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吉語字 .組合字.連語字.連體字,吉利字.吉語字.團結字.民俗學家則稱為合體字或「吉祥合體字」



吉語字


許多介紹傳統文化的讀物,都說新婚貼「囍」的風俗與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關:王安石赴京趕考,途中見有富紳馬氏在門樓上挑出一盞燈彩,出聯擇婿,聯語是:「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考試時,考官也出聯徵對,聯語是:「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就用馬家的半聯對考官,用考官的半聯應馬家。結果既中進士做天子門生,又當嬌客娶馬家小姐。雙喜臨門之時,王安石喜不自禁,揮筆寫就兩個連成一體的「喜」字,還賦詩一首云:「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由於這個連體「囍」字能夠形象地表達人們祈盼題名金榜、封妻蔭子、好事接踵的心願,因而很快流傳開去,成為普及全國的婚俗事象。


平心而論,把這副辭意淺陋的對聯加在王安石身上,實在是對一代文豪形象的貶損,只可姑妄聽之。事實上,類似「囍」這樣的連體字形,在中國民俗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勝枚舉,比如直到現在,我們仍能在一些新開張的店舖門上,看見將「招財進寶」四字連為一體的「 」字,等等,未必都能假托一個個具體的名人軼聞來解釋它們的起源吧。


包括「囍」字在內的這些連體字,老百姓管叫「吉利字」、「吉語字」或「團結字」,民俗學家則稱為「合體字」,或「吉祥合體字」。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徵調軍隊的符文,通常是把幾個篆字合併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所以要採用數字複合、筆劃交錯的手法,就是怕人作偽。到了道教流行的漢代,這種手法便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篆上。如傳世兩漢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收錄的一些早期的符「興善除害」、「令專者無憂」等等,其實就是幾個表示吉祥涵義的隸字的合體。專事道教研究的學者,乾脆把這些符稱為「複文」,由此可見它與「合體字」的關係。


唐 宋時代,道教盛行,為渲染神秘氣氛,道士畫符愈益離奇,除派生出「秘篆」、咒語外,還引進河圖洛書、八卦,乃至神像等圖形,但造符的基本手法,依舊是複文,試看什麼「護身符」、「厭鬼符」、「祈雨符」之類,仔細辦識,無非是「吉利」、「厭鬼煞」或「雷」、「雲」、「風」、「嵬」等字形的合體,完全可以和同一時代鑄造的厭勝錢文相比較。如果我們把厭勝錢事象列為並非純宗教化的民俗範疇加以考察,那就可以認為,至晚從宋代起,合體字已從道士畫符的「禁臠」,演變為民眾表達避兇求吉願望的一種手段。雖然目前尚未見到文字記載或實物印證的「囍」合體字最早出現於何時的資料,但傳世的清代厭勝錢上,聯筆減劃的「黃金萬兩」、「招財進寶」之類的四字合體,已同現在商家貼在門板上的一模一樣或大同小異。據此推斷,一部分迄今還保留在現代生活中的吉祥合體字,至遲都已在清朝時定型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fpUsCNGDQE5gDxo37MnW/article?mid=705


《太平經》中收錄的一些早期的符「興善除害」、「令專者無憂」.找出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渦蟲(Platyhelminthes)的再生基因關鍵.



 


渦蟲(Platyhelminthes)的再生基因關鍵.


科幻電影中,許多異形在被攻擊後總是能夠長出新的器官,人類會不會有一天也有這種驚人的再生能力呢?中國科學家今(10)日向新華社表示,若能解開渦蟲協調重生器官的謎團,或許也可以讓人類變成可以「再生」的生物,對延緩衰老、器官修復將是一大福音。


渦蟲是一種生活在池塘和溪流中的扁型動物(Platyhelminthes),資料指出,渦蟲被切成200多塊的情況下,只要大小與腦部相若,每塊「渦蟲碎片」就能再生出缺失的組織,並各自生成完整的渦蟲。此外,渦蟲再生歷程也無需太久,一週內就能長出受損的肌肉、皮膚、腸道和生殖系統,最後再長出腦部,再生1隻新的渦蟲至此大功告成。


報導稱,在2個世紀以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渦蟲的驚人再生能力,但科學研究直至最近才逐步展開。目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已經對近10萬條渦蟲進行研究,發現有將近50個基因參與了再生的過程,而幹細胞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研究渦蟲多年的健康所研究員荊清表示,渦蟲體內有豐富的幹細胞,能夠不斷的自我複製,在需要時也可以變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是不斷再生的關鍵。荊清說,人類體內也具有幹細胞,因此若能透過研究分析渦蟲細胞修復衰老、受損組織的能力,人類的再生和長壽就成為可期待的目標。


研究指出,渦蟲體內的基因有80%與人類同源,而渦蟲以幹細胞修復組織的程序又與高等生物類似,因此,釐清渦蟲基因協調再生能力的方式,或許有助於人類突破目前的有限自我修復能力,成為一個達到器官再生、延緩衰老的方法。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夜鸚鵡(Night Parrot) 圖及影片.





前往觀賞.


http://avipath.blogspot.tw/2013/05/kakapo-owl-parrot.html#!/2013/05/kakapo-owl-parrot.html


夜鸚鵡百年難見 傳拍到身影        路透社 – 2013年7月5日


         自然學家楊恩(John Young)表示,跳起來像袋鼠的澳洲夜行性鸚鵡「夜鸚鵡」,100多年來幾乎不曾活生生出現在人眼前,但如今不僅被他看見,還拍下身影。



科學家先前對極危鳥種「夜鸚鵡」(Night Parrot)的認識,是基於偶爾出現的屍體標本和極難得錄到的叫聲。夜鸚鵡通常棲息在地面。


連絡過澳洲野生動物單位的自然學家兼紀錄片製作人楊恩說:「我只曾在1處聽見牠們,而我走遍了上百個地方。」



「這種生活在地面上的鸚鵡最奇特之處,就是跳起來像小袋鼠。」


楊恩宣稱5月25日在澳洲北部昆士蘭省(Queensland)看到夜鸚鵡。他告訴路透社,他是利用錄好的鸚鵡叫聲,引出了易受驚、手掌大小的夜鸚鵡。


夜鸚鵡目前數量不明,楊恩拒絕透露他看到夜鸚鵡的地點。


楊恩說:「我認為我們此刻會做出的最糟糕的事,就是讓太多人接近牠。」他還說:「在某個晚上和那隻鳥共處的時光中,我發現牠是我所看過最易受驚的鳥。」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土龍」學名音譯是「波路豆齒蛇鰻Pisodonophis boro」台斤一萬六千元.


野生土龍罕見 每台斤喊到一萬六

作者: 林源銘 | 臺灣時報 – 2013年7月5日    






     被國人視為珍品的野生「土龍」在奇貨可居下,致每台斤行情高達一萬六千元以上;雲林縣台西鄉海南村今年七十八歲,從事戳捕野生土龍長達三十多年的老漁民林聰明,昨天前往台西鄉海口大排出海口灘區網獲一尾價俏又少見的野生「土龍」後,因消費者認為此珍品可遇不可求,而立即引來搶購。


 據水產單位指出,民眾口中所稱的「土龍」學名音譯是「波路豆齒蛇鰻」Pisodonophis boro,由於其活動力相當強,不易養殖,因此,野生土龍即因而日漸稀罕,而被視為寶貝。


 戳捕野生土龍數十年的李姓漁民表示,由於野生土龍數量目前已極為稀少了,致售價高得驚人,有的不計高價預購,但還不一定買得到,目前每尾若在半斤以上,每台兩為一千元,若在一台斤以上,每台兩則要一千六百元以上。


 昨天林聰明前往台西鄉海口大排出海口灘區戳捕時,網獲一尾重約十餘台兩,長一台尺多,價格超過一萬五千多元的少見野生土龍;林聰明更說戳捕野生土龍可說可遇不可求,往往一趟出去連一尾都沒抓到;因此,昨天中午一戳獲,立即引來圍觀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