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清朝的理髮工具--(剃头挑子)施行剃髮令.


2008 年春節,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老北京傳統節令風情展》上展示了一副館藏剃頭挑子(圖一),由刁鬥旗杆、小凳、喚頭等組成。看到這副剃頭挑子,上了年紀的人總能聯想到剃頭匠擔著挑子游走於老北京街頭巷尾的情景,而年輕人不禁會問這剃頭挑子從何而來,它又見證了怎樣的歷史,由此衍生出了什麼民間習俗?


 一、剃頭挑子的由來

   
剃頭挑子的出現最初源于清朝初年頒佈的剃發令。而在剃發令頒佈與實施的過程中,漢人為維護民族利益,與清軍及清政府頑強抵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另一方面,清政府為了維護其民族利益,保持其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以及更有利的統治漢族人民,便以滿族髮式、服飾等為標準對全國進行統一並強制實施。所以,剃發易服也就成了歸順清朝的象徵。

   
順治元年(1644 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前拜見多爾袞時以剃發表歸順之心。入關後,清政府本想下令國民一律剃發,但抵抗者眾多,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又已稱帝,尚不知南北何時統一。為了緩解民族矛盾,鞏固已有的統治,使征戰南明能夠順利進行,便下了一道暫緩剃發之令。五月二十四日,多爾袞諭兵部: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順治二年(1645 年)五月二十九日,多爾袞曰:本朝何嘗無禮樂制度,今不尊本朝制度,必欲從明朝制度,是誠何心!若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猶自有理;若諄諄言禮樂制度,此不通之說。予一向憐愛群臣,聽其自便,不願剃頭者不強,今既紛紛如此說,便該傳旨叫官民盡皆剃頭

   
六月初五日,令江南各處文武軍民,盡皆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南北統一後,六月十五日,清廷下剃發令,向來發之制,不即令劃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乎,若不統一,終屬二心。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若有複為此事瀆進奏章,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

   
為了使剃頭令得以實施,清政府在全國各地的街道等處設立了剃頭棚兒,見留發之人便強行為其剃發,抵抗者當即殺頭,將其頭懸掛於棚竿或挑子的刁鬥旗杆上以示眾。多爾袞就曾下令由包衣三旗(即內務府三旗,原來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組成的剃頭匠在北京正陽門、東四等要地搭棚,為過路人強行剃發。不過,抵抗者眾多,甚至有很多人寧可不留頭而選擇留發。可見,頭髮對於漢人是多麼的重要,甚至超過生命。清代以前,漢人男女都是滿蓄發,男人也是在頭上挽髮髻,更重要的是漢人自古以孝為立身之本,尊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訓,剃發便是對父母最大的不敬不孝,是人們難以接受的。

   
由此可知,剃頭棚、剃頭挑子原都是官辦的,剃頭匠原是官差,而且是不招老百姓待見兒。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對這種髮式習慣了而不想再改變,再到後來人們便把剃發當成一種習俗繼承了下來。

   
二、剃頭挑子的組成

   
剃頭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剃頭的傢伙兒一挑子足矣,而且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來歷。挑子的一頭——“前小紅圓籠,中藏炭爐,坐水,鋦上置盆,旁豎棋[ ] 杆、刁鬥最下麵是木制圓籠,底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撐。圓籠並不是一般的木匠活,系羅圈鋪所制。木制圓籠上面是盛有水的大銅盆,因圓籠內有炭爐(炭的燃燒時間較長),故水始終是溫的。只是每日街上什麼人兒都剃,那股子氣味就不用提啦關於這的一頭還有這麼句歇後語,叫剃頭挑子一頭熱,用以比喻相關的兩方只有一方有熱情。從圓籠的一側向上延伸出旗杆,杆上懸掛著用生土布做成的長條形帶子狀的鐾刀布(即磨刀布,把刀在布上面反復磨擦,使鋒利),其象徵著最初懸掛在竿頭的剃發聖旨。至於刁鬥旗杆,它標誌著特權與威嚴,美國人康士丹在民國時期著錄的《京都叫賣圖》中有這樣的記錄:“‘合稱刁鬥旗杆,你可以在四合院的門口和清政府一些重要的衙門所在地看到它,它標誌著這些衙門能直接與皇帝通話,象徵著特權。而剃頭挑子的扁擔也是有講究的。扁擔靠近的那一端的繩子盤繞的方法不同於另一端。如果將扁擔豎起,這一端朝上,繩子盤繞的形狀頗似劍柄,同樣這也象徵著特權。

   
挑子的另一頭——“後挑紅櫃,可坐,中匣藏梳、抿、篦、刀紅櫃即紅漆小凳,一是顧客坐的;二是存儲用的。凳腿間有三個抽屜,似個小櫃,下面兩層抽屜放的是剃頭的工具,如圍布、木梳、撣刷、篦子、剃刀等。而最上面的一層是存錢用的,就像現在的撲滿一樣在凳的上面也有個小孔,將錢投入便自然落入了第一個抽屜。雖說這剃頭的掙得不多,但也有人惦記,相聲大師郭全寶先生曾口述留下個相聲素材《騙剃頭挑》,說得就是兩人合夥將剃頭的傢伙兒全騙了,先騙的就是這存錢的小凳。連闊如先生的《江湖叢談》中也對騙子的伎倆做了詳細地描述,大意是:一人冒充顧客要求剃頭的師傅為其刮臉,在洗臉時這人主動站起身來上前去洗;這時另一人便由拐角出來,沖師傅擺手兒、比劃等,同時伸手將小凳拿走,意思是我和你的顧客是朋友,把凳子拿走叫他摔個屁股蹲兒,剃頭的師傅會意了,便不好說破;待洗完臉後,刮臉的人往後一坐果真摔了, 便質問剃頭師傅,剃頭師傅向他說了剛才的情況,這人便假裝好人告訴師傅他和那個拿凳的人不認識,叫師傅趕快去追。師傅追到半路醒過懵兒來,回到原處,可那個假顧客也不見蹤影了,一副剃頭挑子就這樣被騙得乾乾淨淨。

   
剃頭挑子的響器——喚頭。喚頭,又名梭子。齊如山先生曾對其考證:此物制法,與古樂之簧極相似……但此器全國各地皆無,惟北京有之,則系由滿洲傳來無疑。蓋宋以後,內地失其傳,而傳于滿洲,則此二物,或有連帶關係,以其形極似也。具體到形態,它就像個帶短棒的金屬大鑷子,通常長35 釐米左右,連接一端稍寬,叉頭呈尖形,兩尖相對;另附一個鐵棒撥杆,通常長15 釐米左右。剃頭匠用此鐵棒從這個大鑷子中間由下至上快速抽出就會發出響聲,並且傳得很遠,人們聽到這聲音,便知剃頭匠來了。至於打喚頭也是有規矩的,一般是過廟不鳴(或改使用小木梆)敬神靈,過橋不鳴畏龍王,還有遇同行不鳴,也許是因為做生意也有個先來後到、相互照應吧。

   
三、剃頭匠

   
最初,人們對剃頭匠是相當仇恨的,甚至稱他們為執行剃發令的劊子手。因為一旦有人抵抗或拒絕剃發,剃頭匠們就會行使他們特有的權利:首先放下挑子上象徵聖旨的磨刀布,表示宣佈剃發上諭,然後再用扁擔上的白法繩綁起來,就地把犯人的頭放在當作剃頭的紅漆小凳上砍掉,並割下左耳,穿在耳扡子上,以此回營報。假若有人鬧事,毆打剃頭匠、砸毀挑子等,便按毀壞聖旨罪對為首者用小傢伙(剃刀)淩遲處決,把人頭放在筐內帶回營中示眾。或是如前面所提的將砍下的人頭掛在刁鬥旗杆上以示眾。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剃頭匠的態度逐步改觀,剃頭的也逐漸形成了行業。剃頭的本屬整容行,故這行的師傅除掌握梳頭、打辮子、剃發、染發、刮臉、掏耳朵等技藝外,還有推拿、按摩、正骨等醫術方面的專長。如清代《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繪有一幅《剃頭棚放睡圖》(圖二)就能充分的說明這點,圖旁另有這樣的描述: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剃頭的師傅手藝不錯,不過也有一項很有名的毛病——話多。《燕市積弊》中也有描述:這行兒人姑無論手藝好歹,有一頂大的毛病,就是沒活愛沖盹兒,有活話就多,只要一給人搭上那條手巾,立刻他也不困啦。聽啵,南天北地,苦這們一說,甚麼北邊兒快來一隻雞啦,雞來了要吃蛆啦,諸如此類,實在說不盡。你越忙著有事,他越慢條斯理兒的不忙,而且各種謠言,多由這們傳染……”另外,這行的規矩中有一樣可算是特色,就是顧客要給剃頭師傅酒錢。清末待餘生《燕市積弊》注中是這樣解釋酒錢的:“‘山兒錢:即酒錢。此處所說而今在剃頭的正價之外還要給酒錢,乃是說在正價之外還要給小費。《京華百二竹枝詞》中也有牟利各行有秘傳,剃頭鋪子最新鮮。要他不惜工夫好,給了活錢又酒錢。看來若不給這小費,指不定剃得有多疼呢。


四、相關民俗及價值

    至於剃頭挑子的生意嘛,在臘月頭春節那幾天最。俗話說二十四,掃房日,這一天家家都大掃除,個人衛生更不容忽視。無論多窮的年前也得剃頭洗澡,因為人們相信這樣便可去掉一年的晦氣,來年便可時來運轉過上好日子,這正是老百姓單純而樸實的願望!而且對於窮苦的老百姓來說,年前剃頭是必辦的事,被當成盼頭。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節前,一個窮人的小孩兒和幾個富人的孩子在一塊兒玩,富人的孩子這個說過年媽媽給自己做什麼好衣服,那個說爸爸給買什麼好玩具,還有的說家裏給準備什麼好吃的。最後,窮人的孩子說:過年俺爹說給俺剃個頭。

   
另外,老話說正月裏剃頭——死舅舅,所以人們在正月都不剃頭,直到 二月初二 。關於正月裏剃頭——死舅舅大體有兩種解釋:一是正月裏剃頭——思舊,清初的剃頭令是在殘酷的統治下才得以實施的,因此,漢人為了緬懷、紀念先祖形成了正月裏不剃頭的習俗,後以訛傳訛變成了正月裏剃頭——死舅舅。第二種解釋是正月裏剃頭——思舅舅,後念白了即成死舅舅

   
剃頭挑子是一件很不起眼的物件,但它的歷史價值、民俗價值應值得我們肯定。

   
首先,它作為歷史文物能證明清軍入關之後,強迫漢人剃發的歷史史實。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統一中原後,必定會用專制的手段統一人們尤其是漢族人民的衣冠髮式、思想等。而統一衣冠髮式是第一步,因為衣冠髮式歷來被看作一種象徵,或代表著歸順或代表著同化。所以,作為統一的手段,剃頭棚兒、剃頭挑子便出現了。

   
其次,它作為民俗老物件見證了剃頭整容行業的興衰演變,見證了從起初非專業的官剃到專業化剃頭匠的轉變,見證了由固定地點支起剃頭棚兒強制剃發到游走於老北京的街頭巷尾為百姓剃發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不少相關的民間習俗。如春節期間不剃發、 二月初二龍抬頭才可剃發,清人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有:二日為龍抬頭日……士民又於是日櫛剃,蓋取龍抬頭之意雲;又如,五月俗稱惡月,因此有諸多禁忌,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剃頭,所以又有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的說法;再如,剃頭行內部也有定期祭祀祖師的習俗,《燕市積弊》注中對此也有較詳細的描述:舊時各地理髮業公會大多供奉羅祖為祖師,于 農曆七月十三日 傳為羅祖生日時舉行祭祀並演戲敬神。

   
剃頭挑子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如同其他民俗老物件一樣,它記錄了老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寄託著老百姓樸實而純真的感情;曾經在展廳看到這樣一幕:上了年紀的爺爺指著剃頭挑子慢慢地給小孫子講著這是我小時候……”,這也許就是它作為民俗文物最好的價值體現——老百姓最真摯的情感傳承。

史松、林鐵鈞:《清史編年》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年版,第26 頁。
史松、林鐵鈞:《清史編年》第一卷引《多爾袞攝政日記》,第76 頁。
史松、林鐵鈞:《清史編年》第一卷,第77 頁。
史松、林鐵鈞:《清史編年》第一卷,第78 頁。
⑤⑧曲彥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中收錄(清)閑園菊農編、曲彥斌校點:《燕市貨聲》,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09 頁。
(清)待餘生:《燕市積弊》,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 頁。
(美)撒母耳·維克多·康斯坦特:《京都叫賣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年版,第36 頁。
連闊如:《江湖叢談》,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年版,第433 頁。
齊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古都市樂圖考·中國固有的化學工藝》,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17 頁。
常人春:《老北京的穿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版,第226 頁。
(清)佚名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版,第17 頁。
(清)待餘生:《燕市積弊》,第106 頁。
(清)潘榮陛:


 


http://www.bjww.gov.cn/2009/5-7/1241680376265.html   北京市文物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