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Drusa、Tjelu、Sepatj、Lima…。(排灣族語一到五)」原住民文化園區日前到印尼和當地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意外發現台灣原住民和印尼巴達族系出同門,同屬南島民族語系,雙方開始玩起數數的遊戲,從一到十幾乎雷同,逗得大家笑開懷。
這次由原民會主委孫大川領軍的代表團,主要是和印尼蘇門達臘的巴達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於十七世紀的台灣和印尼同屬荷蘭統治,當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下的歷史文獻,在印尼獨立後部分仍保存於印尼國家檔案館,這次簽署合作希望能透過巴達博物館,將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借展到台灣或出版。
代表團也到印尼國家檔案館中,翻閱部分的原始文獻,其中一本泛黃的手稿,是記錄一六四七年前後,東印度公司在南台灣,和當地人會議中所討論的內容,大部分與原住民有關。
研究荷蘭時期的東華大學台灣文化系主任康培德說,當時東印度公司在台灣記錄了許多資料,都匯整到巴達維亞(現在雅加達),印尼獨立後部分文件被送回荷蘭海牙的檔案館,部分仍留在印尼。
康培德說,台灣已複製荷蘭館藏文獻資料,不過印尼對這段殖民史不是覺得很光彩,對荷蘭統治時文獻未作整理,他猜測其中可能有豐富史料,有待雙方將來合作挖掘。
這次參訪過程,雙方意外發現台灣原住民和印尼巴達族竟有濃厚血緣文化的關係。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長鍾興華以排灣母語向旁人說「快要下雨了。」沒想到印尼巴達族希拉拉喜將軍回過頭問他「你剛剛說下雨嗎?」原來兩族下雨的說法一樣。
另外,像頭耳鼻、日月星辰等名稱都一樣,大家邊說邊玩猜謎遊戲,非常開心。隨行政治大學民族系講師王雅萍說,台印雙方原住民同為南島語族,若能藉由這層關係進行連結,對台灣外交、文化交流非常有幫助。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5月20日
印尼有一百多个族群,巴达族是唯一拥有姓氏的大族,喜利卡就是巴达族的大姓,分布全世界,因此有《巴达族喜利卡姓氏世界总会》的组织。族人分别信仰伊斯兰(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
同屬南島語系的臺灣與印尼原住民族文化,四月十四日在北蘇門答臘省多巴湖(Lake Toba)畔西拉拉喜中心的巴達博物館(The Batak Museum),碰撞出臺、印原住民文化交流的第一束美麗火花--臺、印原住民文化交流與合作備忘錄。
文化交流與合作備忘錄由來自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的鍾興華局長,與印尼希拉拉喜中心(T.B.Silalahi Center)代表楊慶順(Robert Njo)共同簽訂。並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孫大川主任委員與西拉拉喜中心創辦人希拉拉喜將軍(Lt Gen (Ret) TB Silalahi)共同見證。
孫大川主委表示,臺灣是南島語係民族的原鄉,因此多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致力於南島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創新,期使臺灣成為南島文化的世界平台,並建構出南島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身為主人的希拉拉喜將軍則期待透過臺灣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與巴達博物館締結姐妹館,並簽訂文化合作協定,開啟建立長期研究合作與互惠的管道,促進兩國原住民文化交流與博物館合作研究的發展,進而強化兩國全面的友好關係,提升雙方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的層次。
臺灣訪團成員除孫主委、鍾局長,還包括臺灣原住民電視台童春慶副台長及攝製小組、專門研究荷蘭時期原住民文獻的學者東華大學康培德教授與政治大學王雅萍教授,以及娜麓灣舞劇團五名團員。
娜麓灣舞劇團在巴達博物館週年慶祝活動中,除了為所有參與盛會的貴賓們表演臺灣原住民歌謠,並以童春慶副台長與團員高歌演唱北蘇門答臘省民歌『星星索』(船歌),擄獲現場千位來賓掌聲喝采。
位於多巴湖南畔西拉拉喜中心的巴達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巴達族文物最豐富,也是全印尼規模最宏大的博物館。去(2011)年開幕典禮由蘇希洛總統親率多位內閣閣員主持,今年建館一週年特邀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組團共襄盛舉,為該館的大型週年慶祝活動揭開國際參與合作的序幕。
去(2011)年10月,印尼西拉拉喜中心創辦人希拉拉喜將軍曾親率團訪問臺灣,雙方會談中皆表示希望建立務實的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期待北蘇門答臘省巴達博物館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建立姐妹館合作關係、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人員及表演團體互訪演出、藝術家雙向駐點訓練、合作展覽文物、參與原住民學術研討會,並互贈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文物供對方典藏,以增進同為南島語系的雙方原住民族文化交流與相互瞭解。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臺灣前,就已經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 「番族」,日據時代泛稱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南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起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州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臺灣,南達紐西蘭。包含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畿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臺灣,有不少證據顯示臺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臺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51萬人,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壹壹(0.11%)。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臺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地位,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
TAMAMINI(達馬咪妮)是印尼在1975年所設立的傳統文化園區,這裡的建築物都仿造印尼二十六個省的民族傳統住屋,占地約有兩五十多公頃,13號行政院原民會主委 孫大川及學者前往印尼的傳統住屋園區,孫大川表示希望雙方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除了住屋內外部結構相似外,卑南族的巴拉冠集會所也有類似的建物,更讓人驚訝的是服飾的圖騰,跟印尼的巴達克族、傣亞族都有相似。
館內的所展示的服飾是印尼一千七百多個島嶼,五、六百的族群的服飾,在配色、羽毛上也有些跟阿美族男士的頭飾相似,就連口簧琴也跟台灣原住民族相似,行政院原民會主委也表 示這次到印尼參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未來兩國的原住民族有更長遠的合作計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0uDX87ic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