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馬可波羅 (馬可孛羅) Marco Polo +馬可波羅遊記+東方見聞錄+馬可孛羅東遊記


馬可波羅+馬可孛羅  Marco Polo 


威尼斯聞人馬可波羅,這位享年70歲的旅行家臨終仍然堅持他有關東方的所有敘述,都“童叟無欺”,完全屬實。
一名見到馬可波羅最後一面的教士說,老波羅氣息奄奄地表明他沒有欺騙這個城邦的人。“他說,他隻是沒把另一半所見所聞講出來而已。”教士尼希奧原是要馬可波羅承認,他那本遊記全是一派胡言。
馬可波羅17歲時離開出生地––威尼斯,遊歷了25年後,纔在29年前(1295年)帶著一大堆財富和東方的故事回來。他告訴家鄉的人,他大半歲月在蒙古帝國生活、旅遊甚至當官。
這個靠馬匹和剽悍牧民建立起來的世界最大帝國,勢力遍及整個亞洲和東歐大片地區。但在馬可波羅之前,歐洲人對它所知有限。
教會的東方“觀念”,不是那裡空無人煙,就是說住的都是野獸和妖魔。當然,在一般基督徒心目中,和妖魔打交道是靈魂的墮落。
馬可波羅卻帶回了完全不同的版本。作為第一個足跡橫跨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告訴老鄉們,蒙古可汗並不可怕,他還很希望直接和歐洲貿易。而更為重要的是:可汗政權的根基地中國,擁有遠遠在歐洲之上的文明。
這些東方故事,主要寫在《馬可波羅遊記》裡。全書共四卷,問世後被大量翻譯、出版,成為中世紀最暢銷、影響歐洲人最大的遊記著作。
當然,遊記也引發大量爭議。一些威尼斯人說,“那是他在波斯商旅的營帳中聽來的”。當時做買賣能去到波斯,已是“天的盡頭”了。
聖馬克廣場附近賣水果的蓬皮耶裡回憶說:“馬可回到威尼斯時,沒人認得他,也不相信他的話。看他一身韃靼人服裝,還說他是冒認的。不過,後來他掏出寶物,大家纔不得不信。”
當時,馬可波羅“東方博覽會”的展示品有像牙、玉器、瓷器、絲綢以及紙幣等,消息很快地掀起轟動。他告訴威尼斯人:“任何人,隻要願意付出代價及冒險到遙遠的東方,便可從黃金、珠寶、絲綢和 料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
不論有沒有誇張,很多當地人確實對東方感到好奇,或有了致富的夢想。
船夫佩拉林雖不識字,沒讀過遊記,不過他說故事聽到他心癢。“如果我還是十幾歲的小伙子,我一定到東方去踫踫運氣。”
欽佩馬可波羅的不隻威尼斯人。隨 料船抵步不久的一名阿拉伯商人私下說,絲路的使用,是蒙古人給阿拉伯人的特權,威尼斯如果和中國直接貿易對他們不利。不過,他說,自己對馬可波羅的毅力,和他冒險、進取的精神非常的敬仰。他說:“你要知道,從這裡去到中國,走一趟要好幾年啊!”特寫:歐洲首個中國通商人、官員、旅客、冒險家、軍人、語言天纔、講古佬 你要什麼身分,馬可波羅都有。
他生命的過程太精彩了,以至由他講述,比薩作家魯思梯謙筆錄的遊記,輕易成了中古歐洲最暢銷的著作。
這名遊記的最原始版本《世界奇異錄》作者,這樣評論他的“故事人”:“從上帝創造亞當到現在,從沒有人,無論是基督徒、異教徒、韃靼、印度人或任何種族的人,像馬可波羅那樣到過世界那麼多地方觀察和探險,知道那麼多的奇風異俗。”
1271年,父親和叔父開始他們第二回的東方之旅。那次告別威尼斯的,還有17歲,對歐洲以外的世界充滿好奇的馬可。
3人先到以色列,再穿過敘利亞、伊朗、阿富汗,翻過帕米爾高原,走過塔克拉瑪干沙漠進入新疆,然後是甘肅 1275年纔走到北京不遠的行宮上都,見到當時很渴望了解歐洲的元順帝忽必烈。
旅途中,馬可波羅曾因高原缺氧而病了一年多。其他必須克服的兇險包括沙暴、雪崩、干旱以及土匪等。他們也多次在瘟疫區,以及十字軍和伊斯蘭教徒的衝突地帶死裡逃生。
忽必烈很欽佩3人的毅力。對聰明、好學,懂得東方風俗和語言的馬可波羅更是器重。在元帝國生活的10多年裡,馬可波羅最高做到揚州總督,也出使過越南、爪哇、蘇門答臘。
1292年夏天,利用護送蒙古公主到波斯(今伊朗)的機會,波羅家3人從泉州出發,花了3年多時間,纔奇跡般的回到威尼斯。
帶回許多東方珍寶的馬可波羅成了富豪,人稱“百萬君”。但同時也得了“百萬謊言的人”的稱號,因為很多威尼斯人認為他的“天方夜譚”不可盡信。
他的遊記說,前南宋首都杭州,有10個龐大市集、房屋160萬棟、工場14萬4000家 歐洲人視胡椒為奢侈品,杭州人每天卻消耗4740公斤,這簡直是“人間天堂”嘛!另外,他說城內石橋有1萬2000座之多,橋下都可通大船!試想,水鄉威尼斯的人,怎咽得下這口氣?
遊記中提到的亞洲城市超過100個,叫歐洲人喫驚的描述還很多,例如他說看到了噴油的泉(巴庫的油田)、可燃燒的石頭(煤)、用輕巧的紙張來作貨幣(鈔票) 鐵匠奇勞洛說,他打死也不信。“大家賣命工作,都為了銅幣或銀幣,給一張紙,誰肯收呢?”
但自稱看過馬可波羅拿出珠寶的船主佐羅說:“如果不是韃靼的國王,誰能給這麼多財富?”
評論:如果中國也有“西遊”記馬可波羅騙了當時的威尼斯人?
大概沒有一本遊記能引發如此多世紀的爭論。時至今日,還有懷疑者如英國圖書學者伍德所說的:“故事太精彩了,但 就像很多偉大的歷史傳奇,記載的都是神話。”
她說:“如果馬可波羅真到過中國,為什麼最重要的事物如長城、茶、筷子、方塊漢字、女人綁小腳 全給漏掉了?”
也有學者翻查了中國文獻。他們的最大疑點是:中國史官的記錄,就像記流水帳那樣詳盡,可是馬可波羅連名字都沒出現過。
擴大了歐洲人地理和心靈視野
不過,這些意見,改變不了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的正統看法,更改變不了遊記擴大了中世紀歐洲人的地理和心靈視野這一事實。
在馬可波羅之前,威尼斯人認為他們是地中海甚至是整個基督教世界中最富裕的城邦;都叫“地中”海了,不是世界的中心是什麼?
但這位偉大旅行家卻指出,在東方,還有一個更大的文明和權力中心,加上了一些誇大的敘述,他的遊記激發了歐洲人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意結。許多人開始湧向東方,學習東方,以致歐洲經歷變革,在科技、工業、軍事上開始出頭時,他們對世界的所知,遠勝過所有競爭對手。
事實上,歐洲人擁有的第一張精確亞洲地圖,便是參考馬可波羅遊記制作的。有人因此認為:帝國主義和東方學是同一天誕生的!而馬可波羅是這一切“單向學習”的啟動者。
少了自己的馬可波羅是中國的遺憾總之,沒有自己的馬可波羅是中國的遺憾。等到大炮打到門前,纔有魏源的《海國圖志》來“以夷制夷”是太遲了。
從馬可波羅開始,東西方文明的天平上,傾斜角度開始倒轉。不管威尼斯以至整個歐洲有沒有受騙,他們“哥倫布改變地理,馬可波羅改變歷史”的說法是絕對真實的。
拾遺:馬可波羅帶回眼鏡和冰淇淋?走訪14世紀的威尼斯,最驚訝的發現是當地已經有了眼鏡的生產。據父老說,這種“玻璃”,也是馬可波羅從東方帶過來的。
噢,又是馬可波羅。
順便一提,眼鏡的問世,對後世影響非同小可。其中一個觀點是:它確保了“世界不被40歲以下的年輕人統治”。(得)歐洲人要感謝馬可波羅的,看來還很多。
例如,威尼斯人從沒見過像中國顏料那麼繽紛的作畫材料,是馬可波羅讓他們見識到的。
中國人是最先使用紙幣的民族。還在用寶貴的金、錫、銅礦鑄幣的威尼斯人,也大表詫異。
還有,要不是馬可波羅把中國人的配方帶回去,現代意大利人差點就無福消受面食(pasta )和冰淇淋的美味。
未來人語:東西方兩大洲距離靠攏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帶給歐洲人一片全新的知識天地。遊記打破了很多猜疑和宗教謬論,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自此兩大洲的距離,纔開始拉近。
許多中世紀很有價值的地圖,是參考遊記制作的。歐洲後世不少偉大航海家,受到馬可波羅的鼓舞和啟發。
事實上,美洲大陸的發現是一個意外,因為遊記的忠實讀者哥倫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國。當時歐洲人相信,中國東面是一片廣闊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歐洲老家了。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class_paper_open.htm?d=2004-01-03&e=aniljeff&t=.htm&j=7&f=main&v=1


-------------------------------------------------


《馬可波羅遊記》是著名的旅遊經典,也是人類史上最神奇的旅遊神話。
馬可波羅之名,已成為旅遊與冒險的圖騰。

  1271年,十七歲的馬可波羅隨同父親與叔父從威尼斯出發,前往蒙古人統治的中國。當時正值歐洲中古黑暗時期,宗教審判、十字軍東征一一登上歷史舞台;另一方面,蒙古鐵騎征服了中西亞,勢力深入歐洲。當時東西方交流,全靠傳教士、商旅、使者,以及元朝設置的驛站,馬可波羅一行在這歷史潮流中,踏上前往東方的旅程。他們經過近東、西亞、波斯,翻越帕米爾高原,橫貫新疆、穿越絲路,進入蒙古統治的中國。他後來成為忽必烈的信臣、大汗的使者,涉足中國西南、緬甸、東南亞和印度。馬可波羅遊歷二十四年後回到故鄉,後因參與熱那亞戰爭被俘,入獄期間口述其親身經歷,由獄友魯斯梯謙記錄成書。書中記載的富庶中國與東方文明風物,實當時西方未見之奇聞,是以被評為荒誕不經、妄想虛構。面對他人的詰問,馬可波羅回答:「我還沒說出我所見到的一半。」

  後世史家已經證實馬可波羅記述的中國,與元朝禮儀俗規大致相同。他的遊記影響世界,哥倫布在遊記的驅使下展開航海探險,揭開世界地理大發現的熱潮,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想像。目前馬可波羅被公認為中世紀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並成為近代新觀察與新思維的開拓者。《馬可波羅遊記》非一般的旅遊文學,因為他以歐洲商旅視界來描述其東方見聞。藉由馬可波羅的記述,使讀者擺脫一般通史的慣有論述,從真確觀察者的角度來瞭解元朝的政治經濟、宗教風俗,各民族的地誌風采,以及許多奇聞軼事。


色目人 之搜研.(續編)+ 猶太人在中國

色目人  之搜研.(續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2%E7%9B%AE%E4%BA%BA&variant=zh-tw   維基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朝時中國西部民族的統稱,也是元朝人民的四種位階之一,一切非蒙古、漢人、高麗、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


包括粟特人、党項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南人之上。


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時,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太祖以「賽典赤」稱呼。元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祿,鉅賈大賈。


色目人有31 種:


葛邏祿欽察、唐兀(党項)、阿速、禿八、康里、苦裏魯、阿兒渾、合魯歹、火里剌、撒里哥、土伯特(吐蕃)、雍古歹、密赤思、夯力、苦魯丁、貴赤、匣拉魯、禿魯花、掘兒察歹、刺乞歹、赤乞歹、畏魯兒、回回乃蠻、火里剌、甘土魯、乞失迷兒、哈剌吉答歹、禿魯八歹、撒兒哥。有些是作家重複。


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又名烏馬兒(Omar),初朝中色目大臣。賽典赤的三十一世先祖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時,賽典赤·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太祖以「賽典赤」稱呼(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指貴族)。歷任陝西豐靖雲內三路達魯華赤平陽太原二路達魯華赤雲南平章政事忽必烈時擢升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至元十一年(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卒于雲南,葬長安東十里鋪,被忽必烈追封為咸陽王。


明朝航海家鄭和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


咸陽王墓在雲南昆明市松華壩,上書「元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墓」[1]


-------------------------------------------------------------


元代科舉的特色.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b/1102b11.html


猶太人在中國


http://tw.myblog.yahoo.com/jw!TC8N3oeRGRQ5pANoG.uHutSzAoc-/article?mid=24


最早的記錄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8),就有猶太人隨著大食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經絲綢之路來到京城長安。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十分繁華,還有胡姬陪酒。這時來的猶太人都是隨著商隊,不攜帶家眷的商人。做完交易,又回去了。也可能有少數在中國定居,但決不是大量的移民。


猶太人移居中國,分別於不同年代,最早的一批在北宋時代,大約數千人落籍在開封。


元代因為有拔都西征,於是又有大批東歐猶太人到中國,散居在西北地區(陜甘、寧夏)。


公元1842年鴉片戰爭後,不少猶太人隨著英法商人,從海上來到各通商口岸,如廣州,香港、上海、杭州、鎮江。


帝俄時代興建「中東鐵路」,沿著西伯利亞又有一批俄羅斯猶太人移居東北「哈爾濱」。


最晚的一批是在1939年後,納粹屠殺猶太人,避難到中國,他們是正式取得中國簽證,進入中國上海,1949年後又移居香港、以色列或美國。


以下二則故事,為典型「猶太人在中國」模式。


在黃河岸邊的猶太人


第一批移民中國的猶太人是在北宋年間,來自中亞的「布哈拉」(今日的烏茲別克),當時聚居在開封城外,北宋亡於金國後(東北女真族,姓完顏),大批漢人南遷。才開始遷入開封城內。


蒙古人滅金國及南宋,建立「元朝」,猶太人與西方人一樣,同列入第二等「色目人」,(第一等為蒙古人),比在北方的漢人(第三等),南方的漢人(稱南人,第四等),要優渥得多。


因此又有大批猶太人從歐洲進入西北,由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一樣,不但外型相同,生活習慣也大致不差(不食豬肉,男子割包皮),對漢人而言,分別不出二者差異,反正都是「色目人」。


元亡後,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國境內的色目人,下達「同化令」,開始嚴禁胡服、胡語、胡飾,規定胡人須與漢人通婚。又強迫色目人說漢語,習漢文。並且下聖旨給開封猶太人:「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猶太人才開始大量地被同化。


猶太人和漢人一樣,十分注重子弟教育,猶太人很聰明,書也唸得很好。中國社會有一種很公平的制度,就是「科舉」,百姓可以讀四書五經,按「秀才」、「舉人」、「進士」,一步步考上來,最後由朝廷任命,到中央或地方做官。歷史記載,明代在開封考取進士的猶太人,就有20多位,分發到各地去做官。


17世紀初,(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名叫「艾田」的開封猶太人,到北京參加進士會考,他慕名拜訪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交談之下,「利瑪竇」驚訝地發現,這眼前男子居然認識古「希伯來文」聖經,是猶太教的信徒。也是猶太人遺留在中國的後裔。


在黃河邊,開封城內,有一條著名胡同叫「挑筋胡同」,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為什麼「胡同」名叫「挑筋」,原來是猶太人紀念祖先「雅各」,不吃牛羊的腳後筋,宰殺時先挑除腳筋,故他們居住的胡同被人稱作「挑筋胡同」。民國後因為名稱不雅,遂改名為「教經胡同」。


明代是猶太人社區人丁興旺的時代,精通經商的,外出貿易。會讀書的,考上科舉,出外做官。因為通婚,不斷地有漢人血統湧入,最後留下來的猶太血統,逐漸淡化。


公元1850年(清咸豐元年),開封最後一位「拉比」(猶太教的神職人員)去世後,已後繼無人,再也無人用古「希伯來文」,傳授聖經舊約上的經文,他們真是澈底的被中國人同化。


40多年前,我在讀大學,暑假到花蓮實習,單位上有位浙江金華人的同鄉,他的頭就是一付「老外」,深凹的眼窩,一付好大的鼻子,往上翹起的下巴,根本就是「老外」,但他頭髮是黑色,膚色和我一樣,身高也和我差不多,而且滿口「浙江國語」,他就是來自開封「挑筋胡同」,猶太人的後裔,他祖父來「浙江」經商,而落籍金華。這位鄉長很有同鄉之情,實習期滿離開前,還單獨請我吃飯。


開封的猶太會堂,毀於清光緒年間黃河大水,沖倒的夾牆中,流出大批用古「希伯來文」寫的羊皮聖經。今日河南開封「教經胡同」,猶太人的後裔全被同化,再也看不到純粹的猶太人。偶而會出現鼻子特別大的漢人,(猶太人的大鼻子,是顯性遺傳,雖然與漢人混血,也不易消失),可能他身體內的猶太血統,剩不到千分之一吧。


東北的猶太人


東北猶太人來中國比較晚,他們是在帝俄沙皇時代,隨著「中東鐵路」興建,來到哈爾濱,滿清末年國勢很弱,民生凋敝,什麼現代化工業都沒有,對猶太人而言,真是商機無限。


首先他們取得森林砍伐權、煤礦開採權。供應「中東鐵路」所需之燃料,又協助中國把東北生產的大豆外銷歐洲。更創辦麵粉工廠、製油、製糖(中國第一家甜菜製糖)、釀酒、菸草等工業。


同時也引進西藥、西洋音樂,在哈爾濱開創外商銀行,東北95%毛皮交易操縱在猶太人。他們在哈爾濱建造猶太人會堂、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圖書館。不論是文教或民生,都貢獻了心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北,驅逐猶太人離開東北,因此有一部分進入關內,到華北天津一帶,或去上海求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天津、上海一帶的猶太人都走光,去了美國,歐洲。甚至回到新復興的祖國「以色列」。哈爾濱不再有猶太人,1963年關閉哈爾濱猶太教會堂,但遺址保留成為歷史上的古蹟。


從納粹手中救助猶太人的中國外交官


公元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開始屠殺猶太人。很多猶太人為了逃避屠殺,紛紛出國避難。納粹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於是維也納猶太人又開始逃亡。當時各國領事館為了顧忌納粹,拒絕發簽證給猶太人。


只有中國(國民黨時代)駐維也納總領事館例外,總領事何鳳山博士(湖南益陽人,公元1901年生,德國慕尼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本著人道立場,給所有要求到中國的猶太人,簽發到中國的簽證,這種「救命簽證」,從納粹手中至少拯救了二千猶太人生命。這批有中國簽證的猶太人,都遷居到上海。沒遭到納粹屠殺。


1950年後,何鳳山博士回到台灣,任職於外交部,曾外放「埃及」、「墨西哥」、「哥倫比亞」大使,1973年退休後定居美國「舊金山」,他很長壽,1997928日去世,享年96歲。


他的義行後來由被救的猶太人及其後人揭露。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始傳播到全世界。那批逃難到中國上海的猶太人,1950年起,開始移居香港,大部份移民美國,有更多的回到祖國「以色列」。


結論:  猶太人的命運真的很悽慘,亡國將近二千年,流亡到世界各地,到處被人排斥,被人驅趕,被人屠殺。唯一的例外是在中國,受到人道待遇,沒有排斥也沒有屠殺。不強烈排外,能融合各族,以漢族為例,自秦漢以後,就不斷有異族融入,所以漢族並不是純粹的漢人,(未與原住民混合的閩南人及客家人,血統上可能更純)。


在元代以前進入中國的猶太人,時間久遠,全被中國人同化。融入我中華民族中,但是在清末1842年以後進入中國的猶太人,包括由西北或是由東北經由陸路進入,還是經由海上來到中國,由於漢化不深,因此未被同化,尤其在1949年後,都走光了,一些去了歐美,更多的回到祖國「以色列」。但「以阿問題」迄今未能解決,以後發展仍待觀察。


---------------------------------



猶太人最早是在何時抵達中國的,歷來有周代(或更早之前),漢代,唐代及宋代等不同的考古學說。


許多認為猶太人是從公元618907就移入中國的考古學者列舉了以分析發現


120世紀初(1901年)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在新疆和闐的沙漠中意外發現一封猶太人寫的商業信件這一封信是使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波斯語信件而信則是寫在當時只有中國才有的紙上。信的內容是敘述他在中國唐朝做羊群買賣的生意失敗,希望當時居住在波斯的猶太同鄉能提供經濟援助,據考據顯示,這是一封於8世紀(公元718時寫成的商業函;


2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被胡適奉為『西洋治中國學泰斗』,是法國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19051910年間在中亞考察並收集了大量敦煌文獻資料,他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一份猶太教禱文,鑒定為8世紀遺物;


310世紀阿拉伯旅遊家阿布‧賽義德‧哈桑在其《中國印度記聞錄》中提到874901年中國唐朝末年爆發的黃巢之亂黃巢農民軍曾在廣府(廣州)之戰時殺死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拜火教徒等12萬人。另一阿拉伯旅行家麻素提則稱這些教徒在逃難中死去20萬,儘管人數可能有所誇大,但可說明唐代確實有猶太人移入中國;


4中國新疆曾經出土唐朝年間製作具有明顯閃米特人(猶太人或阿拉伯人)特徵的陶俑。


目前確實可考的是在-北宋真宗年間,一支猶太社團沿著絲綢之路,歷盡艱險,萬里迢迢,投奔中國。他們在北宋的首都開封(當時稱為汴梁)生根開花,安居樂業,他們的先祖可能來曾經在中亞的波斯或印度居住過上百年然後才因為經商或是其他理由輾轉遷移到中國開封居住,元代由於蒙古西征和東西方交通的開拓,又有大批猶太人遷移至中國。他們在開封興建猶太教清真寺,根據歷史記載,個猶太人社群及一個猶太會堂在開封至少從12世紀的宋朝存在到了19世紀晚期。


他們在開封自稱「一賜樂業」教徒,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譯。而周圍的中國百姓出於對其宗教了解不足而稱其為「挑筋教」,這是猶太人為了紀念在和大巨人決鬥中扭傷了大腿的祖先-雅各Jacob,因此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之故。而猶太人群聚的地區就被稱為-「挑筋胡同」,後來在民國初年馮玉祥時期,覺得這個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經胡同」。據記載,這些猶太人北宋時期向皇帝進貢西洋布,深得真宗皇帝歡喜,於是書中說:「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由於國開封猶太人沒有遭到任何歧視與迫害慢慢的猶太人開始與中國人通婚,許多猶太後裔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有很多人甚至成了中國官員。(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就是猶太後裔


13世紀義大利旅遊者馬可‧波羅(Matteo Ricci)可能聽說猶太人在中國的定居的傳說只是猶太人在中國的存在一直不為外界所知,一直到1605年利瑪竇(Matteo Ricci)偶然遇到了一個開封猶太人艾田(Ai T'ien),自此開始了歐洲人主要是傳教士對開封猶太人的研究。艾田聲稱他來自開封,並告訴利瑪竇說開封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因為當時中國也只剩下開封有猶太社群存在3年後,一名中國耶穌會傳教士參觀了這個中國猶太社區。根據他的繪圖和相關記錄,可知道當時的開封會堂,外觀像中國的傳統廟宇,但還保有猶太的特色。會堂內存放聖經皮卷的木櫃靠著西面的牆壁,祭拜時須朝向西面,即耶路撒冷方向。在會堂內卻另有一個敬拜列祖,向他們燒香的禮堂。該傳教士指出,這是個猶太社區,因為他們守安息日、逾越節和其他的舊約節期。他們也有為男孩行割禮(割包皮)的風俗,又學習摩西五經,也不吃豬肉和豬血。另一方面,開封的猶太人也敬奉孔子和自己的祖先,這是中國人的習俗已經融入當地猶太人之中,有一些歷史學家也找到了一些在718年寫的猶太祈禱文,是用波斯語和希伯來文寫在中國紙上的。利瑪竇出於找尋更古老版本《聖經》的目的委派了一個中國耶穌會士探訪了開封;其後陸續有其他耶穌會士也探訪了開封。隨後又發現那裡的猶太社群有一個猶太會堂—禮拜寺,擁有大量文字材料和經書。其中經書後來多半被西方傳教士走,至今流散世界各地。


開封猶太人均依照其本姓希伯來文的讀音而改換成漢姓,總共有78家,分別為艾姓Ezra、趙姓(宋朝皇帝賜姓)、張姓、石姓Samuel-撒母耳)、金姓、高姓Jacob-雅各)和兩家李姓Levi其實宋朝時最多有17姓猶太人;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Judan-猶大)、張、石、黃、聶、張、左、白】,在經歷了近700年的歷史後,張姓和一家李姓已經湮沒,有許多人也已經散居中國各地,至今在開封附近共有6姓猶太人後裔居住生活。1987年初的統計數字顯示,開封市共居住有猶太人後裔66戶,159人。其中石姓31戶,64人;李姓12戶,42人;趙姓兩戶,11人;艾姓17戶,32人;金姓兩戶,7人;高姓兩戶,3人在開封猶太人的78家中,張姓和李姓只與回族通婚,據家譜記載,僅有猶太人嫁閨女給回族人家,而沒有回族嫁閨女給猶太人家,這也許是這兩姓湮沒的原因,而其他6家則與漢族通婚,而在現存的6家猶太人後裔中,沒有與回族通婚的記錄。


經過長期的通婚,今日居住在開封猶太人已經基本上被完全同化,外表的面貌特徵已經與漢族等中國主要民族沒有太大區別,當然很多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猶太身份識別。(忠偉)



聖旨 圖片+型制

聖旨 圖片+型制


http://www.npm.gov.tw/exh96/treasure/02_ch.html


聖旨詔令文書


皇帝詔告天下、封贈官員、敕諭外藩及處理軍國大事,所頒布的文書,統稱為「詔令文書」,民間俗稱為「聖旨」,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名稱極多,如詔書、誥命、敕命、敕諭、金榜、冊、書、符、檄文等,選展的詔書與誥命就是極重要的詔令文書。







詔書


清制凡國家重大事件或隆重慶典,如皇帝登基、大婚、親政、賓天、入承大統、維新、立憲、重大災變等,都要由皇帝頒布「詔書」,詔告天下。


詔書的擬寫,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咸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內容。


咸豐皇帝遺詔

 






誥命

「誥」有以文告曉之意。清制凡封贈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皆由皇帝發給「誥命」,敘述受封者的事功、受封緣由及內容。清代誥命用五色或三色絲織成,以滿、漢兩種文體書寫,為了配合不同的色塊,分別以墨、硃砂、石青等顏料書寫。誥命通常是以手卷形式呈現,以華麗的駢體文撰寫,起首句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世襲罔替誥」是誥命中的一種,外型特別長,是為了預留空間填寫承襲子孫的姓名。


封贈沈鐸續順公世襲罔替誥

 







敕諭、表、箋、國書





清朝向來以天朝上國自居,中葉以前根本沒有平等國與國的關係文書,有的僅是以上對下的「敕諭」,或以下呈上的「表」(圖5圖6)與「箋」(圖7)等。表與箋,原是臣民向帝、后祝壽、朝賀所用文書,進呈皇帝、皇太后曰「表」;進呈皇后曰「箋」,內容多是歌功頌德之祝詞。表與箋也被藩部與屬國所用。英法聯軍後,清廷被迫設置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平等關係的國書也隨之出現。


大清國致英國國書

 

 

 

 

蒙古秘史=元朝秘史



蒙古秘史




        十三世紀前中期中國多民族文學出現了一部偉大的書《蒙古秘史》,它不僅在蒙古族文學史、而且在整個中華文學史上是一部擲地有聲的奇書。它從一二四零年成書至今,已閱七百六十多年滄桑,雖然年紀已接近傳說中最長壽的人-八百歲的彭祖,但仍然令人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它是一部讀不透、說不盡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書。這部書以比較重要的身份進入文學史,是一位博學的文史學者,也就是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鄭振鐸先生的功勞。鄭振鐸在三十年代寫作出版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一次在文學史著中對此書進行認真的論列,該書第五十一章談論元代散文時,認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為最可注意的偉大的白話文作品,其“天真自然的敘述,不知要高出懨懨無生氣的古文多少倍!我們如果拿《元史太祖本紀》等敘同一的事跡的幾段來對讀,便立刻可以看出這渾樸天真的白話文是如何地漂亮而且能夠真實地傳達出這遊牧的蒙古人的本色來了”。


這部奇書的命運,它的流佈和接受的過程,也充滿傳奇性。因為它事涉民族的天機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又因文字變化妨礙在本族中流傳。到明清兩代,雖然收入或列名于一些大型類書、叢書,但遠離民間。到清中葉翻印出版時,它已成為一部高深的學問書了。《四庫全書總目》在清代乾隆年間集中反映中原儒者正統觀念和視角,包括華夷之辨的觀念與經史高於文學的觀念,它把此書附錄于《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指出此書紀年有“以鼠兒兔兒羊兒等,不以支幹”的特點,又說“此依舊鈔本影寫,國語旁譯,記元太祖、太宗兩朝事跡,最為詳備。案明初宋濂等修撰元史,急於蕆事,載篇雖存,無暇稽求。如是編所載元初世系,孛端叉兒之前,尚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紀》述其先世,僅從孛端叉兒始,諸如此類,並足補正史之紕漏。雖詞語俚鄙,未經修飾,然有資考證,亦讀史者所不廢也。”這種以單純地尋找史料的態度,而不是以發掘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態度來對待如此奇書,實在是絕大的誤讀。


應該說《蒙古秘史》是這個民族精力最旺盛、元氣最充沛的時代,把內蘊的精力和元氣轉化為文字的偉大的產物,是蒙古族創世紀式的回憶、想像和紀錄。基督教《聖經》第一卷,即開頭五十章,寫創造天地,創造人,以及人類始祖及其最初子孫的世系,不是取名創世紀(Genesis)嗎?《蒙古秘史》就是蒙古族這個狩獵遊牧民族的“創世紀”。是他們的起源、發生、創始的記述,是他們的Genesis。十三、十四世紀,蒙古草原出現了不少圍繞著成吉思汗勳業的英雄敘事詩,如《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傳說》、《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等,也就是說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創世紀的成功,使這個民族爆發出作為偉大民族的充分自信,從而用秘史的形式追述自己的來源和紀錄自己精神歷程。《蒙古秘史》十二卷或十五卷,二八二節,因記載蒙古族勃興初期史料和洋溢著浩瀚博大的狩獵遊牧文化精神而馳名。它吸收遠古以降蒙古民間文化精粹,開蒙古書面文化先河,乃是研究蒙古史、元史、世界中世紀史的經典文獻,充滿大氣磅薄的史詩氣息。這部書如同許多民族最初進入文字時代都要記錄自己的民族起源和史前世系一樣,如日本民族最早的書面作品《古事記》就記錄他們的古代神話、傳說、歌謠、歷史故事和帝王家譜,作于八世紀,可以和蒙古族的這部《秘史》相對應,相參照。和《古事記》是用古漢語敘事,用漢字標音的日語記錄韻文相似,《蒙古秘史》是用漢字拼寫的蒙古語文本。這也可以看出漢文化,尤其是它的史傳文化對本土多民族和異域民族的巨大輻射功能。在這種意義上說,《蒙古秘史》是蒙古族充沛淋漓的創造精神與中原史傳文學影響的綜合結果,從中可以體驗到多元文明相互撞擊、相互推動和相互融合。


這是一部內涵豐富厚重,充滿草原強者氣息的書。它以人物傳奇和民族崛起,包容著大量社會變遷史、文化風俗史、宗教信仰史和審美精神史的資料,保存了蒙古族及中亞諸民族神話、傳說、宗教信念和儀式、故事、寓言、詩歌、格言、諺語的資料。從而以幾乎是百科全書的方式,成為非常值得重視的世界人類狩獵遊牧文化的一座高峰。在枝葉婆娑中,以成吉思汗軍團艱難地崛起,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蒙古高原的驚心動魄的歷史悲壯劇為主幹。它極有藝術力度地描繪了成吉思汗及其部將銅頭銅臂、叱吒風雲的野性和意志,他們徹底撲滅對手的戰略和魄力。《史記周本紀》記述周穆王徵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這從中原文化視角,隱晦曲折地透露了北方狩獵遊牧民族對狼和鹿的圖騰崇拜。《蒙古秘史》中兩位民族始祖的名字分別意為“白鹿”和“蒼狼”,這鹿與狼締婚,以奶汁哺育後代的故事,象徵著這個富有野性強悍生命力的民族,是具有喝母鹿奶汁長大的蒼狼的高潔優美而又兇狠堅強的雙重品格。這個傳說可以同羅馬城的始祖羅慕路斯勒莫斯兄弟是被扔進河水淹不死,而喝狼奶長大的傳說相媲美。


此書出現的時代與漢族地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相前後,可見元明之際的東西征戰和南北撞擊,迸發出中華民族何等氣壯山河的生命活力。《蒙古秘史》那種大刀闊斧的敘事結構,血氣蒸騰的人物品格,韻散錯綜的綜合文體形式,本色酣暢、多用比喻、粗獷而不事雕章琢句的語言風格,都反映了一個草原狩獵遊牧民族在迅速崛起時能夠給文學創造增加了何等磅薄大氣的力量之美。只要我們理解到,古代農業文明與狩獵遊牧文明的長期碰撞和融合,乃是解釋中國古代文明史、甚至諸多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的一個關鍵,此書的重大價值就不言而喻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委會就紀念《蒙古秘史》成書七百五十週年所作決議,稱《蒙古秘史》以“獨特的藝術、美學和文學傳統及天才的語言,使它不僅成為蒙古文學中獨一無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當然地進入世界經典文學的寶庫”。此論殊為公允。因此,我們舉行《蒙古秘史》的七百六十年祭,乃是對中華文明為多民族共創的文明的氣勢之美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借一個具體的偉大個案所作的祭奠。


《蒙古秘史》從問世以來,中國學者就把它作為研究的對象,例如:明初對《秘史》的漢字音寫就是一種研究;而國外學者從19世紀開始研究《秘史》,1866年,俄國的學者帕拉迪刊佈了俄文注本,此後,有許多國家的學者都在研究。據日本學者原山煌的《元朝秘史有關文獻目錄》一書中提到研究《秘史》的相關文獻多達361篇。因而形成了一門研究“秘史學”的科目。


《蒙古秘史》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多的中外學者對之關注呢?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漢譯名稱。古代譯為《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又稱《元朝秘史》,簡稱《秘史》。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歷中文學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原書用畏吾體蒙古文即古蒙文寫成的,成書地點在蒙古高原的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流域,年代大約是十三世紀,作者佚名。


現今保存下的《蒙古秘史》既不是吾體蒙文原書,又不是古代文言文寫的史書,也不是用現代漢文記載的,現今保存下來的《秘史》是一部奇特的史書,有別於一般的漢籍,後來一些研究人員為了方便研究,就把全書分為12章282節。


當時,蒙古古代史官把記載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歷史書一般稱為“”、“簡冊”,或稱“脫卜赤顏”。《蒙古秘史》即是經過文人史官多次的增加修改而成的一種“脫卜赤顏”,它主要記載了成吉思汗歷代祖先的事跡和家譜檔冊,還有當時的社會狀況,軍事、經濟、文化政治、教育、醫療等內容。


《秘史》的書名由來、為什麼又叫《元朝秘史》呢?


那時,13世紀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稱為“黃金家族”,所遺留下的家譜檔冊,世襲譜冊稱作“金冊”,均珍藏于皇宮之中,歷代皇帝皆如此,還有記載當時元朝社會狀況等,在元朝末年,明軍北伐,圍攻大都(今北京),元末皇帝元惠宗妥歡帕睦爾倉惶逃離大都,來不及攜帶此文獻,後被明軍保存,朱明王明僅用331天的時間就編纂了《元史》,最主要的文獻材料來源於元朝王室內的那些金冊。由於藏於此書的地方在皇宮內,不僅外人看不到,就連朝廷中的一般史官也未曾見過,保存的比較秘密,所以人們把它稱為《蒙古秘史》,又因為是記載元朝的變化發展的,所以又稱《元朝密史》。


《元朝密史》的主要內容又是什麼呢?


《秘史》的內容極其廣泛,涉及蒙古古代遊牧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時間上講,從蒙古民族圖騰、成吉思汗的遠祖,一直寫到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汗在位時期。從地域角度,橫跨蒙古高原。全書內容共分12章282節,大致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譜係;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動歷史,三是窩闊臺汗的活動歷史。


蒙古社會中,蒙古人是怎樣生活的?它的社會組織又如何?軍事活動有哪些?古代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道德觀念又是怎樣?《蒙古秘史》都從不同角度和側面作了詳細記載。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6/10/content_15712918_2.htm


-----------------------------------------


维基百科   《蒙古秘史》,或稱《元朝秘史》、“脫卜赤顏”,共十五卷,成書於1240年,作者不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9D%E7%A7%98%E5%8F%B2


 



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朝(三)搜雜文集+蒙古名詞.



解析蒙古帝國艦隊攻日覆滅之謎    http://www.twbbs.net.tw/1456211.html


成吉思汗的法典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6/10/content_15708128.htm


上帝的長鞭 國外對成吉思汗的評價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6/10/content_15706122.htm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node_7045714.htm


成吉思汗西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6/06/content_15668150.htm


 


 蘇魯錠長矛


蘇魯錠長矛:蘇魯錠長矛。在蒙古人心中,蘇魯錠是戰神的象徵,是蒙古勇士集結的旗幟。傳說,成吉思汗的蘇魯錠所指之處,一定會奏響凱歌。蒙古族在每年陰曆3月17日,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祭蘇魯錠,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朝(二)名言+書籍




 


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朝(二)


名言:   征服到地與海的盡頭.


 


書籍:


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朝(一)


成吉思汗蒙古語;Činggis Qaγan;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鐵木真孛兒只斤乞顏奇渥溫氏族。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鐵木真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太祖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蒙古帝國,是一個歷史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原大蒙古國的延伸,其也是歷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國國家之一[1],蒙古帝國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1,270萬平方英里),佔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含蓋了當時疆域內1億的人口。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貝加爾湖南岸,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即先後與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敵對,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控制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然而,蒙古帝國在1260年由於忽必烈阿里不哥爭位走向分裂1264年忽必烈(即元世祖)擊敗阿里不哥後,于1271年在中國中原建立了元朝(大元帝國),並隨後于1279年南宋。與元朝並存的還有統治了中亞西亞東歐等地的四大汗國[2]後者已經各自分裂出來並處於獨立地位,各自為政,原「大蒙古國」已不復存在。後四大汗國又陸續分出其他的小汗國。元朝則滅亡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的1368年,其後明朝長期和四大汗國與其他分裂出來的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6世紀所有大小汗國完全滅亡時。


蒙古人鮮卑人的後代,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10世紀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臣服於遼朝金朝,至1200年左右,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成吉思汗還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作為大蒙古國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3]蒙古帝國的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十旗組成一,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


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金朝之屬國西夏,迫西夏皇帝李安全臣服。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混亂中,金朝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被殺,新立的皇帝金宣宗宣佈遷都開封,蒙古大軍佔領金國中都城。成吉思汗在此認識遼國謀士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提出西征大戰略,佛教也因此西征再次至中亞弘法。


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屈出律,於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1219年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裏海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以及中亞、西亞大部。


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金朝之屬國西夏,迫西夏皇帝李安全臣服。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混亂中,金朝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被殺,新立的皇帝金宣宗宣佈遷都開封,蒙古大軍佔領金國中都城。成吉思汗在此認識遼國謀士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提出西征大戰略,佛教也因此西征再次至中亞弘法。


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屈出律,於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1219年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裏海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以及中亞、西亞大部。


成吉思汗之後的擴張


歐洲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受阻於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歸爭奪汗位的繼承。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東


窩闊台之後經過貴由的短暫統治,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軍攻佔阿拔斯王朝巴格達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當年蒙哥在進攻南宋時于四川戰死。旭烈兀回師爭位,之後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大馬士革阿音札魯特戰役戰敗於埃及。埃及佔領敘利亞全境,並使得蒙古帝國無法延伸到非洲



東亞


窩闊台時,1230年1234年,蒙古滅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王國高麗王室退守江華島。窩闊台之後,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時,蒙哥1258年率三路大軍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戰鬥中中箭而亡(一說病死)。正在進攻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師,自稱大汗。在戰勝也自稱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後,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後改稱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是為元朝的開始。1267年1279年,經過對南宋多年的征戰,元軍終於滅宋。至1275年高麗已臣服於元朝,成為元朝屬國。


蒙古曾於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後,元軍又分別於1285年1287年兩度攻佔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入侵軍。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之後在1303年又退出該地區。元軍于1292年1293年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1274年1281年,忽必烈兩次試圖入侵日本,但由於颱風而失敗。也有研究說當時元軍在高麗山東建造的艦隊所用船型是內河船,所以經不起海上的風浪。日本人認為颱風是天神對日本的保佑,於是有神風一說。


帝國的分裂與四大汗國


忽必烈即位並定都大都(今北京)後,支持阿里不哥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察合台汗國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窩闊台汗國等勢力多次爭奪,後與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結盟對抗忽必烈。這兩個汗國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為拔都所創,位於現在的保加利亞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北高加索、和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藩屬國。伊兒汗國旭烈兀所創,包括現在的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金帳汗國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已事實上獨立,僅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的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這四大汗國雖然是原屬於大蒙古國,但已互不隸屬、各自為政,也不屬於忽必烈的大元帝國,即元朝。此時,蒙古帝國已正式分裂,「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元朝與四大汗國的瓦解



元朝末期,統治者對下層人民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1351年劉福通白蓮教教眾和被征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開始了元末農民運動。1368年朱元璋推翻大元帝國,建立明朝,蒙古人退出中原,回到塞外,元朝滅亡。塞外的蒙古政權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至15世紀初去國號。


四大汗國中,窩闊台汗國1309年滅于察合台汗國和元朝。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經多次分裂,最終均在1388年帖木兒征服。欽察汗國15世紀分裂成了幾個小汗國,最終在16世紀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羅斯公國全部佔領。


西察合台汗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的後裔帖木兒成吉思汗的七世孫。他在1369年自立蘇丹,征服察合台汗國和伊利汗國之後,進攻欽察汗國,攻陷德里印度)、擊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小亞細亞)。帖木兒帝國的版圖,東起印度河,西到小亞細亞,北自裏海,南達波斯灣。當時中國是明朝時期。帖木兒死後,帝國分裂,1500年亡于烏茲別克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南下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帖木兒帝國不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但它是蒙古後裔所創,疆域大部分在四大汗國的地方。


正面的看法


蒙古帝國在鼎盛時期統治了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蒙古鐵騎之所到摧毀了許多當地腐朽的統治,促進了歷史的進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戰亂時期要容易得多。在中國,元朝的建立使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獲得了統一,也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元朝的驛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原型。[來源請求]



負面的看法


成吉思汗曾夢想讓「藍天之下都成為蒙古人的牧場」。在蒙古帝國的擴張中,多個城池被夷為平地。在西亞,自巴比倫時期建立的農田灌溉系統被徹底破壞,大量良田成為荒蕪。在中國,繁華的宋朝被消滅,經濟、文化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巴格達佩斯等許多城市,蒙古軍隊屠城,大量殺死當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國並未促進民族融和,相反地,蒙古統治者把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導致了元朝的覆滅。



蒙古帝國和黑死病


通常認為,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細菌戰。鼠疫原產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在蒙古帝國之前鼠疫曾多次傳入中國,所以雖然中國也曾發生過地區性鼠疫傳染,但中國人也逐漸有了對鼠疫的免疫力,而歐洲人則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鼠疫。在卡法的一個熱那亞商人將帶病的跳蚤無意間帶到義大利,於是鼠疫在歐洲廣泛傳播,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因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發黑而死。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鼠疫是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帶到中東,然後又傳播到歐洲的。


黑死病使得中世紀的歐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對人的關心的人文主義隨之覺醒。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談》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濫最猖獗的時期寫成的,描述1348年發生在義大利的可怕瘟疫。歐洲就此迎來了文藝復興的曙光。



對各國的影響



  • 歐洲,由於蒙古鐵騎連下數城,佔領多個國家,歐洲君主十分恐慌。後來有了「黃禍」一說泛指所有東亞黃種人帶來的威脅時,常回溯用於蒙古帝國時期。
  • 蒙古帝國橫跨東、中、西亞和東歐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四大汗國衰敗之後,前</<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