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銀鋌-金代的元寶(金代銀鋌.金朝銀鋌)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758509/IssueID/20111022


看蘋果影片報導.....


銀鋌-金代銀鋌.興國路五十兩13



金代銀鋌一件, 有大型戳記兩方、大小押印若干. 兩個戳記分列兩旁, 上下均有漢字與女真花押. 右官署:「都稅司」, 左官職:「提舉」.



都稅司, 即中都的都商稅務司, (中都, 今之北京), 成立於大定年間, 係金代全國最高的商稅稅務機關, 由此可知, 此件當屬金代都稅司的商稅稅銀無誤.


《南陽歷史貨幣》亦收錄有一件類似的金代都稅司銀鋌, 南陽博物館館藏, 係僅知的另一同類實物.


 


兩件, 均重十二兩半. 這個重量標準, 常見於宋, 金代則罕有. 一般所知, 南宋存在著五十、二十五、十二兩半一系列的銀鋌, 金代則是以五十兩為主, 絕少鑄造其他重量, 如有需要, 則剪鑿之, 因此, 金代銀鋌多殘件.


金代商稅, 始征年代甚晚, 遲至海陵王遷都中都以後才開征. 仿宋制, 先於大定初年, 設場、務於津要征收過稅, 召民射買, 並制定城郭出賃房屋之稅. 二十年(1180), 「定商稅法, 金銀百分取一, 諸物百分取三」.


, 金代商稅征額甚少, 主要稅收向以榷務為主, 如鹽、茶、酒、麴、醋、香、礬、丹、錫、鐵等專賣, 特別是鹽. 大定年間, 鹽稅歲收662.6萬餘貫,明昌年間增至1077萬餘貫; 至於商稅, 大定年間, 僅年收16.4萬餘貫, 至承安元年, 亦僅21.4萬餘貫. 這也是金代銀鋌所呈現的現象, 以鹽課用途為主, 商稅則絕少. 採用小鋌, 或與稅額少有關.


相較於金代銀鋌的大宗, 多為鹽稅稅銀, 重五十兩上下, 刻字、押印交陳, 使司、行人具名等特徵, 商稅銀鋌則是呈現出另一種少有人知, 但令人亮眼的風格與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