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皇后之璽-「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漢呂后.孔忠良陝西省(碑林博物館)





13歲時撿到「皇后之璽」 孔忠良45年後受表彰         ETtoday – 2012年12月4日


45年前,陝西咸陽一名13歲小學生孔忠良放學時撿到一塊白色石頭,沒想到這是國寶文物「皇后之璽」,1日上午,陝西神州漢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舉行表彰大會,而頭髮斑白的孔忠良也是受表揚人士之一,他激動的說「沒想到,45年了還有人記得我。」


1955年出生的孔忠良在咸陽韓家灣務農,他回憶說,那是1968年9月的一個下午,當時只有13歲的他放學回家,在渠邊發現一枚發光的白色小石頭,就小心翼翼地裝進書包拿回家,他父親孔祥發看後說是一枚印章,可能是文物,要好好保護,把它上交國家。


第二天,孔忠良和父親把這枚小石頭送到陝西省博物館(現在的碑林博物館),經專家鑒定,這是塊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隻螭虎,更讓專家驚訝的是玉石上雕刻著「皇后之璽」四個篆體字,藝術價值極高。


專家查閱許多古代文獻,發現《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而「皇后之璽」的發現地在呂后與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1公里陵園之內,它的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文獻所載相符,經鑑定後確定這是呂后的印璽。


孔忠良說,當時有專家激動地說,這就是西漢呂后的「皇后之璽」,價值連城,而他和父親聽說是珍貴文物後毫不猶豫地上交了,當時他們沒要任何報酬,博物館的一位人士給了他和父親2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92元)作為回家路費。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最長的英文單字(共有 189819個英文字母)*牛津字典「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最長的地名是「蘭韋爾PG」



世界最長單字 要3小時才念得完


台灣醒報 – 2012年11月22日






        全世界最長的英文單字多達18萬個字母!這個屬於化學元素的英文字,總長超過18萬個英文字母組成,一般男生念完整個字,得花上3個半小時才能完成。根據英國牛津字典指出,目前在英國收錄的最長單字,則由45個字母組成。


這個堪稱全世界人類史上最長的英文單字,共有 189819個英文字母,是所謂的「肌聯蛋白」(titin)之一,肌聯蛋白是人體內最大的多胜肽(polypeptide),由超過三萬多個胺基酸(amino acids)組成,礙於單字過長,而且語言學家認為它是屬於口語表達,並非屬於正統單字,因此並未收錄在字典。不過,《牛津線上字典》則指出,字典裡目前收錄最長的英文單字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意指某種肺部疾病,總共有45個字母。一般來說,這種落落長的單字並不實用,充其量是讓民眾知道最長單字為何,另一個實際存在而且被公認最長的英文單字,則是位在英國威爾斯某一個小村莊,其地名為「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而且由於過長,一般還是簡寫為Llanfair PG(中譯為:蘭韋爾PG)。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千足蟲 illacme plenipes 有最多腿的動物750條.




美國發現世界上腿最多的動物 雌性有750條腿(圖)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5日報道,科學家在美國加州發現了世界上腿最多的動物——Illacme plenipes,這種動物屬於千足蟲的一種,體長只有幾釐米,腿的數量卻可以達到750條。

  1928年,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了Illacme plenipes的存在,然而後來這種動物被認為已經滅絕。近期,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學家保羅·馬列克(Paul Marek)在矽谷附近再次發現了Illacme plenipes,並公佈了對它們的奇特解剖結構的分析結果。

  研究顯示,雌性Illacme plenipes最多有750條腿,雄性最多有562條腿,而其他多數千足蟲物種只有80至100條腿。

  馬列克還稱,Illacme plenipes目前的數量依然十分稀少,因為當地的人類開發建設活動正在逐步摧毀Illacme plenipes的棲息地,這種奇特的動物可能很快會徹底滅絕消失。


千足蟲-有最多腿的動物750條.


假氏祖先--從河南、江蘇遷徙到湖南的.假月松.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18日


「全台灣,就我們這一戶姓假!」假月松拿出自己和家人花了足足兩年,從圖書館及戶籍史料整理成的「假氏家譜」,證明「真的,不假!」全台灣就只有「五個半」人姓假,他自己、四個孩子,外加老婆,統統在他們家。


每次出門,夫人總被調侃是「假太太」,假先生則開玩笑說:「真的太太在家裡!」警界退休的他,過去常常得拿出身分證解釋,「我真的是『假』警官!」在國外擔任教職的女兒則老被叫「假博士」。


為了這個「假」姓,假月松和家族的人可是吃足了苦頭。從河南、江蘇遷徙到湖南的假氏祖先中,曾有人在部隊擔任軍官,因為制服上繡了「假」姓,被憲兵誤認是身分造假,抓去關禁閉;後來,又遇上中共整頓地主,假姓家族在中國又遭迫害。


民國四十年,假月松輾轉從香港調景嶺難民營逃到台灣,以依親身分投靠屈姓友人,改姓屈,直到台灣政府正視難民改姓問題,受理恢復姓氏,他成了台灣第一位戶籍登記姓假的人;萬萬沒想到,改回假姓卻是他災難的開始。


民國四十三年恢復姓假後,假月松決定報考中央警官學校,到了考場竟找不到座位,問考官為什麼?只得到四個字「無可奉告」。問了警政署保防室,得到的答案還是「無可奉告」。假月松忍不住拍桌叫罵,才知道從改回「假」姓的那一刻,特殊的姓氏引起政府單位注意,他已被警備總部鎖定為「匪嫌」。


假月松不斷與政府單位溝通,表明自己坦蕩蕩、只希望能改回祖先的姓氏,第二年終於同意讓他應考,也順利成了警官,但匪嫌與難民的身分依舊緊跟著他,讓他在公職路上吃了不少苦。


假月松說,姓氏是父母給的,他無從抱怨,在中國還有兩個假家莊,約有一百戶、一千人姓假,在台灣,就他們這一戶。「跟太太結婚時,我希望太太能生一打孩子,雖然沒能如願,但至少從一人姓假,變成了五個!」


82歲假月松 幫獨子徵婚


隨著台灣愈來愈民主,幾個孩子已不必再像他一路受盡委屈,高齡八十二歲的假月松公開幫唯一的兒子徵婚,希望四十歲的兒子能早點成家,好讓他親自迎接新生代、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雙姓(杜衛).生前姓衛.死後姓杜衛.道卡斯族 衛阿貴.衛平星.

雙姓(杜衛)

158年古墓碑 被當水溝蓋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10日 〔新埔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10/today-north4.htm


        新竹縣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輾轉得知,一塊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墓碑,被人擺在新埔鎮的農田旁當水溝蓋用,經他實地調查發現,墓碑記載的往生者是道卡斯族竹塹社開墾先祖衛阿貴的兒子衛平星,這塊骨董級的墓碑對新埔鎮、關西鎮早年開發的歷史頗具意義。


縣府將請專家鑑定


縣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張愛倫昨天勘查後說,農田主人有意無償捐出這塊墓碑,但墓碑被水泥固定在水溝上,文化局會請專門處理墓葬文物的專家協助取出後,再運回局內詳細考究,如果經鑑定確有歷史文化價值,將典藏保存。


「咸豐四年不就是西元一八五四年,距離現在有一百五十八年了!」發現這塊墓碑的新埔國小教務主任余成堯,起初只是覺得農田旁的石板水溝蓋有字很奇怪,沒想到他仔細撥開上面的泥土,竟然發現這是墓碑,而且立碑時間遠在一百五十八年前。


耕作這片農田的農民說,他在二十多年前修建農田灌溉水溝時,從附近的土石堆裡就地取材,當時也沒發現這塊長方形的石板就是墓碑,因為大小剛好就拿來當水溝蓋,現在被人發現它是墓碑,想起自己從上面走了這麼多年,心裡感覺怪怪的。


往生者是竹塹社開墾先祖之子


黃有福說,衛平星是道卡斯族竹塹社衛阿貴的第三個兒子,衛阿貴是新埔鎮、關西鎮早年開發的大功臣,衛阿貴家族從西元一七七三年開始開發新埔鎮霄裡溪、鳳山溪一帶,他育有五子,名字分別為福星、金星、平星、賜星、祖星。


疑遷墓後未妥善處理導致


黃有福研判,衛家子孫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把散佈新埔鎮、關西鎮和桃園縣楊梅鎮的祖先墳墓遷往關西鎮暗潭祖塔集中安放,這塊墓碑應該是遷葬後的空墓沒有妥善處理,才會流落在外。


黃有福進一步根據墓碑上的名字「平星杜衛公」分析,衛家曾經收養過杜家的小孩傳宗接代,所以後代會有「生前姓衛,死後姓杜衛」的慣例,這點有助於釐清衛阿貴家族是從第幾代開始收養杜家小孩,可為考古依據。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特殊姓氏:(校)與(較).西夏遺民.引出兩支.皇族後裔一通石碑留存成吉思汗影蹤



西夏遺民引出兩支皇族後裔一通石碑留存成吉思汗影蹤


http://www.surag.net/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4028815d0c2e7892010c55bfe9640057


2006年5月,《西夏遺民紮根濮陽》一文見報後不久,記者就接到來自中牟的校立緯先生的電話。校先生說,他家祖墳位於中牟東漳附近,那裏豎立的一通清代石碑上,刻有幾行隱約含糊、讓人不明就裏的文字,一位元著名的元史專家曾據此做出初步的鑒定:中牟校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後裔!
  拔都是蒙古西征統帥,後來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龐大的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他的後裔怎麼會定居在黃河之濱?中牟校姓現在的民族身份都是漢族,相貌、語言、生活習俗也都與漢族毫無二致,如果真的是蒙古人後裔,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為什麼沒能留下更多的家族史料?
  校立緯說,他們沒有濮陽西夏村那麼完整的家族史料,跟新安李春光家族一樣,到目前為止他們能夠找到的依據,只有那通墓碑。而墓碑上簡略的文字語焉不詳,留下重重疑問。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校先生努力了20多年,因找不到更多的第一手史料,至今還沒能完全弄明白。校先生說,他給媒體聯繫,沒有任何炒作的目的,只是希望借助大河報廣泛的影響力,獲得一些有關其家族的新資料,幫助他解決這些家族疑問。
  咄咄怪事較姓全體改為校姓
  俗話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可見中國人對姓氏的看重。對於中國人來說,姓氏不只是個符號,更是一種血緣的紐帶。一般情況下,沒人會把自己的姓改了,即便由於某種原因改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也會改回來。但清代乾隆年間,中牟發生了一件咄咄怪事,兩個村的較姓人全部自願改姓為。他們為什麼改姓?這成為中牟縣誌的一宗迷案。1982年,中牟的校立緯先生發現這一現象後曾百思不得其解。
  幼年時,校立緯就聽長輩說,校姓是韃子,元朝滅亡時逃難到河南的。1982年,因偶然原因,30多歲的校立緯萌生了追根溯源的念頭。他先到北京圖書館查元史資料,沒有任何結果。回來後找校姓老年人詢問,得知東漳南2裏許的校氏祖墳還倖存有一通石碑。
  “□□元時□□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趁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校氏厥淩□□□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較互見之後□莫不報捷□□□子子孫孫一見之後知校較雖異但□□□本
  這是20多年前,校立緯從祖墳墓碑上抄錄下來的文字。墓主人叫校秀書,是清朝乾隆時人,墓碑立于嘉慶年間。因風蝕嚴重,墓碑上的不少字漫漶不清。他先後去了三次,蹲在碑下仔細辨認,才把能認的全認出來了。
  對於這段銘文,校立緯最先感到疑惑的,是自己的校姓較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後來在河南省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查閱中牟縣誌,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之前,縣誌記載有19個較姓人士的事蹟,如較於親較遂養較尉侯較務本等,沒有一個校姓人士;而此後,縣誌上出現了10多位校姓,如校儒道校儒魁校無違等,卻再也沒有出現過較姓。這些校姓人從何而來?原來的較姓人哪兒去了?
  繼續翻閱縣誌,校立緯發現一些相關地名也發生了變化。縣城南邊的較莊改為校莊,而東漳附近的較家崗改為校家崗
  種種情況表明,中牟的較姓主動放棄了原來的姓氏,全部改為校姓
  是什麼原因讓整個家族的人全部換了姓氏?巧合的是,校家祖墳那塊墓碑的主人校秀書就生活在乾隆年間,而那段銘文應該是打開中牟較姓全族改姓之謎的鑰匙。
  按照銘文記載,改姓發生在校較互見之後:乾隆年間的某次科舉考試中,中牟的較姓與外地的校姓不期而遇,他們都很清楚自己源自同一祖先,從元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間,他們已經失散了300多年,但雙方相見之後竟然欣喜若狂,莫不報捷,向各自的族人報告這一喜訊。大約外地的校姓為長,以至於中牟的較姓經全族商議,舉族改了姓氏。
  300多年的時光不僅不能相互隔絕,反而產生強烈的認同願望。是什麼樣的血緣親情和家族經歷能醞釀這麼大的力量?
  按照墓碑銘文所說,都不是他們原來的姓氏,而是各以封號記族,出於某種需要,他們必須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在元朝末年,說自己變為草莽、需要隱藏身份的是什麼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像中牟校姓家族世代相傳的那樣,他們是韃子,是蒙古人。元朝末年,民族矛盾極其尖銳,民間流傳的用月餅傳訊八月十五殺韃子,足以說明當時的情形。
  形相似,音相近,大約是逃匿到中牟的這支取音,而另外一支取音,所以相見之後中牟這支矯正了一下。
  這時已是滿清的天下,他們不需要太多避諱,所以才有機會和心情從容相見。
  對於墓碑的主人校秀書來說,這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他的墓碑打破常規,在碑的正面刻下銘文,記錄此事。
  專家分析校姓可能是蒙古皇族後裔  
  “□□元時□□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趁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
  對校立緯來說,墓碑上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還存在太多的疑問。根據墓碑和家族傳說,雖然依據不很充足,也可以初步判斷中牟校姓是蒙古人的後裔。但校立緯追根溯源的心願還遠遠不能得到滿足,能不能對家族的來歷有進一步的瞭解呢?他先後拿著簡短的銘文向元史專家請教,雖然碰過壁,但也有專家給他做出了認真的答復。
  南京大學教授高榮盛的回信,讓校立緯瞭解到一個重要的資訊:按照墓碑記載,校姓祖先的確如傳說的那樣,是位藩王。
   高榮盛 教授說,食邑指封地;草莽相對于在朝而言,指平民百姓,意思是元亡後該王成為一般百姓;冊牒淪亡,是說家譜散失;封號應指該王的封號。
   高 教授說,銘文所說的藩服藩屬,一般指諸王或者屬國,但不一定指蒙古藩王。瞭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查出當時山西洪洞縣是誰的封地,以及後來有什麼變化。
  這位著名教授耐心的解答,消除了校立緯許多疑問。問題的關鍵就是查出當時山西洪洞縣是誰的封地了。繼續查找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包括洪洞在內的山西南部一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封地!拔都是蒙古西征的統帥,是龐大的欽察汗國的建立者。他怎麼會在山西有封地?
  校立緯在網上查找到另一位元史專家,希望得到幫助。但那位專家沒同意。校立緯在網上看到了他的網址,只管把銘文發了過去,希望能引起他的興趣。結果一周後專家就回了信,他對銘文具體字眼的解釋與 高榮盛 教授相同,對洪洞縣的問題解答是:
  洪洞縣元初屬平陽路(後改晉甯路)。1236年,元太宗窩闊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把平陽路分給其兄、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家族為封地,後來拔都又把這塊大分地細分給各支子孫。拔都及其後裔在今俄羅斯立國(史稱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但仍享受分地的部分賦稅(五戶絲和包銀),並且可以派自己的下屬到分地擔任達魯花赤,可能也有某一支王族中的某人來到分地,並定居下來。
  這位專家希望校立緯提供更多的史料,以便幫助確定其族屬。幾天後,專家又來了一封短信,表現出謹慎的態度:我的意見只供你參考,因為沒有看見你家原來材料,不能斷定,所以請你不要據此宣佈說是我的鑒定。
  專家的指點給了校立緯很大的幫助,但專家囑咐他做的事情,其實他早已做過,多年來在家族內反復詢問,也沒查找到家譜資料,大概都散失了。而能查找的地方誌他也都查過,第一手的資料只能等待機會去發現了。
  蒙古皇族後裔怎麼來到了黃河邊?  
  蒙古人有個習俗,長子成人後分給他一些牛羊,讓他遠遠地走開;老二成人後也分給他一些牛羊,走得較近;最小的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成吉思汗分封諸子,也遵守了這個古老的習慣,把長子分封到了最遠的地方。
  如果中牟校姓真是拔都的後裔,他們本該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在俄羅斯200多年後,他們也應該成為當地的居民。他們怎麼來到了中國,來到了黃河邊?
  關於這個問題校立緯還沒找到任何直接的資料。只能根據史料做一些合乎邏輯的推測。
  拔都有四個兒子,從現有記載看,只有他的長子撒裏答曾經到過中國。
  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有矛盾,長子術赤系與四子拖雷系友好,而與二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系不睦。1248年,貴由汗去世,此時拔都已成為年紀最長、最有實力的宗王,他幫助拖雷的兒子蒙哥(忽必烈之父)繼承大汗之位。1251年,蒙哥正式即位後,拔都派
  他的長子撒裏答不遠萬里回蒙古本土朝覲。1255年,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的營帳中去世,蒙哥任命撒裏答為欽察汗,返回汗國繼承汗位。據西方史書記載,撒裏答在回家途中,或者抵達伏爾加河畔不久就去世了。
  由於拔都的勢力在西方,中國的史書對他的家族記載極少,而西方史書則有大量記載。拔都的四個兒子中,二子、三子後裔世系記載得很清楚。四子年幼即去世,沒留下子嗣,而關於撒裏答則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他沒有兒子,有的說他至少有兩個兒子。
  校立緯據這些資料推測,當初撒裏答回來朝覲蒙哥時,是帶著家眷的,或者他在這裏的一兩年又娶妻生子,當拔都死訊傳來,他走得肯定比較倉促,顧不上帶家眷。而不幸死在半路,或者剛到伏爾加河就去世了,沒來得及派人接家眷,所以他的後代就滯留下來,無家可歸了。蒙哥汗念及兩家情誼,就安排他們到拔都的封地——平陽路居住,這支拔都後裔就在山西洪洞縣定居下來。
  而元朝滅亡時,作為蒙古皇室的遠親,既得不到照顧,又面臨極大危險,不得不隱姓埋名,遠遁他鄉。
  根據查找到的資料,校立緯大致瞭解了當時的路線:整個家族先逃到了河北欒城,然後其中一支再南逃河南,最後落腳在中牟。墓碑銘文所說的校較互見校姓,就是河北欒城的一支。他曾寫信與河北欒城校姓聯繫,對方回信說,老人們都知道河南有個校家崗,有的還聽上輩兒傳說與河南校姓有過來往,他們的家譜也失傳了,有人說是河南校姓拿走了。
  校立緯說,元朝末年逃難時家族人口可能足稱浩繁,不像別的移民那樣形單影隻,孤苦無依。落腳中牟這支,一到中牟就建了兩個村莊,一個是縣城南邊的較莊,一個是東漳附近的較家崗。由於家底厚,他們很快就發展為當地一大望族。一般情況下,他們應該留下相當豐富的家族資料,但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時期,如果家族真實身份暴露,有可能惹來很大麻煩。所以冊牒淪亡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清朝之後,家族沒有太多的危險了,又與河北同族相認,當時家族內部對自己的身份還是清楚的,相信應該會寫下有關資料。可惜經過100多年的社會動盪,這些資料喪失殆盡了。
  對於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如今中牟的校姓人並不完全認同,甚至有人對蒙古人之說很不樂意,忌諱別人說自己是韃子,以漢族身份為榮。1999年,校家祖墳新立了塊石碑,就把自己的族源追溯到周朝。校立緯說,他給家族德高望重的尊長介紹過墓碑上的銘文和自己多年研究的結論,對方接受了。
  多年前,校立緯就有過做DNA鑒定的想法。最近他看了本報關於美 國一 教授為成吉思汗後裔的報導,又萌發了興趣,他給那位做鑒定的牛津大學教授賽克思寫了信,詢問他是怎麼得到成吉思汗基因圖譜的,是不是可信,但賽克思至今也沒回信。


特殊姓氏:(校).及(較)百家姓無登錄?是成吉思汗後裔.居河南省中牟縣.有5000多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校姓村民證為成吉思汗後裔.


 河南省中牟县的校姓和河北栾城校姓在清廷乾隆时某一次科举考试期间相认。河南省中牟校姓在此前姓“较”,后改为“校”。

 

中央社 – 2012年10月19日                             (朮)音--ㄓㄨ二聲--音同竹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社科院、內蒙大學的專家,昨天認定河南校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


大河報報導,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餘村,共住有約5000名校姓居民。這些村民的戶口名簿上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有504姓的「百家姓」中,沒有校姓;當地老一輩人,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專家任崇岳說,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一校姓祖墳,經考察證實校姓應為成吉思汗孫拔都後裔。


報導引述中牟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校文學表示,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且據1935年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


報導說,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後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校文學說,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也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


報導說,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




..................【2012/10/20 聯合報】................

「百家姓」有五百零四姓,但沒有「校」(xiao)姓。在河南中牟縣就有約五千名校姓的居民,當為自己的身世困惑,他們祖墳上隱秘、又模糊的墓碑銘文及奇異風俗,更讓外界好奇。

中通社報導,為能替他們解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四家機構的專家,日前在中牟縣召開校氏族源鑑定會,認定中牟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卅餘村,共居住著約五千名校姓居民。雖然他們戶口名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一九三五年的中牟縣志也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而中牟縣的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已成了中牟校姓人的多年願望。蒙元史有關專家在深入探研,經過一年多的考證後,最終認定元末明初由晉寧路遷出的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元末明初,校氏先人遷離分封地晉寧路,經河北欒城到開封,後移居中牟縣北卅里的南巖村,繁衍生息後建較家崗。經研究考證,專家們一致認為,校姓應為撒里答後裔,世系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最早研究校氏族源的任崇岳教授表示,過去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術赤後裔,這次通過研究考證,終於在中原地區找到,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對此,其他蒙元史專家均表示認可。

人口繁衍加上黃河多次決口,校氏子孫多次遷徙,居住較為集中的有中牟市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卅餘村。


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赠赐平阳(今山西临汾)为拔都食邑,大德九年(1305年)改为晋宁路,晋宁路辖6县,洪洞即在其中。按照诸王可将封地再分惯例,拔都将平阳之地分给四个儿子,交通最便利、土地最肥沃的洪洞理应分给长子撒里答。已是钦察汗国国王的撒里答于1225年觐见宪宗蒙哥时,病逝于返途中,王位落入其叔父别儿哥手中。撒里答信奉基督教,别儿哥信奉伊斯兰教,两派积怨甚深。撒里答既死,其遗孀、子女只能前往封地洪洞县繁衍生息。


综上信息可确定,校姓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省巩义也有校姓,是从河北栾城迁来的。栾城的校姓与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这一支未再迁徙,栾城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巩义。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robot & frank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hl=zh-TW&q=robot%20%26%20frank&um=1&ie=UTF-8&sa=N&tab=w1&gl=T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G0P-TAE5go&feature=player_embedded#!


人與機器人的絕妙搭檔 竟產生無比感人的溫暖火花


已屆退休年齡的法蘭克(法蘭克藍吉拉 飾)獨居,擔任圖書館長的珍妮佛(蘇珊莎蘭登 飾)是他唯一的好友。法蘭克面臨腦退化危機,但兩個孩子卻一昧的專注於事業,希望將他送到安養院有專人照料。他的兒子杭特(詹姆士瑪斯登 飾)知道法蘭克不願意在養老院度過餘生,於是買來一個機器人,設定好健康生活程式,就像是法蘭克的居家看護。面對冰冷冷的機器人,法蘭克一開始相當排斥,但是機器人最大優點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坦率的性格逐漸拉近彼此距離,慢慢發展出不平凡的友誼。尤其他發現可以利用機器人程式設定的漏洞,來幹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的人生頓時又多采多姿了起來。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啥是(獅獅虎 Liliger )3個英文(Tigon . Liger . Liliger ) .「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獅獅虎 Liliger

「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以「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爸爸是Lion、媽媽是Liger,就稱做「Liliger」譯做獅獅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wB9zudHwX4&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世界首隻「獅獅虎」,8月下旬在俄國西伯利亞一處動物園誕生,目前暫別父母,和家貓生活,成長情況不錯,10月可望正式亮相。

牠是雌性,名為「嘉蘿」 (Kiara),爸爸是獅子「薩姆森」(Samson),媽媽是獅虎獸「莉塔」(Zita)。嘉蘿看起來像是獅子,頭部有老虎的條紋。

老虎和獅子的英文分別是「Tiger、Lion」,便以「Tigon」稱公虎和母獅交配而生的虎獅、以「Liger」稱公獅和母虎交配而生的獅虎。

嘉蘿爸爸是Lion、媽媽是Liger,所以牠是「Liliger」。

動物園專家說,多數雜交種是不易繁殖的,在虎獅或獅虎的例子中,雄性也大多不具生育能力。

嘉蘿是雌性,未來有機會和牠媽媽一樣,再與獅子或老虎生育子女。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多啦A夢最終結局)陪過兒子們的童年.你怎麼哭了?!.堆滿漫畫的後陽台.最後的丟棄!!



小叮噹同人版結局 (附歌詞字幕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B-7UVwM4E&feature=fvwrel


演唱:KOKIA
歌名:ありがとう
中文譯:謝謝
歌詞:
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 失去了一些東西
忽然察覺時 你早已不在了 只剩下思念殘留
如同忙碌中 失去言語的 人偶們般
也像是充斥在街角的野貓
發出無聲的叫喚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雖然難免會受傷 還是希望感覺你的存在
回憶總是一點安慰 你永遠存在這裡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如果 能再一次與你相遇的話
只要 傳達一句話給你 謝謝 謝謝

雖然難免會受傷 還是希望感覺你的存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vZgZ8B8Ug&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6EjoLUfL6Q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裸鼠(naked mole rat)--全球唯一的冷血哺乳類動物,平均壽命30年.

裸鼠全身照11



       來自非洲的裸鼠是全球唯一的冷血哺乳類動物,且平均壽命為30年,是一般老鼠壽命的10倍之多;此外,在這30年內,裸鼠的身體機能都不會退化,到死亡之前都可以繁衍後代,還可以食用有毒植物與忍受極度高溫的環境。
        但更令人驚奇的是,裸鼠基因和人類基因的相同之處高達93%,因此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 Centre)堅信,外表看起來又醜又胖的裸鼠擁有讓人類長命百歲的祕密。喬納森‧佛林特(Jonathan Flint)教授表示,如果徹底解析裸鼠的基因,未來人類想活到200歲將不再是個夢想。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 圖片與影片搜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qkOHn2itQ


路易斯安那超級大鱷龜


 Louisiana huuuuuge 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


 


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 圖片與影片搜尋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N7AJyx0ik&feature=related 奇幻大自然另類殺手-鱷龜 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飛行石墨(Aerographite)youtube影片:全球最輕材料.99.99%都是由空氣組成.

        史上最輕的材料誕生了!英國基爾大學與德國漢堡科技大學合力研發出全球最輕材料,並取名為「飛行石墨」(Aerographite),它外表看似一塊黑色不透明海綿,不過99.99%都是由空氣組成,不但性質穩定,還有良好的導電性,更意外的是,它還相當堅固。研究人員表示,飛行石墨未來可用在太空、電池等領域。
Aerographite: The World's lightest Material世界最輕的材料 (圖/歐新社)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飛行石墨」密度僅0.2毫克/立方厘米,是質量很輕的網狀結構,具有良好延展性,且彈性極佳,可以被壓縮95%,然後又恢復到原來體積大小。它還擁有獨特的性質,可被裝在鋰離子電池的電極上,使電池質量減輕;還能應用在一些合成材料上,讓它具有導電性,以解決人類對靜電的困擾。


「飛行石墨」還可以用在太空及衛星電子設備上,因為這類設備需要承受大量振動。另外,它還能淨化水質,吸附水中汙染物質,並能氧化、分解掉水中汙染物質,還可以應用在淨化空氣等設備,其優異的導電性、穩定性,都讓科學家對它在未來人類生活應用上相當看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8skH1oQDE&feature=player_embedded#!


World Record: Scientists from Northern Germany Produce the Lightest Material in the World (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3HIKxPtO1M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全台最大棺材850公斤36人抬.南洋貝殼杉製成(曹添來)



850公斤超級大棺材 36壯漢才抬得動

自由時報 – 2012年7月6日


南洋貝殼杉製成----台灣俗稱為南洋檜木,邊心材區別不明,邊材淡黃白色,心材淡黃褐色至淡灰褐色,木材具光澤,木理通直,無特殊氣味。木材乾燥性質良好,加工容易。


〔中壢報導〕號稱全台最大的南洋貝殼杉製作而成的超級大棺木,8日要在桃園縣中壢市殯葬專區盛大舉行出殯大典。大棺木重達850公斤,需要36人才能抬動,訂製大棺木的二兒子曹添來說,「媽媽只有一個,當然要用最好的來表達孝心。」


曹媽傅太孺人享壽78歲,大棺木的尺寸全部按照魯班尺的吉數打造而成,長度是7台尺2台寸、寬5台尺2台寸、高6台尺8台寸,換算成國人熟悉的公尺制後,長度是216公分、寬156公分、高204公分,連成年男性站在旁邊都顯得十分袖珍。


50歲的曹添來經營啟航國際喪務公司近20年,民國95年入選內政部全國殯葬評鑑優等獎肯定,大哥傅省發(從母姓)也跟他一起打拚事業,兩人都歸功於父母教育有成。


兄弟有成表孝心


曹添來說,曹家有4男、4女8位兄弟姊妹,早年全靠父母辛苦耕田拉拔長大,小時候連鞋子都沒得穿,生活過得十分艱苦;餐桌上偶爾有一條魚吃,父母也會藉故推說:「魚肉不好吃,我們吃魚頭就好。」把最好的魚肉留給孩子們,讓他們感恩在心。


他說,父親過世已20年,當年兄弟姊妹還沒有能力為父親訂做大棺木,現在經濟寬裕了,當然得幫母親風光下葬,以報答母親養育之恩。


號稱全台最大


大棺木暫時停柩在殯葬專區附近,8日會先動用大吊車吊至大型拖板車後,再移動到告別式場。大棺木左右兩邊各配有雙龍棍,需要36人抬動,每抬10公尺需要換班休息一次,抬棺人數總計有2班、72人;考量從中壢到龍潭公墓路程較遠,抬棺後仍需動用吊車、拖板車運送。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廖姓:有分「清廖」與「雙廖」*(雙廖)生姓廖、死則歸張,有「廖皮張骨」、「活廖死張」的祖訓.「承佑堂張廖家廟」

張廖家廟


http://alex8865.pixnet.net/blog/post/25095578-%E5%BC%B5%E5%BB%96%E5%AE%B6%E5%BB%9F%EF%BD%9B%E6%89%BF%E7%A5%9C%E5%A0%82%EF%BD%9D%EF%BC%8D%E4%B8%8A%E5%8D%B7


訃聞送錯?遵循「活廖死張」習俗


台中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7月2日


「奇怪?這是誰送來的訃聞?」台中、雲林等地張廖家族守著「活廖死張」祖訓,活著姓廖、死後姓張,很多不知典故民眾接到訃聞,看到上頭姓氏寫著「張公」、「張媽」,一頭霧水,以為是送錯家


台中市李姓市民說,日前他接到朋友轉送來的訃聞,他打開來看,裡頭寫的是「張公」,他查遺族的名字,發現其中有一個名字和他的下屬同名,但下屬是姓廖才對,細問才知道有「活廖死張」的習俗。


「你是清廖還是雙廖?」台中市政府技監、張廖家廟主任委員廖德淘說,他從年輕時就常被問到,原因是姓廖有分「清廖」與「雙廖」,清廖生死均稱廖,雙廖生姓廖、死則歸張,有「廖皮張骨」、「活廖死張」的祖訓,成為特殊文化。


廖德淘指出,「活廖死張」源自於6百年前、元末明初,官宦子弟張愿仔避難,入贅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三九郎家,發誓生子承嗣廖家後代,由於入贅無法入祀廖家、張家祠堂,經家族討論後另立堂號,從此子孫生姓廖、死後姓張。


廖德淘尋根考證,現居官陂鎮民九成七是崇遠堂後人,大部分都改姓張,清朝來台開墾的族人,落腳雲林縣西螺、台中市西屯一帶,至今散居各地,約有卅萬人,代代遵守「活廖死張」祖訓,成為台灣獨特風俗。


廖德淘說,家族成員不是複姓張廖,成員不管是戶籍、身分證、兵役資料、買賣契約等,都以廖姓登記,過世後,包括神主牌位、墓碑、訃聞等,都書寫為張姓。


西屯區張廖家族有「活廖死張」祖訓,但其中一支族在日據時代,被登記為複姓「張廖」,從此不再生死兩姓,原因眾說紛紜、不可考,包括台中市議員張廖萬堅、張廖乃綸,都是這個支族的成員。
***********************************************************************************


七崁廖氏,俗稱張廖,或稱雙廖(純系正統之廖氏稱單廖),而張廖這一姓氏是獨特的姓氏,既非複姓,也不是音譯,乃是兩姓的結合,一嗣雙祧的一族,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即廖皮張骨二姓合一家。
張廖氏發源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元順帝時白蓮教猖亂,官陂始祖張愿仔(字再輝,後來入贅改名為元子),原籍雲霄縣(位於詔安縣北鄰)西林和尚塘,為張 天正之第三子,避居官陂坪賽教讀。當地有一位員外叫廖化(又稱廖三九郎),單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聰慧賢淑,通讀詩書,事親至孝,廖化見張愿仔夫子英 姿義氣,忠厚風雅,敬而慕之,贅為東床(女婿)。廖翁視婿如子,把產業全部交愛婿執掌。女婿張愿仔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族人讚譽。
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張愿仔四十八歲,獨生子廖友來出生,洪武二十三、四年友來未二十歲時,廖族有犯國法不容赦者,此人逃逸無蹤,累及廖氏全族。此時 廖元子(張愿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挺身而出,以廖姓親族身份,往官申辯,然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臨終遺囑廖友來:「吾深 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
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廖元子逝世,享壽六十五歲,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和尚塘張姓祖祠,並將父囑告 知親族,張族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清河(張氏代號)衍派,汝水(廖氏代號)流 芳』」。並用籃轎八臺,鼓樂送回其父神主。於是將坪賽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其父立祠,「張廖」二家遂成一派,自立一族。
雙廖系廖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雲林縣二崙鄉、西螺鎮和崙背鄉;台中市西屯區、北區;台中縣豐原市,南投縣中寮鄉,桃園縣大溪鎮等地。


http://tw.myblog.yahoo.com/jw!31P60wGaHwIgs.jflyv4tGxcakw-/article?mid=286  引用


這個特殊的姓氏,是產生于距今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的福建詔安。


經過的情形,根據台中市「承佑堂張廖家廟」所提供的一項源流考,大體如下:


「始祖張愿仔公(按,又稱元子公),字再輝,張天正公之三子,母陳氏,


洪武七年自原籍云霄和尚塘遷來詔安縣二都官坡廖三九郎公家中進資,是為詔安二都官坡清武始祖。


公為人俊秀而豪杰,朴實而忠厚,常負販往來詔安官坡,因常宿平寨廖三九郎公家。


三九期公股富無嗣,單生一女名曰大娘,品貌端庄,敏慧賢淑,能通詩書,事親至孝,


公思遠客出祖者招之為婿,見愿仔公乃遠客出祖者,兼之忠厚朴實,堪任東床之選,公悅之遂招為婿,


視若己子,并將田園產業悉付愿仔公掌管,公事岳父母克敬克孝,無異生身父母。


廖公仍恐百歲后忘廖還張,故向愿仔公立答曰:“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者不昌曰”,


愿仔公亦譽曰:“生當姓廖,死必歸張。”


公隅其子友來曰:“汝知為父出來否?汝父原住清河云霄和尚塘,姓張也,因來平寨入贅廖家,


原籍有祖業,汝以后應回祭掃宗祠,為人子當思孝道,廖家公媽更不可忘,生事死葬時,應如汝父在生一樣


事亦須囑代代子孫遵之”。故此代相承,于戶籍書廖,神主則書張,因稱死張活廖者,緣故此之由也。」


由于福建特殊的「入贅」關系而產生的張廖氏,前文已經提到過,


是以「清武堂」作為他們的表記的關于「清武堂」的由來,張廖始祖張愿仔公的第十七世裔孫,


本省籍的張廖德福先生,曾紹于二九六九年間撰文說明,該文的內容如下:


「組忠我張廖一派之由來,余本不知其詳,據叔祖父有南公所編纂之族譜明示,


乃開基始祖張虎公之長男,張論公字真瑞,號元甫,肇起于云霄之西林,


開基第一世祖迄第六世張愿仔公字再輝,又名元子公,先裝鄧氏孺人,育二男,長崇善公,次崇珠公,


留住西林束盧西楹,而鄧氏故后,乃只身獨移于詔安之二都官技,以清河入贅于廖三九郎公之令嫂名大娘﹔


生一子友來公繼承雙桃,于是俗稱入廖神張,乃二姓合二不,又稱張廖,亦稱雙廖,論其血統貿為一脈,


蓋張公廖姓之由良有以也。據七嵌祖訓,有明確之定律﹔故為明了張留與單張「清張」,單廖「清廖」之別


將張姓之清河郡,廖姓之武威郡,各取頭字,取名為清武堂,凡張廖元于公之子子孫孫


堂上以清武堂表示張廖之家,使后人共知報本,并與張廖大族。


* 雙廖禁食雞頭


在從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往往只有祭祀、拜拜、宴客之時才能吃得較為豐盛;所以民間慣例,


主人宴客時客人往往不能夾食雞頭,好讓主人於下批客人到時,能夠再添加幾塊雞肉,


又是一隻全雞上桌,以示款客誠意。


相傳雙廖氏第六世先祖廖日享公家貧,一日為了赴宴,特地借了長袍馬褂帶著孫子參加,


筵席上孫子嗜吃雞肉,一不小將雞頭腦汁噴到廖日享公的衣襟,日享公大怒、孫子哭鬧弄得場面十分尷尬;


於是回家後,日享公便招集張廖氏族人戒之「食雞頭者,非我族類」。從此雙廖氏後人便禁食雞頭,


但是單廖姓氏的族人就沒有這個禁忌了


2.臺灣姓廖人家,有單廖、雙廖之分,雙廖者始祖元仔公,本姓張氏。因入贅廖府,


事先約定子孫在世時姓廖,死後才歸張姓,所以祖先的神龕牌位或墓碑,都是改用張氏。


其中有一支遷台人家很窮,但為了赴宴而向鄰居借白袍來穿,在宴席中因吃雞頭,


卻不慎把醬汁沾污了白袍,因此遭到衣主一頓凌辱,後來就發下重誓:廖姓子孫不得吃雞頭,永以為戒。


http://www.wretch.cc/blog/ddarroff/9705853   引用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Inonotus sanghuang)藥用真菌.台灣叫「桑仔菇」



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


依據研究,桑黃功效有防癌抗癌、保護肝臟、降低血脂、調整血糖與免疫系統、抑制尿酸等。


《桑黃小檔案》

▲ 桑黃(Inonotus sanghuang)刺革菌科的真菌,子實體為扇形、馬蹄形,也有不規則形。
▲ 分佈於大陸、台灣、日本以及韓國,野外僅生長在桑屬植物上,稀有瀕危。
▲ 屬於珍貴藥用真菌,具醫療保健研發潛力。




桑黃也稱為桑臣、桑耳,是生長在桑樹上的真菌,最早的藥用記載可溯及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了幾種藥用真菌,說道:「桑耳,平。黑者,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其中所提到的「黑者」,應該是木耳,但所稱療效卻符合桑黃所具有的抗發炎、止血、治婦女病功效。《神農本草經》累積秦、漢以來多人的撰述,到東漢時成書,其中對「桑耳」的說法,可能是歷代對於桑黃和木耳的混合見解。唐初甄權所著《藥性論》與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都記載了桑黃有類似的療效。現在中國大陸東北與西南山區很多民眾稱桑黃為桑耳,佐證了古書中桑耳即桑黃的說法。
對抗癌症的藥用蕈類


除了中國,韓國、日本也將桑黃入藥。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wang,發音同中文的桑黃。日本人則是在200多年前,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中的女島,以及伊豆群島的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蕈,當成漢方藥。日本人稱桑黃為meshimakobu,meshima是「女島」,kobu是「瘤」,過去女島盛產桑黃,形狀似瘤而得名。台灣山區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二次大戰末,原子彈爆炸導致日本廣島與長崎地區癌症病例增加,卻發現疏散移居到女島的居民服用島上因種桑養蠶而盛產的桑黃,罹癌比例較低。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了桑黃的抗癌功效。他們先將癌細胞移植到老鼠身上,再將10多種菇蕈的萃取液注射到老鼠體內,比較這些菇蕈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效果,結果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是受測菇蕈種類中最高的。韓國於1984年全力支持桑黃研究及開發,1997年韓國政府核可桑黃菌絲體為抗癌藥品。至今對於桑黃藥效的研究論文,絕大部份是韓國學者所發表。


為桑黃正名


奇怪的是,桑黃名稱及藥用流傳中國千年以上,但現代中國真菌學術研究,從1939年鄧叔群院士所著《中國高等真菌》,到2010年戴玉成發表的中國刺革菌科研究,都沒有任何記載及標本顯示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上的桑黃。日、韓學者幾十年來都以Phellinus linteus當做桑黃的學名。大陸學者在1998年的研究卻指出,P. linteus分佈於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不產於東亞,並認為中、日、韓所產的桑黃應該是暴麻子(P. baumii),韓國學者也附和這個說法,然而暴麻子長在丁香樹,不長在桑樹上。劉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中國藥用真菌》曾認為桑黃的學名是P. igniarius(火木層孔菌),這也是民間藥用真菌,效果並非特別好,可長在多種闊葉樹,但就不長在桑樹;劉波在1978年的第二版《中國藥用真菌》中仍說桑黃是火木層孔菌,但又註解說真正的桑黃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P. linteus的同義名)。外觀似桑黃的多孔菌可能有幾十種,中國境內外形略似桑黃且長在桑樹的真菌是Inonotus hispidus,卻沒有較好的藥效,而且它也長在其他闊葉樹上。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鄂溫克族(鄂倫克族)舊稱通古斯.明代稱(額里克特人)與(野人女真)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大多數人以放牧牛羊為生,不過,有一個人口只剩下240多人的少數民族鄂倫克人,依舊依循傳統,在山林裡放養馴鹿,一種像馬、像鹿、又像驢子的動物,過著游牧的生活。


一走進原始部落裡,橋頭的鄂倫克族少女,早已經端著鹿茸美酒,在等候遠道而來的朋友。喝完鹿茸酒、繼續往前走,迎面而來的動物,臉長的像馬、頭上的角像鹿、頸部像駱駝、尾巴又像驢子,看似熟悉,卻又陌生,其實這就是被稱做四不像的馴鹿。


身為中國三個極少數民族的鄂倫克人,不願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依舊帶著馴鹿到處游牧,住在如同簡易帳棚一般的撮羅子裡,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63bc60100fyna.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9002.htm  百度


....................................................


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是中國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中國鄂溫克人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黑龍江省訥河市,信仰薩滿教;俄羅斯鄂溫克人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信仰東正教。鄂溫克人講鄂溫克語,無文字。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也有另一種說法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各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鄂溫克族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鄂溫克」這一稱呼,反映了鄂溫克族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繫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在俄國舊稱通古斯,是雅庫特人西伯利亞韃靼人對他們的稱呼,有些人自稱奧羅奇


鄂溫克族祖先是五至九世紀生活在大興安嶺深末怛室韋,另一說法是沃沮後人,元代稱他們為林木中百姓,明代稱額里克特人與野人女真,1753年有500個索倫兵派遣到塔城伊寧。俄羅斯人在1606年遇到他們,1614年開始向他們徵收毛皮稅。


中國的鄂溫克族在1640年被皇太極打敗,頭人博穆博果爾被殺,人民被編入八旗。為了加強帝國的西部邊界,1763年,清政府派出500個索倫鄂溫克和500個達斡爾族家庭到新疆塔城伊寧地區。明年1020個錫伯族家庭(約4000人)。然而,自那時以來,新疆鄂溫克族同化到其他族群,並沒有這樣確定了。


中國鄂溫克族人口35,527人(2002年人口普查)。鄂溫克族使用鄂溫克語,沒有文字1949年以前,中國鄂溫克人多信薩滿教萬物有靈,牧區居民信藏傳佛教。中國的鄂溫克族聚居地主要在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此外在阿榮莫力達瓦陳巴爾虎扎蘭屯(布特哈旗)、根河(額爾古納左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訥河市等地均有分布。


俄國的鄂溫克人現在有35,527人(該數據與中國國內人口數字一致,猜想是錯誤的),當中超過一半生活在埃文基自治區2007年,埃文基自治區併入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裡。鄂畢河鄂霍次克海,北冰洋至庫頁島,大興安嶺也有他們。他們曾經佔有西伯利亞70%地方。他們分成三支,一支在勒拿河一帶使鹿生活,稱索倫別部,一支在赤塔一帶,稱使馬鄂溫克,一支在精奇里江一帶,是索倫本部。俄羅斯鄂溫克人多信仰東正教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的一支,傳統生活以馴鹿、游獵為主。清朝大將海蘭察也是出自索倫部中的鄂溫克人。有人說他們是比較少外族成分的通古斯人。考古學說他們是蒙古人種貝加爾型。蒙古人種貝加爾型特色:面部極闊,輪廓不明顯,低額短頭,少鬚,極矮(平均低於160cm)。與他們人種接近的有布里亞特人埃文人涅吉達爾人鄂羅克人


他們除祭祀與飢荒外不殺死自己的馴鹿,改為狩獵野馴鹿與養奶牛獲得蛋白質。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姓(是)的姓名:*是朕*是非*是否.《江蘇 是氏宗譜》

一個被譽為史上最威的名字誕生了,一位高考考生的姓名就叫「是朕」,不少網友光看到此名就大喊「吾皇萬歲」。據大陸媒體報導,「是朕」為江蘇省常州市武進鳴凰人。


「是朕」的母親表示,這只是一個名字,而且她女兒剛高考完,希望網友們別再炒作了。網友「藤原落紅」12日晚上在微博PO出一張照片,上面一張2012年江蘇高考考生姓名紙上,寫著「是朕」兩字,讓人不注意也難。再細看,還是女孩子的名字,許多網友誇獎這名字夠霸氣。


這條微博很快被傳播開來,讓不少網友都很High。「是朕」是一名19歲高中女生,是常州的重點高中前黃高級中學的高三畢業生。她沒想到,在高考考場上貼?的一張姓名核對紙,讓她成瞬間爆紅成了網路紅人。


中國大陸是姓人口約有8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常州及其鄰近的無錫、江陰、宜興等地。根據2006版本《江蘇是氏宗譜》顯示,還有不少特別的名字。例如,1949年後出生的人中,有七八個叫「是非」的。其中有上海弟兄兩個,哥哥1969年生,叫「是非」,弟弟1973年生叫「是否」。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史料记载  《三国志·是仪胡综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开府是云宝。”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是氏来源为二:一为春秋时齐国氏姓大夫之后,三国时氏仪改氏姓为是姓,其后裔世代姓是,原因是氏仪在北海郡“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太守)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更为是,乃遂改焉”(《江苏是氏宗谱·姓氏志》)。



  另外,鲜卑族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发展历史


  常州地区的是姓来源,据《江苏是氏宗谱》记载,其远祖即为三国时是仪。至唐代大历年间有是仪裔孙是光,官秘书监少监,配赵氏,生二子怀德、怀衡,子孙居山东。常州是姓奉是光为第一世。唐度宗时有是镳、是钟兄弟。宋代有是彬、是标兄弟居武昌。元末,群雄割据,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占据无锡,朱元璋大将徐达大军围攻无锡并将屠城,时有是讷庵公劝说莫天佑应顺大势,献城降明,免除数十万生命之涂炭。为此,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克昌厥后”和“克迪光前”赐给是讷庵以资奖励。



  是讷庵及胞弟是敬庵世居苏州吴江,明初洪武年间,裔孙安一有一子迁居昆山,一子迁居江阴徽墩(今江阴峭歧镇);安二迁居无锡安阳山夏渎(今无锡陆区镇);安三迁居武进大宁乡省岸,即今焦溪省岸村,安三子石崖,由省岸迁居武进焦溪镇;安四迁居武进横山,即今横山桥镇芳茂是家巷村;安五迁居绍兴;安六后裔不详;安七迁居南通州;安八后裔不详;安九迁居淮安府;安十迁居溧阳;安十一、安十二迁居松江府。



近现代发展情况


  600多年来,世居于无锡夏渎及武进省岸、横山、焦溪的是姓子孙坚持合族纂修宗谱,至今已传26世,是姓族人分迁为29支,散居在武进、江阴、无锡、宜兴30多个村庄。主要支派有:无锡陆区镇夏渎支分迁兴岸支、毛村支、河东村支、八士桥支、白水塘支、徐舍支、富巷头支、南漕村支、蒲沟村支;武进省岸支分迁为小二房支、东二房支、店四房支、前四房支、北沙河支;武进焦溪支分迁为横沟上支、汤家坝支、野田里支、沙田村支、三河口支、阙家村(江阴)支、石堰支、邹家桥支、新桥支、慕义庄(江阴)支;武进横山支分迁为黄莲墅支、下殳桥支、李巷支、万庄支、湖父(宜兴)支等。后世子孙散居常州、无锡、苏州、湖北、上海、北京、新疆、台湾以及海外各地,约为8000余人。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林秀俊墓.建於乾隆39年(1744年),內湖科學園區內舊宗路二段,占地700多坪




        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內摩天大樓一棟接一棟,其間卻緊鄰一座兩百多年歷史的三級古蹟林秀俊墓。墓地加上周邊一大片草地,和墓旁正在蓋的新辦公大樓,形成新舊並存的強烈反差。



林秀俊墓位於舊宗路二段上,占地七百多坪。墓的北面與東面,正在蓋約九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南面過馬路就是內湖科技園區產學合作中心。放眼望去,墓四周盡是電子公司、資訊公司、科技公司,林秀俊墓像是城市中的綠洲。



墳墓採閩式建築,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矮垣彎曲伸出,呈環抱狀,石碑上面還刻有「皇清」兩個字。林秀俊祭祀公業於民國八十年向政府申請公告為古蹟,平常也會有國小師生到此進行校外教學。



「內科寸土寸金,怎麼這裡有一座大墓?」林秀俊祭祀公業林姓主委表示,不少人第一次走過舊宗路,都有這樣的疑問。



林秀俊是清朝來台的開墾者,早年舊宗路二段一帶約三千多坪的土地都屬於祭祀公業所有。後來公業考量土地放著也是放著,轉賣給建設公司,只保留七百多坪的墓地。



林姓主委說,為讓更多人知道祖先林秀俊故事,他們與建設公司合建林秀俊紀念館,未來旁邊新落成的辦公大樓,其中一層會用來做為紀念館用。紀念館將展出林秀俊開墾的文獻史,預計明年年初完工。



他說,隨內科發展,地價也水漲船高,常有人開玩笑地對他們說,「林秀俊墓是台北市最貴的土地」。不過,未來祭祀公業不會對墓有搬遷計畫。



北市府文化局表示,林秀俊為清朝乾隆時代來台的開墾者,擅長水利建設,開墾範圍包括今天的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墓建於乾隆三十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台北盆地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http://blog.xuite.net/liangcw/blog/13216545-%E6%9E%97%E7%A7%80%E4%BF%8A%E5%A2%93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浮動式海上渡假村(YOUTUBE影片)



浮動式海上渡假村


GLOBAL WARMING: THE SOLAR FLOATING RESORT SET GOOD EXAMP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0hqZHKMX8&feature=player_embedded#!







 



地球面積約70%被海水包圍,在陸地已被過度使用後,有人開始在海上尋找可以生活甚至休憩享樂的地方。一名義大利設計師,將渡假村、遊艇與潛水艇功能結合,並使用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設計出「浮動式渡假村」,號稱完全以天然發電而且可以自給自足,不會增加汙染,不過唯一缺點是僅能容納六個人上船。

採圓形設計的太陽能浮動渡假村長20公尺、面積110平方公尺,由義大利設計師博薩蘭特(Michel Puzzolante)操刀,船的外觀由玻璃纖維打造,還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發電,內部室內設計與外界隔了30公分空間作為阻隔,同時也進行溫度調節,船上所需動力則完全依賴太陽能發電,不會增加污染。

浮動式度假村完全與周遭海洋融入,內部以豪華飯店概念設計,共有一間單人房與雙人房並附設寬敞的廚房與浴室,另外一間全視野的海底觀景室安排六張躺椅,可以讓房客將海底風光一覽無遺。

設計師博薩蘭特表示,「這項計畫設計僅是原型,設計本身與建造工法都很明確,希望未來能盡早動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0hqZHKMX8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10大珍貴 稀有物種-緬甸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劇毒方水母.海綿寶寶派大菇.惡魔蟲.俯衝轟炸胡蜂.

大藍蛛Pterinopelma sazimai 俯衝轟炸胡蜂Kollasmosoma sentum



緬甸金絲猴 Rhinopithecus strykeri


二○一一年珍奇新物種入圍者多達兩百餘,進榜十大分別為:


一、緬甸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現存不到三百隻,頂著一副朝天鼻,天雨時會狂打噴嚏,為避免吸進雨水,把頭埋雙腿間。


二、劇毒方水母(Tamoya ohboya),垂著紅白相間的長尾,酷似風箏,優游於委內瑞拉波內爾島水域。


三、以卡通人物海綿寶寶與派大星命名的海綿寶寶派大菇(Spongiforma squarepantsii


),形似大海綿,受擠壓會彈回原狀,生長於馬來西亞婆羅洲。


四、惡魔蟲(Halicephalobus mephisto),身長○.五公釐,潛藏於南非金礦,能忍受高壓高溫,係現今棲息處最深的陸地多細胞生物。


五、俯衝轟炸胡蜂(Kollasmosoma sentum),出沒於西班牙馬德里,以高速俯衝獵食地表螞蟻。


六、巴西大藍蛛(Pterinopelma sazimai),絨毛閃耀虹光般的藍色。


七、香腸馬陸(Crurifarcimen vagans),遊走於東非坦尚尼亞東部山脈。


八、巴布亞紐幾內亞夜豆蘭(Bulbophyllum nocturnum),只在晚間開花,天亮後凋萎,是唯一夜間盛開的蘭花。


九、秋香虞美人(Meconopsis autumnalis),生長於尼泊爾山區,秋天綻放。


十、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乍看像仙人掌,其實是葉足動物,古生物學家在五億二千多萬年前化石中發現。


外星魚-發現於英國劍橋(Cambridge)的喜鵲湖(Magpie Lake).重量接近1公斤.




外星魚-多種魚類外觀,有歐洲鯉魚(Roach)的頭部,金魚(Goldfish)的魚身和扇子般的魚尾,還有澳洲棘鯛(Bream)的臀鰭.


這幾個品種的魚類不太可能互相交配產下後代,很有可能是人為刻意混種後,又被放生於湖泊中。


位於英國劍橋(Cambridge)的喜鵲湖(Magpie Lake)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巨型牡蠣-加州找到33公分長、15公分寬.而且是活的.*金氏紀錄上全世界最大的牡蠣(30公分長、14公分寬)

巨型牡蠣-長度26公分.


        加州一個男子多年來一直在尋覓可以破紀錄的大牡蠣,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了,他在北加州洪堡灣海床上,撈到一個33公分長、15公分寬的巨型牡蠣,專家估計,這個蚌殼精已經有八十歲。


多數人都是在餐廳裡與牡蠣相遇,生蠔是很多人喜歡的一種生猛海鮮,不過退休飛行員(梅瑟),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種海洋生物,2006年,在海裡面意外撞見一個大牡蠣,從此對這種軟體動物產生興趣,努力多年,現在他有希望靠著這個興趣,入列金氏記錄。


金氏紀錄上全世界最大的牡蠣,有30公分長、14公分寬。


如果獲得金氏紀錄認證,梅瑟將把大牡蠣捐給洪堡州立大學水族館,讓牠可以繼續長大。


.................................................


英發現世界上最大牡蠣 直徑18釐米1.36公斤()


20090513  來源:中國經濟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英吉利海峽捕撈出英國最大的牡蠣,它的直徑為18釐米(7英寸),重量為1.36公斤( 31 ),是平均牡蠣大小的3倍。 


    據悉,在此之前英國最大牡蠣是19978月在蘇格蘭阿裏塞格海灘發現,當時這枚0.83公斤( 1.8 )重的牡蠣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最新發現的這個英國最大牡蠣被命名為謝利,這是一種當地可食的牡蠣,一般其直徑為11釐米(4英寸),重量為0.5公斤( 11 )

    
這個巨大牡蠣是今年58歲魚商彼得-蘭德爾(Peter Randall)在市場上發現,來自康沃爾群的蘭德爾稱,漁業的同事們看到如此大尺寸的牡蠣時變得目瞪口呆。他說:它真得非常大,我從未看到過這樣大的牡蠣!我在市場上買了一箱海魚,在箱底竟放著這枚巨大牡蠣。我想如果將它吃了會非常令人惋惜,畢竟它已存活這麼長時間,我已與港口負責人進行了聯繫,他表示最好將這枚牡蠣放入水族館內。

    
蘭德爾稱,我有一位朋友從事牡蠣捕撈多年,當他看到這枚牡蠣時大吃一驚,在他捕撈牡蠣的工作生涯中從未看到如此大的牡蠣。據悉,這枚巨大牡蠣是從普利茅斯海域捕撈的,並在普利茅斯魚市場上進行出售的。

    
海產專家道格拉斯-赫德遜(Douglas Herdson)說:如此大的牡蠣非常罕見!它的尺寸是1929年在德文郡發現的一枚牡蠣的兩倍,當時這枚雌牡蠣按其大小推斷可排出300萬枚卵。

    
目前,這枚巨大牡蠣的性別仍未確定,現在陳列在梅瓦吉塞伊海洋生物水族館內。



「鋸棘紅魴鮄」(影片觀賞youtube)龍頭蝦身.台灣首見...Satyrichthys serrulatus イソキホウボウ




「鋸棘紅魴鮄」


  台東成功鎮漁民在外海垂釣深海魚,意外釣到2尾頭像龍、身像蝦的怪魚;經中研院魚類專家林沛立鑑定後,確認是台灣首次發現的鋸棘紅魴鮄。

  台東縣成功鎮魚販林振發日前在成功漁港批發魚貨時,買了2尾從未見過的怪魚,全身鮮紅,頭像龍、身像蝦,頭大身小,魚身有硬殼。他很好奇地拿回去做標本,並將照片po上網,讓大家幫怪魚取名。

  林振發自己將怪魚取名為「龍頭蝦身」,他說,怪魚是漁民在外海垂釣深海魚類時釣到的,因長相奇怪,將牠拿到魚市拍賣,結果沒人要買,他以新台幣300元買下這2條魚。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今天前往林振發家中了解,並將照片傳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鑑定,魚類分類學專家林沛立確認是全台首次發現的鋸棘紅魴鮄。

  林沛立說,這種魚生活在200、300公尺深的海底,不會游泳,只能在沙底蠕動,因為外殼很硬,沒有經濟價值,漁民捉到了通常會丟掉,因此市面上很少見;日本有發現紀錄,中研院會將其中1尾魚做成標本收藏。


http://pub.ne.jp/fishcollection/?navi_id=33709


台灣出現海怪! 龍頭蝦尾的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MglbmqFAp0


 



雙性人的奧秘:男生已生了6個孩子.因腎結石求醫.意外發現體內有完整的(女性生殖器)





NOWnews – 2012年5月25日


        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身體都不甚了解,時常到了醫院才發現自己身體出了問題或是有些奇特之處,而美國這名男子就是在醫院治療腎結石的時候,才被醫生告知其實是個「女兒身」,令他大驚失色。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攝影師史帝夫‧克里塞勒斯(Steve Crecelius),日前因罹患腎結石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治療;然而醫生在利用超音波檢查的過程中卻發現,史帝夫的體內有完整的女性生殖器,證實史帝夫是難得一見的雙性人。


已結婚、育有6子的史帝夫表示,初次聽到這消息時內心十分震撼,但仔細回想,從小他就喜歡偷用媽媽的化妝品或是嘗試女裝,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性向有問題,如今這一切都獲得解答。幾經思考後,史帝夫決定「轉性」,迎接自己的第二人生。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東莨菪鹼」(scopolamine)世上最毒毒品.又叫「魔鬼的呼吸」服用後喪失心智成人偶.採自(曼陀羅borrachero)



ETtoday – 2012年5月14日


        一種名為「東莨菪鹼」(scopolamine)的毒品近日在哥倫比亞流竄,它在毒販之間還有個更可怕的名號,叫作「魔鬼的呼吸」,一旦服用後,幾分鐘之內就會喪失心智,猶如人偶般任人擺佈,而且醒來以後完全不記得發生甚麼事。


「魔鬼的呼吸」取自南美洲的曼陀羅,這種植物在哥倫比亞十分常見,在西班牙語裡稱為borrachero,也就是「令人沉醉的樹」。由於「魔鬼的呼吸」無色無味,且有強烈的致幻效果,歹徒通常是將它噴在目標臉上,或是加進飲料裡供受害者飲用。


在「魔鬼的呼吸」控制下,有些受害者遭到強姦、有些則從銀行帳戶裡提光所有錢交給歹徒,甚至還有人捐出自己的器官。一名女姓受害者稱,她在路上被人問路,在途中喝下對方請的果汁,後來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清醒後只見自己人在屋內,但所有東西皆被搬空。


▼關於「魔鬼的呼吸」(影+圖)。


「魔鬼的呼吸」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毒的毒品,高劑量使用可能致命,且死後面容猶如殭屍。據了解,美國中情局在冷戰期間,也曾用它來逼犯人招供。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何謂 濕地?搶救濕地 , 全球的寧靜革命

在台灣各地,有許多的地名與濕地扯上一點關係,如:高雄鳳山的「(水土)埔」、高雄的「凹仔底」、「內惟埤」、台南的「鯤鯓」…等等;而我們所仰賴的主食─米飯、香甜的茭白筍、調味用的食鹽、活跳跳的生猛海鮮…等,全都是濕地內所產出的;在南洋地區,住民更是利用紅樹林枝條作為柴火使用,可見得其實濕地早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綜合上述相關的濕地資訊,可以大致歸納出幾個濕地所擁有的特點:



1、濕地內有經常性的水分存在,而水量的多寡,會隨著季節、氣候等因子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2、濕地內的土壤通常是排水性較差,或是由沖積、氾濫等自然營力所造成的土地。


3、濕地中的土壤及水分,能成為濕地內動、植物生長的基質,培育出多樣化的濕地生態相。



因此,「」、「土壤」及「水生生物」,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而各國對於濕地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但大致都脫離不了上述的三項要素,舉例來說,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署對於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介於陸域及水域之間的地帶,水位通常在地表附近或是地表長期被淺水層所覆蓋。濕地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特性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1) 至少是週期性,土地上有優勢的水生植物種;(2) 在底層的土壤是以不利排水的還原性土壤為主;(3) 底層土壤在每年的生長季節期間,是由水形成的飽和狀態或是被水所覆蓋。』。


國內目前對於濕地並未有法定的解釋條文,而世界各國約有50種定義來解釋「濕地」一詞,這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及通用的,是各國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所共同決議通過的「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 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其定義如下:「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



遠見雜誌 – 2012年5月13日



為什麼濕地這麼重要? 在油電雙漲、都更拆房、瘦肉精、證所稅復徵等多重政治風暴中,卻有33個立委、橫跨藍綠四個黨派,聯合提案《濕地保育法》;內政部也將官方版本的《濕地法》列為優先法案,5月就送進立法院審查。 濕地,一個在台灣不受重視的名詞,卻是全球積極搶救的對象,連鄰近的韓國與大陸也早已擬訂法規與計畫,唯獨台灣,落後世界20年。 《遠見》走訪全台,深入剖析台灣濕地所面臨的危機,並介紹國內外的成功案例,證明濕地保育與經濟開發並不衝突,甚至還能相輔相成。


一場寧靜的革命正要展開。今年3、4月間,當美牛爭議、都更拆房、油電雙漲使得立法院砲火連天的同時,卻有一個法案,在鎂光燈未及之處,放下政治差異,靜靜地牽起了四個黨派立委的手與心。


這是《濕地保育法》。一般民眾還很陌生,但它卻由33個立委聯合提案,橫跨了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台聯四個黨派。


不僅如此,今年2月內政部長李鴻源上任後,也將第一場記者會處女秀獻給濕地政策。更以難得效率,將《濕地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預計5月就要將行政院版本送進立法院審查。


這是在沸沸揚揚的202兵工廠生技園區與國光石化開發爭議沈澱後,台灣面對保育與開發衝突時,一個定調方向的關鍵時刻。 什麼是濕地?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聯合國拉姆薩會議(Ramsar Convention)定義,意指:「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兩者之混合,及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6公尺之沿海區域。」


簡單來說,水陸交接的潮間帶、河岸、水田、水塘、紅樹林、潟湖,都是濕地的一種。


濕地 與你的利害關係是什麼?


美牛攸關健康安全、都更牽涉居住正義、油電則是日常生活之必須。每件事情都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敲鑼打鼓地爭取權益。那麼,無法為自己發聲的濕地,與你的利害關係是什麼?


1.全球升溫,濕地幫忙退燒 由於溫室效應加劇,使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暴雨、水災頻率增加。「地球每增溫1度,雨量增加6%,」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說。 科學家預估,到本世紀末溫度至少會增加2度。在英國環保研究員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6度的變化: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Six Degrees: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書中指出,全球氣溫只要再高6度,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就會大滅絕,世界末日就將來臨。 然而,濕地卻能提供良好的調節溫度作用。


根據師大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方偉達的研究,100年來,台灣氣溫平均上升約1度,然而,全台的平地卻只有桃園縣,百年以來溫度沒有改變,堪稱世界奇蹟。


而這正因為桃園縣早年為了農業灌溉,挖了許多埤塘,使得水圳和水塘布滿全縣。迄今約剩下2000多口,得以抵抗全球龐大的溫室效應。埤塘,就是人工濕地的一種。


2.節能減碳,固碳能力25% 為了阻止溫室效應擴大,「節能減碳」是各國迫在眉睫的工作。1997年12月,149個國家簽訂


《京都議定書》,希望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事實上,濕地具備「固碳功能」,可吸收二氧化碳。據統計,全球濕地的面積占不到陸地面積的5%,固碳能力卻占了25%~30%,是最不花錢、功效又好的節能減碳方式。


3.存水解旱最佳地下儲水庫 暴雨增加,使得降雨集中在某些時期,也加速乾旱危機。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傳出乾旱災情,去年,美國南方因為乾旱造成的農損,超過百億美元以上。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人類對水的需求正以每年640億立方公尺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地區。


1995年,世界銀行副行長 Isamel Serageldin 曾經預言:「下一個世紀的戰爭將因為水而引發。」


然而,濕地可將地表的水透過下滲儲存至地下,讓水不因蒸發而流失,是最好的地下儲水庫。


研究桃園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陳其澎說,桃園的2000多口埤塘,就像把一座石門水庫分散在桃園各地:「我常開玩笑,以後,桃園要在南北派軍駐守,防止別人來搶水!」


4.消波滯洪,削弱海嘯威力


沿海的濕地,有天然的消波功能,是最好的暴潮緩衝地帶。2005年美國的卡崔娜颶風重創紐奧良,專家事後檢討,正是因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濕地過度開發削蝕一空所致。


做為天然屏障的濕地被破壞,海嘯一來,幾乎是沒有受到任何阻力就直接沖進商業區。 根據清朝官方記錄,基隆、雲林、高雄等地都曾出現傷亡慘重的海嘯。 彰化縣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說:「雲林和彰化那麼近,為什麼彰化沒有事?就是因為彰化海岸有一大片泥質灘地保護。」


5.淨化水質,大地之腎


濕地,也有淨化水質的功效。當汙水流經濕地,濕地裡的水生植物會分解有機物質,吸附重金屬,達到淨化功能。


因此,濕地有「大地之腎」之稱,更與飲用水的品質息息相關。


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擔任台北縣副縣長任內,就曾成功運用人工濕地取代傳統的汙水廠,一天就可以處理30萬噸的生活汙水,正好等於彰化縣全縣的汙水量。


不僅外觀像綠地一樣美,費用還比傳統汙水廠減少八成左右。


6.生命基因庫人類飲食來源


濕地,也因為水陸交接的特性,蘊含著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有許多瀕臨絕種的生物,都選擇在濕地中棲息,如同地球的生命基因庫。例如,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就以台南七股的濕地為棲息地。而當濕地被破壞,物種自然就會面臨滅種的危機。


同時,濕地也是豐富漁業資源的重要搖籃。許多魚都是在淺海濕地產卵,使得濕地蘊含豐富的魚苗,讓生態生生不息,供應人類的飲食。


濕地,就像生命的銀行。保存了濕地,可以生出更多利息出來。包括乾淨的水資源、稀釋的二氧化碳、生生不息的生態鏈,踩住地球毀滅的煞車,讓人類得以永續存活。


全球積極搶救濕地,台灣卻落後20年


根據科學家研究,近30年來,由於開發的破壞,全球已經有50%以上的濕地面積消失。


聯合國1971年就制定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公約》,因此,世界先進國家如歐盟、美國、英國、荷蘭等早就紛紛進行全國性的濕地保育計畫與立法。


亞洲地區,也慢慢跟上國際腳步。1994年,南韓即制定亞洲第一部濕地保育法《Wetland Conservation Act》管理濕地。普遍被認為開發至上、汙染嚴重的中國大陸,也從1992年開始展開了為期六年的全國濕地資源調查,2000年發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


當世界各國都在忙著積極搶救溼地,台灣呢?


台灣濕地82處 5萬6865公頃 營建署自2007年辦理全國重要濕地評選,目前全國已公告的濕地共82處,總面積5萬6865公頃 。


濕地,可以說是上帝給予台灣這塊土地獨特的恩賜。由於四面環海,擁有廣大的潮間帶、並有潟湖、河流、紅樹林、水田等不同類型的濕地,使得台灣的濕地生態十分豐富,更孕育了豐富的漁產資源。


獨特的濕地環境,也讓台灣的鳥類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俄、日本、大陸、南韓、澳洲及紐西蘭等地的水鳥都要來台度冬、繁殖與過境。也使得台灣成為國際上的賞鳥天堂,吸引了許多國際賞鳥客願意來台旅遊。


根據旅行社業者表示,來台灣的高價賞鳥團一次停留就是10幾天,費用將近20萬台幣,是一般觀光團的好幾倍。


但,濕地被視為開發的眼中釘


只不過,外國人眼中看為至寶的水鳥與濕地資源,在台灣的氛圍中,卻被視為開發的眼中釘。


1995年,廣達500公頃、有豐富野鳥生態的嘉義鰲鼓濕地,原訂要開發為工業區,在保育人士抗議下最後作罷。當時,當地贊成工業區開發的民眾,便燃放沖天炮趕鳥,曾導致農場失火的慘劇。地方上充斥著這樣的聲音:「顧鳥仔重要,還是顧經濟重要?」


除了鰲鼓濕地,現在為台江國家公園所在地的台南七股濕地,1983年,原本是東帝士與燁隆集團提出的濱南工業區,七輕石化煉油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的預定地。去年的國光石化八輕開發案,也是選定彰化海岸芳苑、大城濕地。從六輕到八輕,都相繼看上濕地。


缺乏國土規劃 被政治牽著走


「台灣社會普遍把濕地認為是低度開發的不毛之地,總是想做更有價值的開發,」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系主任林幸助說,對比國際,整體社會對於濕地利用的想像,至少落後20年。


回顧台灣幾個重要的濕地發展,幾乎每一個濕地後面就掛著一個工業區的預定地名稱。然而就因為欠缺明確的國土規劃方向、也沒有針對濕地利用制定專法的情況下,開發或保育,就像把銅板往上一擲,到時會翻到哪一面,全看當時的政治氣氛。


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原本一度將要定案,又在總統馬英九親自會勘濕地現場之後,突然逆轉。在總統馬英九會勘當日,負責接待的彰化縣養殖漁業協會總幹事林濟民說得傳神:「還好,天公有保庇,我們在抗議國光石化時,剛好六輕那時燒大火。」


而快速流失中的濕地,能被老天保庇的有幾個?等到有了《濕地法》明確規範,未來才有遊戲規則可循。


如何對待濕地,是台灣永續發展的觀察指標


《濕地法》當中,最重要的兩個精神就是「明智利用」(wise use)與「補償機制」。濕地保育,不是全面性禁止利用,而是如同人「因材施教」,土地也要「適時、適量、適性」使用。


立委邱文彥以倫敦濕地公園為例,當地把一個荒廢的水庫,變成七、八個濕地園區,每個濕地都代表一個區域特性,景觀各不同,帶來了觀光人潮。園區內一部分開發為住宅區,因為濕地水景美麗,成為價錢很高的房子。


至於補償措施,則是未來濕地將依等級設有開發迴避、衝擊減低,減輕負面影響,不得已使用到濕地,則須進行生態補償,破壞了多少公頃的濕地,就要造出同等面積或以上、有相同棲地功能的人工濕地進行補償。「台灣的政治人物與老百姓,需要改變想法,」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說:「發展不等於工業區,保育也是一種發展。」


在2011年10月《哈佛商業評論》「邁向永續經濟」一文,提出「永續3.0」的觀念,指出人們應該為「無價的東西訂價」,將生態體系提供給人類的服務加以量化,才能為永續有關的決策提供衡量。


環境議題應與財政經濟結合 據林幸助所做的台灣第一個濕地價值量化研究,以300公頃的高美溼地為例,其涵養生物資源、淨化水與空氣、緩衝海嘯、保育國土等價值就達新台幣131億元。


生態,不只是環保問題,也是經濟問題。世界銀行總裁周禮格(Robert Zoellick)在2010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時宣布:「一國的自然財富,應是資本資產的一部分,和它的金融資本、製造資本、人力資本合在一起計價。」


他並建議,生態系統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應是一種與財政、經濟協同的跨部會政策,這是當代社會對於執政者的挑戰。


在《濕地法》即將送審的5月,《遠見》也走訪重要濕地爭議案例,檢視台灣現行的濕地利用發生了什麼問題?有何改善可能? 如何對待濕地,將展現一個國家的視野與格局,更是台灣未來是否能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永續發展的觀察指標。這不是一個單一生態議題,而是重新塑造台灣內在價值的軟革命。


【搶救濕地!參與青少年環境志工行動請上: http://www.gvm.com.tw/event/2012thinktheearth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台灣 (排灣族)和印尼(巴達族)系出同門.巴達博物館.YOUTUBE影片

「Ita、Drusa、Tjelu、Sepatj、Lima…。(排灣族語一到五)」原住民文化園區日前到印尼和當地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意外發現台灣原住民和印尼巴達族系出同門,同屬南島民族語系,雙方開始玩起數數的遊戲,從一到十幾乎雷同,逗得大家笑開懷。


這次由原民會主委孫大川領軍的代表團,主要是和印尼蘇門達臘巴達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於十七世紀的台灣和印尼同屬荷蘭統治,當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下的歷史文獻,在印尼獨立後部分仍保存於印尼國家檔案館,這次簽署合作希望能透過巴達博物館,將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借展到台灣或出版。


代表團也到印尼國家檔案館中,翻閱部分的原始文獻,其中一本泛黃的手稿,是記錄一六四七年前後,東印度公司在南台灣,和當地人會議中所討論的內容,大部分與原住民有關。


研究荷蘭時期的東華大學台灣文化系主任康培德說,當時東印度公司在台灣記錄了許多資料,都匯整到巴達維亞(現在雅加達),印尼獨立後部分文件被送回荷蘭海牙的檔案館,部分仍留在印尼。


康培德說,台灣已複製荷蘭館藏文獻資料,不過印尼對這段殖民史不是覺得很光彩,對荷蘭統治時文獻未作整理,他猜測其中可能有豐富史料,有待雙方將來合作挖掘。


這次參訪過程,雙方意外發現台灣原住民和印尼巴達族竟有濃厚血緣文化的關係。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長鍾興華以排灣母語向旁人說「快要下雨了。」沒想到印尼巴達族希拉拉喜將軍回過頭問他「你剛剛說下雨嗎?」原來兩族下雨的說法一樣。


另外,像頭耳鼻、日月星辰等名稱都一樣,大家邊說邊玩猜謎遊戲,非常開心。隨行政治大學民族系講師王雅萍說,台印雙方原住民同為南島語族,若能藉由這層關係進行連結,對台灣外交、文化交流非常有幫助。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5月20日


印尼有一百多个族群,巴达族是唯一拥有姓氏的大族,喜利卡就是巴达族的大姓,分布全世界,因此有《巴达族喜利卡姓氏世界总会》的组织。族人分别信仰伊斯兰(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



同屬南島語系的臺灣與印尼原住民族文化,四月十四日在北蘇門答臘省多巴湖(Lake Toba)畔西拉拉喜中心的巴達博物館(The Batak Museum),碰撞出臺、印原住民文化交流的第一束美麗火花--臺、印原住民文化交流與合作備忘錄。
文化交流與合作備忘錄由來自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的鍾興華局長,與印尼希拉拉喜中心(T.B.Silalahi Center)代表楊慶順(Robert Njo)共同簽訂。並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孫大川主任委員與西拉拉喜中心創辦人希拉拉喜將軍(Lt Gen (Ret) TB Silalahi)共同見證。
孫大川主委表示,臺灣是南島語係民族的原鄉,因此多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致力於南島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創新,期使臺灣成為南島文化的世界平台,並建構出南島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身為主人的希拉拉喜將軍則期待透過臺灣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與巴達博物館締結姐妹館,並簽訂文化合作協定,開啟建立長期研究合作與互惠的管道,促進兩國原住民文化交流與博物館合作研究的發展,進而強化兩國全面的友好關係,提升雙方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的層次。
臺灣訪團成員除孫主委、鍾局長,還包括臺灣原住民電視台童春慶副台長及攝製小組、專門研究荷蘭時期原住民文獻的學者東華大學康培德教授與政治大學王雅萍教授,以及娜麓灣舞劇團五名團員。
娜麓灣舞劇團在巴達博物館週年慶祝活動中,除了為所有參與盛會的貴賓們表演臺灣原住民歌謠,並以童春慶副台長與團員高歌演唱北蘇門答臘省民歌『星星索』(船歌),擄獲現場千位來賓掌聲喝采。
位於多巴湖南畔西拉拉喜中心的巴達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巴達族文物最豐富,也是全印尼規模最宏大的博物館。去(2011)年開幕典禮由蘇希洛總統親率多位內閣閣員主持,今年建館一週年特邀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組團共襄盛舉,為該館的大型週年慶祝活動揭開國際參與合作的序幕。
去(2011)年10月,印尼西拉拉喜中心創辦人希拉拉喜將軍曾親率團訪問臺灣,雙方會談中皆表示希望建立務實的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期待北蘇門答臘省巴達博物館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建立姐妹館合作關係、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人員及表演團體互訪演出、藝術家雙向駐點訓練、合作展覽文物、參與原住民學術研討會,並互贈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文物供對方典藏,以增進同為南島語系的雙方原住民族文化交流與相互瞭解。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臺灣前,就已經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 「番族」,日據時代泛稱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南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起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州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臺灣,南達紐西蘭。包含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畿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臺灣,有不少證據顯示臺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臺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51萬人,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壹壹(0.11%)。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臺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地位,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


TAMAMINI(達馬咪妮)是印尼在1975年所設立的傳統文化園區,這裡的建築物都仿造印尼二十六個省的民族傳統住屋,占地約有兩五十多公頃,13號行政院原民會主委 ­孫大川及學者前往印尼的傳統住屋園區,孫大川表示希望雙方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除了住屋內外部結構相似外,卑南族的巴拉冠集會所也有類似的建物,更讓人驚訝的是服飾的圖騰,跟印尼的巴達克族、傣亞族都有相似。

館內的所展示的服飾是印尼一千七百多個島嶼,五、六百的族群的服飾,在配色、羽毛上也有些跟阿美族男士的頭飾相似,就連口簧琴也跟台灣原住民族相似,行政院原民會主委也表 ­示這次到印尼參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未來兩國的原住民族有更長遠的合作計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0uDX87icOw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宋朝的(八卦田).杭州將復種.八卦田的影片觀賞.優酷視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ODQ4NTky.html  觀賞優酷影片


 


  玉皇山南麓,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東南側,有一塊正八邊形的田——八卦田,佔地約150畝。它恐怕是杭州城裏最大一塊田了。

  這裡曾是南宋皇帝“躬耕”以示“勸農”的籍田。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對農事的尊重,並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去年年底,八卦田環境整治納入了今年的重點工程,將於國慶節全新亮相。保護一期工程的方案再三改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八卦田裏,到底種什麼?

  “南宋九谷”只能留下七谷

  17日,經過專家的反覆論證和農科部門的實地勘查,八卦田農作物種植和綠化配置方案出爐,根據農科院專家的建議,改變了今年年初復種“九谷”的方案,打算保留“七谷”,並加入其他品種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換季輪作。

  杭州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陳文岳介紹,據考證,當時皇帝在這裡種的共有9種農作物: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前七種現在都能找到,可歷史上關於黍和稷兩種農作物的爭論非常多,有的記載稱黍和稷是同一品種,有的稱稷可能是紅高粱,也可能是小米。大家都吃不準。

  “這兩種作物很有可能已經消失,即使保留下來的七谷,我們也是種現代品種,和以前的大有差別。”陳所長說。另外,考慮到八卦田的土壤板結嚴重,保水性差,最近農科院的專家忙著給土壤施肥改良。光一塊5畝大的區域,就倒了四五車菌渣以增加有機肥。

  周圍還要配上茶葉和時花

  八卦田的種植區域主要分為環核心區、中心區和週邊區三塊(見圖示)。核心是八卦中心的陰陽圖,以保留遺址為主,補種一些植物,如四季桂、石楠和紅葉李等。

  環核心區面積很小,只有5畝,種植龍井茶、火棘、紅葉李以及部分時花,保證常年的基準色調。現在打算間隔地種下龍井43號和時花。

  週邊區面積15畝,配置季節性觀花植被,春為油芥菜,夏為半支蓮,秋為杭白菊,冬為甘藍類。考慮到國慶時的最佳觀賞效果,這次種植甘藍類。

  中心區為主區塊,面積25畝,種植8種農作物,根據卦位分種不同品種,首批種下:秈稻、糯稻、大豆、茄子、綠豆、粟、紅辣椒、四季豆。到了明年上半年,將換季輪作,種上蕎麥、大麥、蠶豆、紫雲英、春白菜、土豆、蘿蔔和小麥,保證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