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蛇Red-banded snake )台灣第一臭蛇 +亞洲王蛇
巨嘴鴉、禿鷲或哺乳類的鬣狗以屍體為食的所謂食腐現象,耳熟能詳,但對於多以生吞或毒殺活體獵物的蛇類而言,眼前的食腐現象卻十分罕見!
紅斑蛇是大家最為熟悉,卻也是台灣所有蛇類中,少數大家寧可選擇遠觀,卻不願意有肌膚之親的物種;常見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當牠在被捕捉保定時,由洩殖孔及肛腺所噴灑的排洩物,帶著濃厚且不易沖洗去除的腥臭味,加上有時噴灑量大,附著的氣味久久無法散去,這才是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主因。
這個噴灑穢物及臭味的行為,主要是要對掠食者產生忌避的效果,降低被捕食的風險,除了台灣另一種以氣味為名的蛇──臭青公的氣味可能可與之相比擬之外,無出其右,被本研究室的成員將其視為台灣蛇中的臭鼬,堪稱台灣第一臭蛇。
氣味出名之外,紅斑蛇另一個第一是捕食的獵物種類最廣。無毒夜行性的紅斑蛇,晚宴菜單中,除了前述食腐的現象之外,捕食的對象遍及水、陸、空,從老鼠、鳥、毒蛇(如赤尾青竹絲)、無毒蛇、蜥蜴(無論是原生種或外來入侵種的沙氏變色蜥)、樹上的樹蛙、水中或池塘的赤蛙、有毒的蟾蜍、魚類、甲蟲等等,均可成為紅斑蛇的盤中佳餚,足為台灣泛食性蛇類最極端的代表物種。
在捕食的對象中,以台灣的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最常為人所發現,但大家共同好奇的是,為什麼蟾蜍有毒的耳後腺不會對紅斑蛇造成傷害,以擬龜殼花及紅斑蛇對蟾蜍捕食為題,提出了以下的幾項可能性與討論:第一,這些捕食蟾蜍的蛇類本身,對蟾蜍的毒性具有較高的耐受性,而且當在吞食蟾蜍的過程中,也只有些微的腺體分泌物會被擠壓出來;其次,不同地區的蟾蜍毒性強弱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紅斑蛇取食蟾蜍的程度可能也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當人們觀察到毒蟾蜍與毒蛇都經常被紅斑蛇捕食,這也難怪有人戲稱紅斑蛇為亞洲王蛇。
紅斑蛇在台灣各地及海拔高度分布的廣泛程度,在台灣現有的46種陸域蛇類中,還是第一,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的各縣市,均可發現其蹤跡;海拔分布則可由低海拔平原地區,分布到海拔2200公尺左右的山區,並偏好出現於人為干擾後的開闊環境周邊。比較平地族群與海拔2000公尺地區紅斑蛇的溫度適應來看,以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6℃來推算,高低兩族群所處在地的環境溫度相差可達到12℃,究竟外溫動物的紅斑蛇是如何能成功的適應如此大幅溫度的差異,是如同赤尾青竹絲一般,鱗片數隨著海拔與環境濕度的差異而有不同?或是本身的生理耐受區間較其他蛇類寬廣?還是可利用其他行為調節進行代償?目前仍是未知;但令人避之不及的臭味禦敵策略,加上廣泛的食性及環境適應,使紅斑蛇在我們的心目中,足以擊敗其他以大體型或毒性見長的蛇類,成為環境適應能力第一的台灣第一蛇!
謝謝大大分享~以前我住台灣時有朋友養這種蛇~感覺上很乖...也沒想到居然是台灣臭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