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是個典型的受害者。一年半前,她為了結束一段感情,換了工作,之後
雖偶有失眠現象,但她一直撐了下來。半年前,她罹患了急性肝炎。從那時起,
整天都覺得焦慮、恐懼、不安、精神不集中、記憶減退,且常常莫名其妙的哭
泣。她去了幾個大醫院的神經科及精神科門診,醫師開了鎮靜劑及安眠藥給她,
但仍無法解決痛苦。後來又求助中醫及問神、卜卦,家人的勸解及鼓勵只有更
加重她的心理負擔,在花費無數金錢又覺人生無望之下,她吞下大量安眠藥,
企圖自殺。幸好家人發現得早,在抗憂鬱症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目前她已找到
新工作,開始她另一段人生。
另外有位病人於一年前丈夫死亡後開始有頭痛、胸悶及體重減輕現象,經過家
庭醫師重複檢查,神經科、心臟科及腸胃科醫師會診,都找不出病因。為了消
愁及幫助睡眠,她開始喝酒、服用鎮靜劑及止痛藥,且數量急速增加。她被送
到酒精中毒治療中心戒酒,失敗後又被介紹到另一神經醫師處會診,這個醫師
在詳細問診後察覺她情緒低落及有自殺意念,才懷疑是憂鬱症。經過兩週住院
及三個月門診治療,她完全康復了,如今已再婚,主持一家服裝設計公司。
這兩個病例,雖然中、美兩國人民就醫習慣不同,但都是繞了一大圈才發現是
憂鬱症,使病人身心受到許多不必要的煎熬,林小姐還差點賠上了一條命,真
是冤枉。
到底憂鬱症的盛行率有多高呢: 據外國的統計全世界的盛行率是百分之五到八,
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曾得過此症或目前仍患此症,女性甚至可能高達百分之二
十五的盛行率,所以是很常發生的一種病症。而國內的統計台北市的盛行率只
是百分之一點二。
為什麼罹患憂鬱症?:
大家都說錢太太的命真好,先生體貼,孩子也聽話。前陣子忽然聽說她患了憂
鬱症。李先生年近四十,生意失敗後,唯一的兒子又遭車禍死亡,親友都擔心
他會受不了這些刺激而「發瘋」,但他兩年後又東山再起。
為什麼遭受了許多打擊的李先生能度過難關,而錢太太卻偏偏會發病呢? 引發
憂鬱症的原因有許多,有時是單一因素,有時是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引起:
(一)遺傳:臨床上常可看到同一家族中有許多同樣的病例,早期以雙胞胎作研究,
也發現同卵雙胞胎同時發病的機會非常高。
(二)個性:較神經質、自信心差的人,往往易對外界壓力或種種不順利產生挫折
感,也容易折磨自己,為一點點小事就想不開。
(三)環境因素:遭遇重大打擊,如失戀、車禍、親友亡故等都可能引發疾病,
但這和個人個性也有關,每個人承受打擊的程度本就不同。
(四)身體因素: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如甲狀腺機
能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病人,尤其是腦中風後身體發生功能障礙的人,
更常見併發憂鬱症的心理反應。
(五)藥物引起的憂鬱症。這部分的治療可說最簡單,只要停藥或換藥便可,
但由於一般醫師較少注意到病人的心理變化,因此常忽略掉這個可能性,結
果病人愈是吃藥,病就愈重。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一些降血壓的藥物。這些藥物對大部分病人而言效果都很
好,但少數具有特殊體質的人,卻會引發憂鬱症。
不過,高血壓和憂鬱症之間的複雜關係,往往讓醫師懷疑它們是互為因果的。
有少數高血壓病人在吃降血壓藥後被發現得了憂鬱症,但或許這個病人的高血
壓,本來就是因憂鬱症而引起(憂鬱症患者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本會造成高血
壓),病人不知治療憂鬱症,卻吃降壓藥「治標」,結果憂鬱症日益嚴重,血
壓當然也永遠降不下來。
憂鬱症的治療:
1. 抗憂鬱劑:
經由科學的生物、生理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低於正常人,
服用抗憂鬱劑可使神經傳導物質逐漸恢復正常濃度
使用抗憂鬱藥劑的治療一般在二至三週內就會見效,六至八週左右憂鬱症狀就
可改善,症狀消除後最好持續服藥三到六個月預防復發,之後由醫師慢慢減低藥
量以至於停藥,只有少數個案需要長期治療.但很多人認為長期吃藥會對肝臟、
腎臟有害,只要症狀一好轉就自動停藥,也使治療結果大打折扣。而且抗憂
鬱劑沒有上癮的危險性.
抗憂鬱的藥物的有效率約七成左右,所以服用三、四週若仍不見效可能要調整
劑量,甚至換藥,且病患必須配合服用足夠劑量、足夠時間才有效,如果一段時
間藥物治療仍然無效或病況嚴重病人無法忍受,則可以考慮電痙攣治療。一般
而言,症狀來得急,看來嚴重的,用藥後都會迅速康復,倒是神經質、症狀
日漸加重的病人,治療效果往往慢得多。
2.陽光,運動及規律生活也是治憂鬱症良方:
憂鬱症患者若能對症下藥,確實恢復的情況令人滿意。但此病的復發率極高。
因此,「環境治療」在憂鬱症病患的康復過程中,實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運
動對於憂鬱病人的效果很好,如慢跑、體操等,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
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作用。規律生活也是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
不要陷入自設的心理陷阱中,隨時保持愉快心情,多接受陽光,陽光中的紫
外線可改變一個人的心情,而對凡事可有「光明面」的看法。另外周圍親友
的鼓勵與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http://www.psychpark.org/psy/depression.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