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斷頭台-法國的(桑松家族)六代專職劊子手.包括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職業-殺人.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5月18日



        西元十八世紀,革命的浪潮席捲法國,背景是極欲推翻階級與王權的怒吼群眾,前景聚焦的,則是一個既野蠻又象徵正義的矛盾綜合體──血淋淋的斷頭台。斷頭台幾乎是法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革命的年代,斷頭鍘甚至被做成兒童玩具、木偶、耳墜等小飾物,成了人民集體瘋狂崇拜的圖騰。不過,誰擔任劊子手之職?他們何以站在那裡?


劊子手長久以來,同時是司法的執行者,卻也是遭人唾棄的賤民。法國學者貝納爾.勒歇爾博尼埃(Bernard Lecherbonnier)以史家之筆寫作《劊子手世家》,描繪世代擔任劊子手的桑松家族故事,也藉此勾勒出法國市井生活與革命爆發的圖像。


勒歇爾博尼埃是法國文學博士,著有《黑人是另類法國人?》、《進攻歐洲的壓力集團》等歷史與文學研究著作。他根據桑松的日記,以及其他同代人的佐證資料寫成這本書,描寫一六八八年至一八四七年,桑松家族共六代人的劊子手事業。


第一代的夏爾.桑松因為娶了諾曼第地區劊子手家族的女兒而繼承這個職業,後來他花錢買到國王的任命令,獲得整個巴黎的死刑執行所有權。


初期的劊子手沒有工資,靠行刑的收益以及議會規定劊子手有權在商販的商品中抽取一定的稅「抽頭費」生活,而像桑松一世這樣有市儈頭腦的人很快就能致富。不過劊子手在社會上與乞丐、罪犯一樣,是人見人惡的賤民,沒有人願意租他們房子,醫院不為他們看病,學校也不收他們的孩子。他們只能彼此通婚,因無法融入其他行業,於是代代繼承,家族間特別團結。


斷頭機器發明前,劊子手以絞刑或拿劍刺死罪犯。後來議會決定以砍頭作為死刑方式,桑松四世接受諮詢,提出應避免行刑過程太漫長的慈悲意見,並因此催生由一位醫生發明的、能快速砍頭的(斷頭鍘)。


可怕的是,直到一百年後仍有實驗指出,被砍下的頭顱還會朝呼喊他的方向轉動眼睛、拿針刺其舌頭還會露出痛苦表情。儘管不人道,斷頭鍘這台死亡機器在大革命高潮時快速運轉,處死了無數人,包括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


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上了由桑松四世行刑的斷頭台,但路易十六身軀結實、脖子太粗以致卡在凹槽,鍘刀落下時沒有順利砍斷頭。後來是一名助手踩上鍘刀,才使頭身分離,但所有人都被那顆砍歪而破碎的頭顱嚇壞了。


一七九四年的法國,短短四十一天裡風雲變色,從君主立憲變成議會共和,不同黨派人為謀權位彼此誣陷。一三五一人在斷頭台上喪命,法國的斷頭鍘也被染上了政治的鮮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