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火的故事
1993年重陽節,世界華僑華人龍舟賽,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軒轅黃帝陵前,舉行了5000余人參加的鑽木取火儀式。事後,很多地方青少年來信來訪說,他們倣照這一辦法,用木柴怎麼也鑽不出火來,奧妙究竟在那裏呢?
大約在6000千餘年前,燧人氏時代,人類還處於蒙昧階段,燧人氏偶然發現啄木鳥用尖長的嘴在樹木身上小窟窿裏找蟲子吃,由於蟲鑽得深,啄木鳥嘴巴夠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鑽,不料卻鑽出濃煙火種。燧人氏受到這個啟發後,人類鑽木取火就從此開始了。
可是,不是所有的木頭(木柴)都能鑽出火種,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木柴要選擇品種,還要隨著季節變換而變換木柴品種,才能鑽出火種。如果隨便撿一根木柴去鑽,那是鑽不出火種的。軒轅黃帝時期,各地都設有專門管理鑽火的官員。他們負責常年選用能鑽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鑽木取火必須選用幹榆木、幹柳木;夏天必須選用幹棗木、杏木、桑木;秋季選用柞木、樽木;冬天選用幹槐木、檀木。這些木柴都能鑽出火種來。古人把這種取火方法叫“燧”。
黃帝以後,到西周時期人類就掌握了人工制火技術。人們用銅製作成圓形鏡,中間製成凹形,取火時對著太陽,物體立即燃燒。古人把這叫“陽燧”取火。這已經從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證實,現代人根據古人取火原理,除過用凹凸鏡取火外;冰塊也能取火。我國40年前曾有一批勘探隊員困在遙遠的冰天雪地裏,無火燒水作飯,勘探隊員們急中生智,取來大冰塊,經過打磨,製成一個圓形凹凸狀的“冰鏡”,對著太陽,照樣取來了火種,使勘探隊化險為夷。隨著時代發展,人類又發明瞭“擊石取火”。人人都可能隨身攜帶,這就是鄉間農民常用的“火鏈”。儘管今天人類發展到電子時代,“火鏈”仍然沒有被淘汰。因為它不用火石,不用汽油,把舊棉絮用草汁一染,撿一塊花崗岩石,墊上染過的舊棉絮,用月牙鐵條一擊,火星就燃著了棉絮。隨用隨擊,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現代人使用打火機優越得多。火鏈在我國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偏辟山區農民仍然沒有拋棄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