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漂浮屋:荷蘭建築



引用   http://www.wretch.cc/blog/enyuhuang/11741111


荷蘭的建築師們

不少國際級的荷蘭建築師陸續在台灣曝光,如去年獲得「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首獎的女建築師侯班(Francine Houben),以及今年獲得「台北藝術中心」首獎的大哥大級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然而,我們對於這些建築師如何由默默無名轉變成世界知名的過程,卻非常陌生。
荷蘭作為一個人口比台灣還少上三分之一的小國,卻能在20世紀以來,不斷產生大量足以影響國際建築的建築師,其中一個不可忽略原因的是:這些荷蘭建築師能 夠理解並預測人類在生存環境中的課題,並能夠不斷提出新的設計理念來解決這些課題,而這些課題則涵蓋了社會、都市、住居、技術、生態種種面向。可想而知, 台灣的媒體多半不會在意這些無關品味、無關高尚、無關美學的無聊訴求,而只把焦點放在那些建築師的建築形式美感上(說真的,有些實在是不怎麼美啊)。接著 呢,台灣的設計界就會開始瘋狂地追逐這些建築師們所創造出來的形式,並(自我感覺良好地)賦予這些形式更多(我們想要)的美學意義。在世界當代的建築設計 地位上,他們仍是17世紀殖民台灣的VOC,我們也仍是17世紀的福爾摩沙。

歐道斯的漂浮屋

前一陣子,台灣大愛電視台有兩位優秀記者到荷蘭來報導水環境與人類住居之間的關係,我有幸插花跟著去採訪一位37歲的年輕荷蘭建築師歐道斯(Koen Olthuis),以及他的Waterstudio事務所(http://www.waterstudio.nl/)。這位建築師之所以特別,乃因為他在 大力推動漂浮屋(floating house)的設計構想。透過歐道斯與他的設計構想,我們將有機會了解到,一位年輕的荷蘭建築師如何將其對於「自然生態」與「國土安全」的關懷,變成他晉 升國際建築設計界的最佳動力。



荷蘭的西南部城市有著大量的傳統「屋船」,二十世紀初,由於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破壞,荷蘭的住宅需求急速增加,許多人住不起陸地上的 房子,只好住到運河上的屋船。在過去,這些屋船都是窮人住的地方,然而近一、二十年來,許多荷蘭人也開始嚮往水上生活的感覺,他們紛紛花大錢購買那些數量 已受政府限制的屋船。建築師歐道斯的「漂浮屋」構想,或多或少和這種屋船的傳統有關係。然而歐道斯強調,傳統的「屋船」是「house boat」,而現代的「漂浮屋」則是「floating house」;前者是「船」,後者是「屋」。他說,蓋一間漂浮屋的技術其實沒什麼,人們既然能夠造出會移動的船,自然也可以造出不需要移動的漂浮屋,重點 是如何將各種觀念與技術靈巧地整合在一起。





漂浮公寓構想在自然生態與國土安全上的關懷

為了滿足那些想要住進屋船的人們的需求,歐道斯在幾年前也設計了不少現代的小型漂浮屋,它們多半是價格不斐的水上別墅。但是近年來,他進一步將昂貴的「漂 浮別墅」發展成人人皆有能力購買的「漂浮公寓」。住進這些公寓的人,除了擁有適當面積的室內空間以及停車位外,還可以擁有私人或共享的小碼頭,人們可以透 過荷蘭的運河水道系統,把船開出去,因為許多荷蘭家庭寧可不買汽車,卻擁有私人小船(上自馬達遊艇,下至充氣式獨木舟)。



這些漂浮公寓絕非只是房地產市場的噱頭而已,它們更在自然生態與國土安全上呈現了高度的關懷。1950年代起,在地狹人稠的國土上,荷蘭政府開發大量的 「淤田」(polder,低窪新生地),加上入百年來對於運河的整治,如今在荷蘭觸目所見的幾乎都是人工地景(artificial landscape)。為了維護荷蘭境內大量淤田的安全與可利用性,每天必須藉油泵浦把低於自然水位的水抽至自然水位的河道,這些泵浦的運轉不但耗費大量 能源,更會排放大量造成氣候暖化的溫室氣體。因此,看似高度環保的荷蘭,事實上是個不怎麼環保的國家。近年來,隨著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的提升,荷蘭開始出 現「還地於自然」(land returned to nature)以及「去淤田化」(de-polderization)的觀念。



歐道斯則是這些觀念的擁護者與行動者之一,他認為,在開發漂浮公寓時,政府與民間非但不需要花大錢去整地、開挖與打地基,反而可以讓基地回復成原始的沼澤 或湖泊環境,再於其上安置如同船舶的漂浮建築。透過這些漂浮公寓,建築開發將不再是「生態破壞」,而是「生態復原」。讓基地回復為水域狀態,除了鳥類、魚 類可以擁有更多的棲息地,土地也可以擁有更高度的生態多樣性,而藉由所減少的泵浦運轉,亦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更者,歐道斯還說,恐怖份子若要襲擊荷 蘭,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炸女王宮殿或是政府大樓,而是去炸那些分散各地、警戒鬆散的泵浦站;只要炸得巧,大半個荷蘭將陷入恐慌。因此,漂浮公寓還可以滿足人 們在居住上的心理需求,除了可以以小錢換得水上生活的浪漫感受外,還可以住得安心;未來即使有恐怖份子襲擊荷蘭,或因氣候暖化與海平面上升所導致的海堤崩 潰,這些住在漂浮公寓的人們也不會瞬間無屋可住。



荷蘭政府與各國開發商的支持

歐道斯的漂浮公寓構想已經獲得荷蘭政府的支持,經過仔細評估,漂浮公寓的開發成本,除了不會高於陸地公寓之外,甚至可以減少國家的能源消耗。在短短五年 內,透過建築師與政府的攜手努力,修改了許多既有的都市與建築相關法令,讓漂浮公寓可以成為合法的建物。如今,歐道斯與建築開發商已在海牙郊區相中一塊低 窪土地,政府也初步通過開發許可,將來幾年內,水將會自然地回流至這塊土地,並在其上興建樓高四層的漂浮公寓。歐道斯也說,如果這種飄浮公寓的構想在未來 能夠獲得大眾的支持,許多建築規劃、設計與使用概念甚至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因為房子不再「固定」於「一宗土地」上,只要居民願意且法令允許,這些漂浮建 築可以適時在水上重新改變配置,人們的生活模式也得以更為豐富。





沒有什麼人是不愛賺錢的,荷蘭人更是如此。在掌握漂浮屋設計的know-how基礎之上,他更將漂浮屋的構想發展為「海上港口」、「海上高爾夫球場」、 「海上度假中心」等等方案,這些方案也吸引了不少各國開發商的興趣。一旦這些方案實現,歐道斯將會成為世界的知名建築師,大筆的鈔票也將進入他的口袋。當 然一定有人會質疑這些方案是否會造成生態的問題,但是我們想想,比比那些填海而建的日本關西機場、改變自然海岸線的台塑麥寮六輕與港口、破壞丘陵自然地景 而開發的高爾夫球場,這些漂浮在海上的建築構想不過就像是沒有動力的船體,甚至比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來的環保多了。





台灣有可能出現如歐道斯般的建築師嗎?

當然,台灣的自然生態與國土安全問題不同於荷蘭,台灣不需要也不應該抄襲歐道斯之漂浮公寓的構想。但像歐道斯這樣的建築師,把對於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化為 設計的創意構想,在台灣有可能出現嗎?雖說不是沒有可能,但確實是很難。當歐道斯以對自然生態和國土安全的關懷作為著力點,並以可行的設計手法來說服政府 部門,推動都市與建築法令上的修改與制定時,台灣的建築師卻停留在被法令拖著走的層次。再加上台灣的官僚對於「依法行政」有著高度(莫名奇妙)的堅持,且 當業界欲與公部門聯手推動法令修改時,多半會被貼上官商勾結或圖利他人的標籤,台灣似乎很難出現歐道斯這樣的建築師了。



說到這裡,又不禁讓我回想起幾年前在事務所工作時遇到的一件哭笑不得的事;當時我正在設計一個位於某縣市的集合住宅案,為了獲得更高容積,該案以「開放空 間獎勵辦法」進行設計,也因此必須要檢討「綠建築標章」的規定,並設計出大量比例的透水性鋪面,以增加基地本身吸收雨水的能力。依照該法令的精神,表面既 然設計了透水性鋪面,鋪面下自然也要擁有透水性的施工法,也不該出現如地下室等等的結構體,否則水一樣無法被土地吸收。當我正在為了生不出足夠透水性鋪面 的面積而煩惱時,事務所的前輩跟我說:『不用想太多,你就把空地全部設計成透水鋪面即可,至於下面是水泥砂漿或是地下室結構體都沒關係,因為法令只規定要 有透水性鋪面,並沒有規定這些鋪面的下面要有透水性施作。』果然,該縣市的建管單位最後默許了這個設計。只是,當初訂定這些法令的專家學者們,可真知道這 些精心訂定的環保法令是如此荒謬地執行嗎?當然,大家都沒錯,專家學者們訂完法規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建築師的厲害之處則是摸清這些法規之間的空隙,而建 管課的官員嘛,不過就是在「依法行政」而已囉!

還有另外一次,我代表事務所去參加某個建案的環境影響評估的會議,會議裡有多位具有專家學者身分的環評委員。在這場多半搔不到癢處的會議裡,有一位委員 (某國立大學生物系的教授)應該是佛心來的;她說,當她在勘查基地時,發現現場有許多xx樹蛙,雖然這些xx樹蛙是台灣隨處可見的非保育類動物,但她希望 在建案開發前,建築師能夠「有良心地」把這些xx樹蛙遷移到新的棲息地。當時我心想(那時還沒有「暗很大」),等到這棟房子要蓋時,這些xx樹蛙恐怕已經 繁衍十八代了,難道我們要幫這十八代樹蛙造冊編族譜喔?我當時還真想跟這位委員說,我們這次開會所耗掉的車馬費、飛機鐵路汽車所燒掉的石油、數十個人所吃 掉的便當、數十個人份的報告書等等,已經等於砍掉多少讓這些xx樹蛙得以安棲的樹木了吧!雖說台灣的建築師不太知道如何尊重生態,這些專家學者們卻也沒有 能力教導建築師該如何尊重生態,而通常只會講一些枝微末節的建議,然後吃吃便當、領領車馬費。

再看看當今的台灣吧,一方面把「節能減碳」的口號喊得多麼響亮,一方面卻又把貓空的自然山坡裹上水泥(為了拯救那些如骨牌般傾倒的貓纜柱);只要堅持「依 法行政」,貓纜永遠不需要環評,整件事也不會跟人為疏失產生關係。而當全台單車道路系統的政策以「節能減碳」的高雅姿態出現後,大家也逐漸忘了東部那條 「蘇花高」(還是蘇花替?誰知?)的興建議題。至今,台灣已經引進幾位荷蘭建築師的大作了,台灣建築難道沒有從荷蘭建築學到什麼東西嗎?事實上是有的;淡 水最近出現了某個別墅住宅案,當我們走在這些(看起來像是)荷蘭式街屋的豪宅社區街道中,人們不但可以自我感覺高尚,甚至在花園與雕塑品(只差沒有風車與 木鞋)的加持下,一切都如荷蘭的田園景色而瞬間Eco-friendly起來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