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能做假牙就不要植牙!資深牙醫的良心告白:


資深牙醫的良心告白:能做假牙就不要植牙!

康健雜誌 – 2013年2月11日







《康健》在2012年9月推出「牙醫沒說的植牙三大陷阱」後,陸續有多位牙醫來信說明臨床經驗是能做假牙就不要做植牙。選其中一篇供讀者參考。


我詳細研讀《康健》「牙醫沒說的植牙三大陷阱」之後,同意這篇文章大致所言真實,很少有刊物談論如此詳盡。但還有其他陷阱需要補充,畢竟許多人對於該不該做植牙或假牙仍霧煞煞,且對這部份的醫療品質存著許多迷思,決定寫下多年來的臨床心得,跟大家分享。


Q1植牙較優於復假牙治療?


任何醫療的最大目標應該是:治療者願意提供較省時、省錢、簡單不複雜、安全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且以病人利益為首要考量。


可惜,醫療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傾向商業化,植牙已不是「林來瘋」而是「植牙瘋」,成為最夯的醫療方法,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及牙醫師被誤導的結果。


植牙是缺牙時的治療方式之一,但非首選,是沒有辦法的最終選擇。在許多狀況下,傳統假牙不管是固定或活動假牙,仍能有不錯的效果。大部份情況都不是非用植牙醫療不可(殺雞不必用牛刀)。但是想在傳統假牙醫療模式中得到高水準的醫療,並不容易,許多醫療者趁機鼓吹植牙有多棒。


執業牙醫30年來,我常接獲假牙不舒適、到處求醫都沒辦法得到滿意解決的病人說:「不知道,也無從選擇何者有較高明醫術的治療者,而困擾不已。」


因為許多病人及醫療提供者不太清楚成功療法的標準,就算病人「感覺還算不錯」,但在達人的檢視下,離成功標準還遠呢!因為病人往往使用植牙一段時間後,不良狀況才會慢慢浮現。


傳統假牙的治療模式比植牙悠久。一項大規模文獻研究發現,傳統固定式假牙10年的生物性併發症,如再度蛀牙、牙周病變、牙髓病變及生物機械性併發症例如假牙鬆脫、斷裂等,約一成左右;但植牙後五年,植體周圍炎(牙床骨、牙齦發炎)、植體零件鬆脫、斷裂、人工牙根及復假牙鬆脫、斷裂、失敗等約二~五成。


Q2植牙屬侵入性醫療,比傳統假牙風險高?


植牙除了傷口有感染的風險,其他像是傷口出血、傷口疼痛、傷口腫脹或癒合不良、局部麻醉風險、因併發症或手術效果不如預期,必要時仍需再度手術及其他治療。


特殊性症狀者如:骨髓炎、蜂窩組織炎、鼻竇炎、敗血症、皮下氣腫、臉部皮膚瘀血腫脹,顏面嘴唇、下頷、牙齒或舌頭暫時或永久性麻痺感,開口困難,口內疤痕形成,需要附加額外的手術材料,包括軟或硬組織,植牙失敗再度手術取出,在第二度手術前,人工牙根可能提早外露而看得見。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比較嚴重的還有傷到下頷神經,造成嘴唇、牙齒、舌頭永久性麻痺的約有5~15%。至於其他少見併發症像是傷及舌下血管出血,造成呼吸窘迫而成植物人,或上顎鼻竇手術發炎而致死。


Q3傳統假牙的缺點?


傳統假牙也有缺點,例如會損傷兩邊要固定的自然牙、牙齒有時要抽神經等,不過,多跟治療品質有關,並不是常態。我有個患者上顎、下顎接受植牙,上顎幾年後植體從鼻孔穿出,失敗,做了四、五副全口活動假牙,陸陸續續都出現狀況,令他很不滿意,直到重做全口假牙,才說從此不用假牙黏著劑,吃飯、說話可以比較穩,不會脫落,可以吃比較硬的花生,吃東西也較有味道,體重也慢慢增加。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5千年巨木活化石.台灣新北市三重區.高12公尺.重12噸. 「化石森林」或稱(埋沒林)

先廧宮


古早的大樹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課長 吳學平==
表層大概 這樣量的話
大概六到八公分
六到八公分有碳化的現象
那再進去的話大概就是還是纖維
還是纖維 這個木纖維
所以大概是這樣子
還不完全是整株是木化石


新北市三重區工地 挖出5000年巨木活化石


五千年前「活化石」古木再度重見天日!


     新北市三重區光復路某工地去年底整地時,挖出一棵樹圍五.七米、高十二米、重達十二噸的樹木,經學者專家研判,該巨木為五千多年前因地層變動,埋沒於「台北鹹水湖」中的「台北古森林」遺跡,目前展示在先嗇宮外,可望成為史學與科學教育的活教材。


專家研判為台北古森林遺跡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研究所教授劉聰桂指出,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是全球大冰期,海平面比現今下降一百三十公尺,一萬年前起,全球平均溫度升高,海水自關渡峽口進入台北盆地,幾近淹沒,形成廣闊的「台北鹹水湖」。


劉聰桂進一步解釋,當全球海平面漸趨穩定,注入台北盆地的河川攜帶大量泥沙與礫石淤積,台北湖周邊逐漸退縮、陸化,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古森林」,近五、六千年來,森林代代繁衍,只有少數被泥沙就地掩埋,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森林」(或稱埋沒林),沉睡地表下八至十公尺深。


樹幹、盤根完整 樹種待判定


「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場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尹章義驚嘆地說,過去只有高樓或捷運等地下工程開挖時,極少數樹木「恰巧」有機會重見天日,不過,因巨木價值不菲,經常被不肖人士輾轉販售,或是樹木殘缺不全,被當作廢棄物處理,糟蹋其珍貴的歷史文化意義。


尹章義說,經觀察附近地層變動情況,推估巨木深埋地底至少超過五千年,保留完整樹幹與盤根,型態優美,唯有表層稍微炭化,目前仍不清楚樹種,需經由碳十四與年輪檢測才能確知年代。該巨木見證台北盆地從鹹水湖演變為森林、桑田,再到現今高樓林立的歷史發展,彌足珍貴。


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說,過去捷運新莊線施工時,也曾於湯城園區挖到類似樹根,卻沒有這次完整,也慶幸工地人員小心翼翼開挖,讓古木得以保全,供後代子孫觀賞,並佐證歷史。他說:「這一定是神農大帝保佑!」
.........................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6日電)新北市三重某工地,日前開挖地下室時,發現1棵硅化木(化石),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劉聰桂研判,應已有5000年的歷史。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縣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今晚受訪表示,這1棵樹木化石,是位於先嗇宮旁邊的一幢大樓工程,去年12月12日開挖地基時,於深入地下12公尺深所挖掘。

這1棵「硅化木」,高度約有12公尺,呈現併生模式,光是根部就有5公尺,初步估計約有12公噸。

李乾龍說,依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研究所教授劉聰桂初步勘驗,研判硅化木約有5000年的歷史,應該是闊葉木,將採樣送到中央研究院,進一步探測實際年份。

李乾龍表示,這是台北大湖的歷史活教材,將作為展示教學。另請兩名歷史學者周宗賢和尹章義,分別從地質學和歷史觀點,說明這一棵出土的硅化木的意義。

劉聰桂說,距今約1萬年前,海水自關渡峽口進入台北盆地,逐漸淹沒形成「台北鹹水湖」,持續至距今約6000年前,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攜帶大量的泥、沙與礫石淤積,「台北湖」逐漸退縮、陸化,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古森林」。

少數森林遭泥沙掩埋,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森林」(埋沒林),沉睡在地表下,透過工程開挖出土的為極少數。

劉聰桂說,此樹已埋在地下,表層稍微炭化,樹幹與根部型態優美,相當難得,見證台北盆地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