榮、監事主席陳榮輝、宗親陳耀宗、市府觀光局秘書高偉哲及多位宗親,呼籲各地陳氏親友於31日返回中洲參與千人祭祖活動。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半月神仙魚.學名(黃斑蓋刺魚)海洋奇珍園





海洋奇珍園...蔣公當年指揮作戰基地改建的海洋奇珍園


學名黃斑蓋刺魚,產在紅海水域,8年前引進,幼魚時,魚體左、右兩側只有一抹黃線,最近這一年,慢慢擴大成方塊,乍看像個台灣,隱隱還有港口的樣子。


水質調整好,「半月神仙」可以活到15年。這種魚顏色鮮艷,十分稀有。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字怎麼唸?門加三(閆)讀作「ㄧㄢˊ」



高雄市光榮國小校長--閆世玲


是閻羅王的閻字的簡字


*「閆」是「閻」姓的略字,排名在百家姓第460位,出自周朝姬姓,相傳祖先是周文王的後代,受封在「閆」這個地方,把「閆」拿來當姓。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睡鼠-「日本睡鼠」1年睡6個月.神秘生態







*睡鼠博物館.    *湊秋作是日本知名的睡鼠專家.   *KEEP協會.

        日本利用各種方式來推廣環境教育,像是山梨縣特別成立日本第一個睡鼠博物館,還聘請研究日本睡鼠30年的教授來擔任館長,除了可以一邊進行睡鼠生態研究,還能把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分享給更多人,帶您一探日本睡鼠的秘密。


好不容易睜開眼見客,這隻小老鼠卻急著鑽回縫隙裡補眠,原來這是日本的天然紀念物,日本睡鼠,牠的專長就是睡覺。日本睡鼠專家湊秋作:「6個月裡面,什麼也不吃,甚至不灑尿,就是一直睡覺。」


談起日本睡鼠,一雙眼全亮了起來,湊秋作是日本知名的睡鼠專家,不過他大學拿的卻是文學士,因為興趣一頭栽進睡鼠的研究世界,轉眼間已經過了30年。湊秋作:「睡鼠是很不可思議的動物,像是進入冬眠後,體溫會下降到攝氏零度;或者是在樹上,頭下腳上的走路。」


不只研究睡鼠,還要讓更多人認識睡鼠,湊秋作從2000年開始,在山梨縣KEEP協會這片廣大的樹林中,成立了日本第一個睡鼠博物館,他說為睡鼠保留生存空間和做環境教育,是研究者該盡的社會責任。


湊秋作:「研究也要對社會有貢獻,在社會貢獻的分野裡,首先就是環境的保護,另外就是透過環境教育,來進行社會貢獻。」


1956年成立的KEEP協會,堪稱是日本環境教育最前線,在湊秋作的帶領下,KEEP協會旗下的每個解說員,對睡鼠生態有著獨特的見解。


KEEP協會生態解說員:「睡鼠的手跟腳是長這樣子的,長成可以緊抓住樹枝的樣子,所以在地面走的話,容易擦到腹部。」



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解說睡鼠為什麼要倒著走,透過這種方式引領人感受大自然,這就是KEEP協會推廣環境教育的秘訣。KEEP協會生態解說員:「今天請這樣子使用鏡子,把周圍的大自然,映照在鏡子看看。」


讓學員們看、聽、聞、碰,最後再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每個人獨特的感性,讓環境知識變得更多元,也變得更平易近人。臺師大環教所教授周儒:「塑造自然中心創造改變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案,方案推動,一定要有很好的、有經驗的環境教育教師,要有這些解說人員。」


看在臺師大環教所教授周儒眼中,這樣的環境教育,其實不需要太多高科技的支稱,換言之,培育環教人才的軟實力,恐怕才是台灣環教的當務之急。


TVBS記者郭展毓:「就像這座大禮堂,利用大片玻璃引進自然光一樣,環境教育或許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這也是日本第一個環境學校,山梨縣KEEP協會,所強調的教育宗旨。」





 


惠安女服飾的特徵+惠安女服飾的起源



         福建惠安沿海一帶的婦女,素以吃苦耐勞、儉樸持家名聞遐邇,更以其奇異的服飾蜚聲海內外。她們主要聚居在惠安縣東部沿海的崇武、山霞、淨峰、小岞一帶,這裏山水秀麗,海闊天空,有中國八大最美的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有半月灣、西沙灣、青山灣等中國頂級度假勝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讚美道山石玲瓏,世所罕見,民風古樸,猶存千年來之裝飾,有如世外桃源。惠安女雖屬漢族,但其服飾素以奇特著稱,與傳統漢族服飾迥然有別。


淨峰/小岞一帶的婚飾


 


  頭披花頭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花頭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藍色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亮麗;頭巾緊捂雙頰,只露眉眼和嘴鼻,襯出惠女含蓄和恬靜的美。可以說,惠女服飾是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寬褲便於涉海,打濕易幹,短衫便於勞作,挑石、補網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勞作時弄髒衣沿衣袖,黃斗笠可頂炎日,花頭巾可禦風沙,而頭巾的花卉圖案和顏色,是美的選擇,增加了女性的丰采和神韻。最奇特的是惠安女的著裝,湖藍色的斜襟短衫短僅及肚,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與天空般的清澈,黑曠褲則寬大飄逸,褲頭只到臍下,和盤托出其穩重,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的著裝特色,既矛盾又和諧統一,這種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美,源于她們對周圍環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種體悟四季交替,陰晴風雨變化而脫穎出來的樸實的藝術,人們風趣地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惠女服飾各部分之間在色彩、款式、線條、圖案等方面的配合相當協調且恰如其分,既帶有傳統韻味,又有一定的現代氣息。雖曆千年略有衍化,卻風格依存,獨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是中華民族服飾中一朵瑰麗的奇葩,為中華民族服飾增添了燦爛光輝。隨著閩南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經濟發達和旅遊業的飛速發展,以及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詩歌、小說、戲劇、電影、電視、音樂等創作,惠女服飾和惠女形象早已走出八閩,蜚聲海內外。2006520日,經國務院批准惠女服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惠安女服飾的特徵


  惠安女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類型。她們整體調和,渾樸大方,富麗堂皇。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笠面和尖頂有小弧度,尖頂有小棕色漆紅;後者斗笠較細、薄、輕、小,笠面和尖頂平切,尖頂沒有鑲紅棕片。前者頭巾多為藍底白花和綠底白花;後者也蒙頭巾,但多為紅底白花,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竹籃。從整體上看,惠女服飾的色調柔和莊重,自上而下色調逐漸加重,給人以沉穩感。由於不論春夏秋冬,她們總是把頭包得嚴嚴實實,卻讓肚皮露在外頭,褲子又特別的寬大,民間戲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崇武/山霞一帶的結婚盛裝


 


  惠安女服飾顏色豔麗,衣褲除太青蘭、蘋果綠、黑色以外,還有白底柳條花紋或上下綠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上身穿的是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臍位,肚皮外露,襯托出女性身段的曲線美;袖長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緊束,袖口滾接二環節,一環為黃或金黃色,一環花布;上衣下擺弧度為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膠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髒衣沿衣袖。其花紋圖案大都是不規則的細點、細紋、細塊等。下身褲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藍色的。褲筒甚為寬大,褲頭只到臍下。褲帶上的銀褲鏈也是惠女服飾的重要內容。穿上寬筒的黑褲時,通常都用四至八條編織帶紮緊褲頭,這些編織帶一般都是用色彩鮮豔的塑膠絲編織,多為紅色和藍色,圖案精巧,總寬約79釐米,顏色分外醒目;已婚婦女則多加上銀褲鏈,懸掛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構成的曲線美襯托出來。銀褲鏈先前只有 一兩 股,最多也只三股,後來逐漸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達九股,以多股為佳。那些銀褲鏈一般是結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銀褲鏈越重越體面。


  頭飾則花樣繁多,不同場合、不同年齡的頭飾有明顯區別。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花頭巾為四方形(約66釐米),頭巾上有不同的顏色和小朵花紋圖案,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藍底、綠底上綴小白花,或紅底上綴白綠花,戴上頭巾時多綴上大小不同、式樣各異的塑膠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髮型的作用,更能美化臉部,與黃斗笠搭配,十分和諧。


  中青年婦女的髮型相對簡單,在頭上留一束頭髻,俗稱中撲中撲前部橫二三把彎型塑膠梳子,中撲分兩股合邊髻仔編兩條辮子,在頭頂橫置一條,用別針固定,戴上花頭巾;而夏天則梳剪頭髻,或把辮子分散在腦後,或用假發散於腦後兩側,不戴花頭巾,整個頭飾簡單易梳,樸素大方,頗符合其家庭主婦因勞作力求簡便的需求。未婚青年婦女頭髮則還留有劉海,頭巾與兩髻秀髮、額前劉海配搭既和諧又自然。圓形尖頂的斗笠則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的作用。斗笠是竹子編的,斗笠上裝飾四個綠色塑膠扣子,笠裏同樣裝有四個扣子用以固定兩條帶子,帶子很長,沿臉上花頭巾邊緣紮於顎尖上,餘下的部分則掛於笠下特備的紅絨絲環中,帶子多為白色,並以紅、白、綠等色絨線繡有各種圖案。斗笠兩側的邊緣綴有幾朵絹花、塑膠花、絨花等,有的還在斗笠裏面夾上香紙、畫片、卡片等等。年輕姑娘一般每人都有幾頂黃斗笠,中年婦女的斗笠則基本類似,飾物較少。


  惠安女出門時大多戴有精製的銀手鏈,把折疊整齊的小花帕一半綴於腰側襯衫口袋,一半露在外面;手中則提著精美的小竹籃子等。在舊社會,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蒙著黑紗,這是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俗,現已不再盛行。


 


惠安女服飾的起源


 


  惠安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過程一直是中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其來源有種種傳說,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惠女服飾是惠安女在長期生活、生產勞作過程中,不斷汲取其他族群的服飾因素,並與當地的社會習俗和生活、生產需要息息相關的。仔細觀察,惠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淨峰/小岞一帶的婚後便裝


 


  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腰飾,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還有彝族的百褶裙、繡花翹頭鞋、帽子、挎包、手鐲、手環;壯族、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瑤族的紋樣等等抖很相似。另外,惠安女的黑紗、頭巾還有點像穆斯林的裝束,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蕃商雲集,其中就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客商,至今,惠安尚存有一個回族鄉。逢年過節時,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髮式,這類似古代百越族的族徽或圖騰,這或許證明了惠安女與百越族也有著某種聯繫。在惠安女生活的這些地區也曾發現有一些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如在崇武大岞村發現了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並出土了為數不少的石錛、石斧和陶片等古人生產、生活資料。這些文物據考古分析,兩千多年前的福建地區主要是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多為閩越人。有人考證認為,惠東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是閩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後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物件,惠安女服飾因此在服飾色彩上蝴蝶般的豔麗華貴,集中體現在蝴蝶圖形的種種紋樣及頭飾中的蝴蝶造型等。也有人認為,從少數民族服飾和惠女服飾的比較,惠女服飾的主流是源于南蠻集團的苗瑤系。還有學者考證認為,崇武人種有蒙古族血統,所以惠東婦女的服飾顏色有蒙古族喜愛的顏色——綠色、黑色、藍色,如澄江漢族包頭巾等。眾說云云,但無論是如何,各民族同屬中華大家庭,服飾民俗必然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誰先誰後早已分不清了。


  關於頭飾,有說來源於明代抗倭,包頭巾不露面是為了便於戰鬥,頭插鐵制的劍形簪釵是用以殺敵和保持名節,穿戴黑黝是便於夜襲敵人等等;也有說來源於唐五代開閩王王審知的妃子黃厥,即惠安籍的臭頭皇后的裝束。關於頭巾來歷的種種說法,既有史實又有傳奇色彩,耐人尋味。最可靠的說法是1958年開始修建惠女水庫時,在當時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穿著傳統服飾的惠安女不得不學習其他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而且惠東地區臨海風大,過去沒有植樹造林,一起風,天地混沌,飛沙滾滾,打得行人臉上火辣辣,所以,裹頭巾以防風沙,因生活和勞作的需要而沿襲了下來。另外,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銀鐲和腰間佩帶的銀鏈,相傳是母系社會解體時女人被男子所鎖銬的象徵,據惠女服飾和惠女婚俗考證,惠東地區仍保留有史前時期母系社會的痕跡。關於惠女服飾的衣長僅及臍位,肚皮外露,這裏也有個傳說: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為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於是下令打制銀腰帶系于女人褲腰上,同時把上衣裁短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後,佩帶銀腰帶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一直流傳下來。


  綜上,惠安女服飾在歷史傳承過程中,出於生產、生活的需要,融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特徵於一體,既有少數民族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可以說是古代閩越遺俗與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飾民俗產物,是研究閩越文化傳承變遷及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貴文化遺產。


駝鹿:




駝鹿

全球最大「駝鹿」 擅長潛水吃草覓食


TVBS /  2011/07/21



在北歐的森林棲息著一種全世界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這種鹿從腳底到牠的肩膀高度超過2公尺,比一般成人還要高,重量也重達500公斤,這麼巨大的駝鹿,覓食的方式很特別,牠們居然會潛進湖底吃水草,一起來看看相當奇特的北歐駝鹿。


綿延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廣大森林,點綴著美麗湖泊,形成一幅幅壯闊的自然景觀,當地豐富的生態環境,孕育無數野生動物,號稱世界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就棲息在這裡,公駝鹿頭頂上類似手掌形狀的巨大鹿角,感覺相當威風,體型壯碩的駝鹿,從腳到肩膀高度甚至超過2公尺,比人還高。


NHK主播:「我們很熟悉的日本鹿,身形大概這麼大,但駝鹿有多大呢?駝鹿來了,哇,比起其他鹿類,駝鹿明顯大好多。」 遼闊的湖泊裡,一頭駝鹿怎麼突然消失在水裡?原來雜食性的駝鹿為了補充夏天容易流失的鈉,竟然潛進湖裡吃水草。NHK主播:「竟然潛進水裡覓食,真的很稀奇。」 至於駝鹿的巨大鹿角可不是裝飾用,它可是公駝鹿打架時的最佳武器。NHK主播:「鹿角相互碰撞地好激烈,都聽得到聲音,沒錯,這可是鹿角發出的聲音。」 不過即使體型壯碩,鹿角看來威風的駝鹿也有天敵,一度被認為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已經絕跡的狼群,34年前又在瑞典被發現,而牠們就是駝鹿的最大威脅,聰明的狼群專挑離開母駝鹿身邊的駝鹿寶寶下手,看準目標後,擅長團隊合作的狼群,就會慢慢包圍小駝鹿。


運氣好的話,母駝鹿及早發現,就能保護駝鹿寶寶,不變成狼群的大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7%9D%E9%B9%BF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江西景德鎮(神奇砍瓜)老翁(嚴裕才)培植成功(可以一直砍來吃的瓜)竟發現天津也有




生長期可以任意砍著吃,吃多少砍多少,而剩餘的瓜砍掉後還可以再生。江西景德鎮現年77歲的老翁嚴裕才表示,他蔬菜棚裏的「神奇砍瓜」已經培植成功。

《中新網》報導,嚴裕才自稱是江西省第一位砍瓜培植人,兩鬢白髮的他表示,1998年退休前,他曾從事農業科研工作,還被評為高級農藝師。退休以後,嚴裕才便在自家的小院子裏種起各種花卉、水果、蔬菜,其中砍瓜是他最新培植的一個新品種。

今年4月下旬,嚴裕才透過近一個月的努力,終於把砍瓜培植成功。「我培植的最大的一個砍瓜有1.4米長,12.2公斤,平均圍粗44公分,長33天的時間。」說起自己培植的成果,嚴裕才不禁笑容滿面。

嚴裕才表示,砍瓜是近年通過雜交、組合、定位選育而成的一個新品種,絕非轉基因農產品,屬葫蘆科綠蔓匍匐一年生植物。主蔓結瓜為主,瓜形長圓柱形,瓜色先由綠後變金黃色。「大概每株苗可以結3至5個瓜,單瓜重6至9公斤,其從幼瓜授粉到成熟僅20至26天就可以結瓜。」

原文網址: 吃多少砍多少 江西老翁成功培植「神奇砍瓜」 | 大陸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7/19/162-2728822.htm#ixzz1Skaupt1s



香港太陽報報導說,大陸江西一名七十七歲的農業專家最近研發出一種叫做「神奇砍瓜」的瓜類,不用等瓜熟了之後才摘下來吃,在生長期內,想吃多少就砍多少,砍過的截面,能夠迅速癒合,繼續生長,號稱「天天都能吃到新鮮瓜」。



報導說,這種「神奇砍瓜」,是他透過雜交等方式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瓜形呈長圓柱形。他今年四月培育成功,目前,最大的砍瓜長1.4公尺,重12.2公斤。



研發專家說,這種砍瓜,口感爽脆、營養豐富,適合大力推廣。




...............天津也有.....................


神奇砍瓜--(可以一直砍來吃的瓜)如圖示.


新华网天津频道8月11日电 日前,一种可随吃随砍、飞速再生的瓜类新品种——“砍瓜”在天津市培育成功。这种瓜长速奇快,砍掉一块后,十几分钟就能自动愈合,并从刀口处再生,高峰期每天能长8厘米。


  在天津市妇联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专家国乃和的瓜棚里,记者见到了这种神奇的砍瓜。它色泽翠绿、通体修长、曲线优美。平均长度超过1.2米,最大的一个长1.5米,重达7.3公斤。据国乃和介绍,几年前,他在静海县偶然获得了几粒叫不上名字的瓜种。通过栽种试验,他发现这种瓜长势快,从幼瓜授粉到成熟只需20天。而最大特点就是具较强的再生能力,生长期可随砍随长。此后,又经过多次优化选育,国乃和终于培育出了瓜类新品种,取名“砍瓜”,并就此在中国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科技通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杂志》等业界权威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国乃和为记者进行了演示,将砍瓜下部割掉1/4左右,这时砍瓜的“伤口”处立即流出了一股股透明的水滴状液体。十多分钟后,创面便被这种瓜液糊住了。“这个瓜是昨天刚砍过的,现在已经结痂了。当时砍掉后的瓜长106厘米,现在已经长到113厘米了。”国乃和用尺子量了量旁边一个砍瓜说。记者品尝了一下砍瓜,很脆、爽口,带有淡淡的甜香。


  国乃和介绍,砍瓜之所以能砍掉再生,是因为其内部富含一种特殊的生长素,自愈性极强。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定,砍瓜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远远超过普通的黄瓜、南瓜等瓜类。此外,它的瓜汁对人体伤口也能起到一定的愈合作用。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罕見[陰陽鳳蝶] 雙邊雌雄嵌體(bilateral gynandromorphs)生殖器官雌雄各半







極罕陰陽蝶 生殖器雌雄各半


    明報 – 2011年7月15日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近日孵出了一隻「陰陽蝶」,牠的奇特之處在於連生殖器官都是雌雄各半連接在一起。負責展覽的博物館蝴蝶屋經理布朗(Luke Brown)表示,他在30年職業生涯中孵化的蝴蝶逾30萬隻,這僅是第3次遇見這種純雙邊雌雄嵌體(bilateral gynandromorphs)。


右身鮮艷左身沉色 香港可見


這隻陰陽蝶屬原產亞洲大鳳蝶(Papilio memnon),該品種在香港亦可見。牠的身體右邊顏色鮮艷的是雌性,左邊是較沉色的雄性,身體像從中劃線分開,「半雄半雌地焊接一起」。不僅翅膀不同,連觸角和生殖器官都是雌雄各半,因此沒生育能力。


雌雄同體是因為性染色體在分裂時發生問題所致,大約只有0.01%蝴蝶會有這現象;其他動物諸如蟹、龍蝦、蜘蛛和雞亦間有所見。這隻陰陽蝶壽命約1個月,現已活了逾3星期,死後將被博物館收藏。


(BBC/衛報/newscientist.com)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雙尾怪魚 吳郭魚(嘉義縣魚塭)怪魚可是變種或斷尾重生


雙尾怪魚 吳郭魚


身型怪異的魚,在民間忌諱烹煮食用,但到底能不能吃?最近在嘉義地區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日前,嘉義縣蔡姓漁民將魚塭捕獲的「雙尾」吳郭魚,送給嘉義市羅姓友人「嘗鮮」,羅某如獲至寶,當天就烹煮來吃。原本還覺得美味,後來才知道民間有些忌諱,懷疑自己可能被捉弄,心裡覺得「毛毛的」,還跑到廟裡拜拜求心安,所幸沒事,但也成為朋友間的笑談。


羅男說,日前收到東石鄉蔡姓友人送來4、5尾又大又肥的吳郭魚,笑著說「魚塭渴窟,分享收成」;隨即卻收起笑容,拿起其中一條魚,表情嚴肅地問:「這隻雙尾仔ㄟ,你有看過嗎?你敢吃嗎?」


「雙尾仔ㄟ?」羅某一時會意不過來,把魚從袋裡抓出來,仔細比較後才發現,這隻吳郭魚的魚尾鰭末端分叉,狀似2隻魚連體。他心裡雖感到疑惑,但既然友人盛情贈予,怎能拒收?


友人臨去時,還不忘建議羅某切片煮湯或清蒸烹調,才能吃出魚的鮮美;當晚,羅某與太太煮晚餐時,心想這隻魚很大尾,重約3斤,為了不破壞魚體,最後以五柳枝魚(糖醋)作法,表現魚的風味。過程中,還拿起相機照了相,吃完後都覺得很滿足。


羅某說,隔天,他就接獲友人電話,一開口就問「你有吃魚肉嗎?」語意中帶著竊笑,他追問才知道民間有此忌諱,友人直誇他們夫妻倆「食在」勇敢。他想,友人沒有惡意,吃完之後無恙,就當成惡作劇看待。


對此趣聞,從小在東石沿海長大的嘉義區漁會推廣課長吳純裕說,對海口人而言,因養殖過程的變數,造成吳郭魚生長怪異,可說「見怪不怪」;但不知情的都市人把怪異魚吃下肚,有可能就會胡思亂想。


專家說怪魚可是變種或斷尾重生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陳哲俊說,吳郭魚出現雙尾仔ㄟ,推測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基因變種,第二是尾鰭遭到兇猛性魚類例如鱸魚攻擊後,斷尾重生。此類魚大多會被自然淘汰,能存活下來,代表生命力強軔;但因消費者有疑慮,所以市面罕見。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蜑民.蜑家.連家船民,貶稱(曲蹄)或科題,遊艇子、白水郎、蜒.





蜑民


http://luolinhu.m.oeeee.com/blog/archive/2010/6/30/896443.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5%B7%9E%E7%96%8D%E6%B0%91



照片上所显示的是疍民的服饰,清代至民国时,疍民多穿麻布染成的蓝黑、褐色衣裤,裤子非常宽大,女性的袖领上常镶有一寸多宽的黑边。在上岸定居之前,大部分疍民有赤足的习惯,并且不戴帽。疍民妇女天足,穿耳,梳尖螺髻,髻尾朝天,老年妇女则结髻,她们的髻上有五寸蛇形长簪,这点也被认为是蛇崇拜的遗留以及疍民为“蛇种”的闽越先民后裔的证据。


惠安女.惠東女.福建省惠安東部的崇武.小岞.山霞.塗寨.






*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旷裤”


* (惠安女)  指主要集中居住在在福建省惠安東部的崇武、小岞、山霞、塗寨四鎮這一帶的漢族婦女。惠安女以其服飾奇特,極富地方傳統色彩,再加上吃苦耐勞,獲得極高的美譽。


* 惠安女的典型特徵是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服裝的特徵:「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崇武一帶的惠安女上衣為藍色,褲子為黑色。而小岞和淨峰一帶則分別為白色和藍色。惠東女腰上系著銀腰鏈,表明已婚。崇武一帶的銀腰鏈較為粗重,而小岞和淨峰一帶則相對較細.


* 「長住娘家」婚俗又稱「不落夫家」,現在已經沒有這一習俗。婦女出嫁三天後即回娘家長住,只有過年過節及農忙時到夫家住一兩天。只有等到懷孕以後才允許長住夫家。住娘家的時間至少有二三年,最長達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們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過三日。回夫家時多半要用塊布遮著臉,到晚上熄燈後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懷孕生子時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會被認為不吉利,所以必須在夜間趕到夫家生產,也因此常有出現來不及而生子於半家。由於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於夜間,且多用布遮臉,所以常出現夫妻多年可互不認識的怪事。


* 惠安相關的文化作品很多。如詩人舒婷曾寫過一首詩《惠安女子》來描述惠安女。新加坡華裔歌手阿杜曾唱過一首《惠安之春》。電視劇《廈門新娘》講述了一個惠安女的故事。


........................................................


廈門屬於閩南地區,有許多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風習俗。在車上,導遊就作了一些介紹。據說,這裏的春節拜年的日子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大年初一、初二拜年,初三不拜年。是祭祀過世親人的時候。初四又開始拜年,一般到了初九,作個節日了結,就算是宣告年過去了,一切恢復正常。那裏迎親是在晚上十二點去悄悄迎親,也是圖個吉祥。就是等時間晚了,別碰上別的迎親聯隊伍,把喜與福搶跑了。惠安女結婚後,在沒有生小孩前是不能去婆家居住的,每年在約定的時間和丈夫相會,如果不能懷孕就得再等下年。三年後再不生孩子,就可抱養一個孩子,方可隨丈夫到婆家生活。


    據說,惠安女是集中居住在惠安縣崇武一帶的漢族婦女。這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魚,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種田地、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裏裏外外一把手,真可謂全能媳婦。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慧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古城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攝影、美術愛好者和文人墨客。以惠安女為題材的一些短詩、小說等作品廣為流傳。惠安女在國人的心目中幾乎成了“勤勞”的代名詞。


    而讓人感興趣的是關於惠安女的一些穿戴習俗。特別是她們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安女傳統服裝的特徵:“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所謂“封建頭”是指惠安女的頭部被斗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據說,如果女子的耳朵、頸項被哪個男子看見了,就得嫁給那個男人;所謂“民主肚”是指女子的腰、腹部暴露無遺,名曰“招財”,有的用個菱形裝飾遮擋上肚臍,又稱是“守財”;所謂“節約衫”是指女子的上衣短得連肚臍也遮不住,衣袖也是很短,使腰間五彩塑膠絲褲帶、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髒衣沿衣袖;所謂“浪費褲”是指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 ,確實是浪費了布料。


    惠安女頭戴的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包系在頭上,方巾的結還可以紮在鼻子底下,這樣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了,然後戴上斗笠,把頭部防護得嚴嚴實實的,冬天防風沙,夏日擋驕陽,使人們很難看清她們的真面目。人們悄悄地獵奇、欣賞都可以,但是,千萬不能老在人家的身上注目。不過,現在尚能找到典型惠安女裝扮的地方已經不多了,偶見這種裝束的惠安女也多為鄉村中年長者,年輕人中早已是牛仔服的天下。如果你見到照片上靚麗的妙齡女子,極有可能是在鏡頭前弄影,那九成是個模特兒,35歲以下的惠安女幾乎不穿傳統服飾。有人甚至大膽預測,惠安女的服飾再過十年,或許將難得一見了。


    我想,關於惠安女的話題,也就是聽聽而已了,在廈門城怎麼可能見到惠安女呢?沒想到,在遊覽鼓浪嶼時,來到了一個民俗文化館,那裏服務的人員多為惠安女打扮。儘管知道是特意佈置的場景,但這與真正生活中的惠安女形象也沒有什麼區別。她們就是惠安女,“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在她們上得到了形象化展現。她們心靈手巧,做著民俗特色的手工製品,很是秀麗。尤其是一位小姑娘現場雕刻石板畫藝術品,一雙柔軟纖細的小手,托著沉重的鋼釺,利用鋼釺的沉重的慣性力和那堅硬的釺尖,加上手上的巧勁,在石板上碰擊出點點痕跡,組合成美麗的圖案,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不愧是地方特色的藝術佳品。我既買到了藝術品,又欣賞了惠安女,也領略了她們的才華,令人心滿意足,鼓浪嶼,真的是沒有白來!



(龍騰富貴青花大龍缸)重1500公斤.口徑為205厘米,高達138厘米,底徑為120厘米.使用40噸瓷土.






       據大陸中新社報導,在景德鎮市廣場南路慶和樓,記者見到了這只巨型青花瓷缸。瓷缸表面中部繪有9條青龍,底部繪有象徵富貴的牡丹花,上部採用影青工藝浮雕近百隻仙鶴。九龍爭珠,活靈活現,百鶴吉祥,富貴花開。

 據慶和樓經理徐慶春介紹,這只瓷缸全名為“龍騰富貴青花大龍缸”,由陶藝名家黃秀乾等人創意製作,在歷時五年的製作過程中,共耗費40餘噸瓷土,5000餘次人工,製作毛坯20多隻,成坯10只,經1300多度高溫燒制後,成瓷3只,僅有一隻正品燒制成功,這只巨型瓷缸製作成功,創下景德鎮制瓷史上里程碑式的紀錄,堪稱千年難求。



 


(龍騰富貴青花大龍缸)重1500公斤.口徑為205厘米,高達138厘米,底徑為120厘米.使用40噸瓷土.



景德镇在线讯:历时五年精心制作,日前,“龙腾富贵”青花大龙缸在瓷都景德镇市问世。该龙缸口径达205厘米、高138厘米、底径120厘米,缔造了龙缸的新纪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吉尼斯纪录。


  据悉,该龙缸由陶瓷艺人余鹏飞带领一批能工巧匠经过多年研制而成,五年来共制作毛坯20多只,投人人工5000多人次,消耗瓷土40余吨,单件青花大龙缸净重达1.5吨。“现代陶瓷语言大师”黄秀乾参与指导制作,国家一级陶瓷美术师周辉明、李军文设计绘制。在制作上,以最具瓷都特色的青花瓷为艺术表现形式,以“九龙牡丹”为主题,九条腾飞的巨龙、百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娇艳欲滴的牡丹跃然瓷上。整件作品,通过传统陶瓷绘画装饰、影青浮雕装饰和觋代青花表现技法.表现出一幅气势恢弘、繁荣壮美的美丽画卷,寓意着盛世中华,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