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張明娟進入了觀音像的畫圖階段,在畫了數不清的草圖,經過了不斷地修改後,這尊早已在張明娟心中存活的觀音像越來越具形了,她一面八臂,右上手持不空絹索,左上手持蓮花,其餘的手各持淨瓶.弓箭.金鋼杵,還有一隻法眼手和一對如意吉祥手,這些法器的安排一方面尊從了佛教造像儀軌,另一方面也從藝術造像的重心及視覺平衡角度考慮而設計.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尊”一面八臂”的觀音造像即完全尊從了佛教的造像儀軌,又充分體現了金玉造像的精妙技藝,比最初的”一面八臂”更為理想,而回顧當初,曾以兵.張明娟都幽默地認為,這個結局得歸功於那位學長的搶先舉動.
四、 創作過程________小“s”形態的由來
一面八臂的基調已定下來了,但要將觀音像設計成什麼樣的體態呢?張明娟發現,歷朝歷代的正觀音造像不管是站是坐,特點都是正襟危坐.不偏不倚,如果參照這些造像將觀音設計成端正的站姿,則八隻手臂就不能與身體形成協調的視覺效果,整尊像就顯得呆板,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是嚴正有餘,活潑不足,缺乏美感.而對這一看法,王守木老先生也很支持,據他指點,歷史上經典的觀音造像(如敦煌石窟中的許多佛像)幾乎都不是端正站立而是稍有變化的,有的身形還很有動感,這一總結使張明捐的設想有有了可靠的依據,她再一次大膽地做了處理-_將金玉觀音像設計成小“s”形站姿.
按這個設計圖做成泥塑稿後,他們專門迎請了當時廣州光孝寺當家和尚。現任中國佛協會會長的一位高僧來指導,老和尚說:“如果將著尊像看做是一尊仕女像,那她很美,但如果是一尊佛像的話,我覺得不夠莊嚴.”.曾一兵問:”那您覺得怎樣才顯得莊嚴?”高僧說:“我們寺廟供奉的觀音像都是立正的,而你這尊是稍息的”曾一兵也被這個形象的表達逗笑了,但雖然高僧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們考慮再三,決定採取在”均衡中求對稱”的圖案法則,最後還是保留了即莊嚴又飄逸的小“s”形的體態,他們相信,美一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同.
果然,1997年,當金玉觀音像製作完畢後再請高僧來主持開光法會時,高僧已然沒有了當初的看法,站在觀音像前,他只是連連點頭稱許.
五、 創作過程____三易其稿的頭像
《金玉觀世音》總體設計的框架定下來了,但一尊塑像最具有感染力.也是最難的部分在於頭部,這裏不但有更多更細微的裝飾部分需要去精心打造,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有最能表現塑像靈魂的面部表情,金玉觀音的塑像也是如此.因此,當身形.體態等大線條都畫好了之後,金玉觀音像還經歷了”三易頭像”的過程. 當《金玉觀世音》一比一泥塑稿出來後,剛好有一個他們的朋友.深圳的一位元年輕記者前來觀看,這位元年輕人一見到觀音像就失聲驚呼:“哇___太美了,這一輩子我能討到這麼漂亮的媳婦,值了”這一番讚美卻讓曾一兵皺起了眉頭,觀音像有起宗教意義?她本應給人端莊.慈悲感覺,但現在這年輕人竟有這樣不拘的說道,說明面部的塑造不成功,讓觀音美過了頭,嫵媚有餘.端莊和慈悲不足了,這是行不通的,頭像得改.
經過翻石膏制模,很快地,張明娟在原來的塑像的基礎上又修改出了一個新的頭像.但這一稿,又遭到了曾一兵的否決,此頭像面部已很端莊,但端莊得又過了頭,老成的像一位大嫂,失去了神靈之美,頭像還得改!
經過反復推敲又完成了第三稿.這一次,她已征服了所有的人.她端莊秀美,又莊嚴慈悲,最難得的是,她的面相中那高挺的鼻樑.微翹的嘴角.靈動的眼神,處處流露著一種悲天憫人.眷顧眾生的氣息.這正是他們苦苦追求的既有藝術魅力.又有佛教感染力的觀音像的神情!這就是今天示現於大家面前的那尊國寶《金玉觀世音》。
六、 創作過程___激奮而出的3.8米
《金玉觀世音》的設計圖紙與泥塑小樣都已確定下來,馬上就要開始“放大樣”,即將正式進行1:1的雕塑創作,未來的金玉觀世音就要以次為模型製造.可此時,曾一兵.張明娟二位大師卻為這一史無前例的巨作所需巨大的投資而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擔任總設計的張明娟為《金玉觀世音》設計個高度為3.8米,誰都知道那是一個易於表現工藝技巧又極具藝術感染力的非常理想的設計規格.但他們一算成本,都傻眼了,按這個規格製造金佛所需要的費用實難承受.負責整個專案工作的曾一兵為了確保金佛現示人間,他不止一次地猶豫過,準備將總高度縮小為3米.幹了大半輩子黃金珠寶藝術創作的曾大師何嘗不明白,若按縮小後的尺寸製造金佛,雖然減輕了投資壓力,但是肯定會影響該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在藝術效果與投資規模這個現實矛盾中,這位藝術家顯得多麼無奈.
1996年初春的一天,正當曾一兵猶豫不決時,他接到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通知,應邀前往北京出席全國行業大會.曾一兵等人因成功創作首尊《金玉大佛》而得到中國輕工總會(請工部)于珍部長的親切接見,中國輕工總會報請國務院後向全國發出了“關於對首尊金玉大佛創作集體進行表彰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此次會議向全國同行們放映介紹《金玉大佛》創作過程的記錄影片,並向曾一兵頒發”全國通報表彰”的證書-------這是建國47年工藝美術界獲此殊榮的第二人!
曾一兵從深圳滿懷喜悅興致衝衝地背著十幾斤重的電影膠片到北京.會議進行中途時,事情卻突然起了變化,大會主持人找到他說,由於當時北京工美集團的一位領導的抵制,大會改變議程了,不在會上當場向他頒獎,原定在會上放映的《金玉大佛》的影片也要留到該領導離開會場後再播放,請曾一兵理解.對於這位當初就因不尊重人才,而使他和張明娟與北京工美集團不歡而散,被迫離京南下的領導,曾一兵原本沒有打算與其計較舊怨,初到會場時他還曾見到這位領導滿臉堆笑,兩人握手寒喧時曾一兵還天真地閃過”一笑抿恩愁”的古話,誰曾想怎麼到了這個年代,這種只因某些恩怨,竟然公開排擠人才,扼殺人才的小人仍頑固地把持著這塊原本該純淨的藝術領地?這個現象再一次深深地刺痛了曾一兵倔強的心,也再一次使他更義無反顧地沖向了他理想中的藝術高度,他決心要用更完美的藝術成果來征服人們!激奮之下曾一兵當場就將已裝到放映機上的電影膠片取下,會也不開,他轉身就回到了深圳,一見到張明娟,他斬釘截鐵地對她說:“ 3.8米 ”,在後來的製作過程中,他們將會承受何等的艱辛與壓力,可想而知.
七、可遇不可求------邊陲尋寶記
《金玉觀世音》一面八臂,裙裾飄飄,立於翡翠蓮台之上.根據設計要求,直徑大約1米的蓮台是由52片白色翡翠蓮瓣組成,必須採用質地.色澤完全相同的一塊原料製作,要尋的這塊將近1噸的一整塊白色翡翠談何容易!
西南邊陲瑞麗是中緬邊界最大的翡翠寶石交易市場,品種繁多的各類珠寶翠玉幾乎都經過這個通道走向國內珠寶市場.
為了實現白色蓮台完美的設計方案,張明娟和一位對珠寶很有見識的玉雕藝人巴師傅及珠寶鑒定師曾山一同親自南下尋寶.
走進瑞麗就像走進聚寶盆,珠寶店家家相連,珠寶櫃檯目不暇接,異國模樣的旅商,身背挎包三五成群街頭交易.然而一連幾天搜索過每一條街的商店,琳琅滿目的珠寶櫃檯上卻不見他們心中翠料的蹤影.或許,那寫富商老闆們根本就沒把一個搞美術設計的老太婆張明娟和腿腳殘疾的巴師傅放在眼裏,當然無緣與人家深藏店內的真材實料惠顧.
在幾家較為體面的珠寶店裏,正常上高掛著張明娟她們親手製造的<世界首尊金玉大佛>畫像.於千里之外聞名遐邇的瑞麗珠寶大市場見到自己作品受人青睞,張明娟心中泛起絲絲的喜悅,但她並未借次張揚,只是盤算著比這更精彩的<金玉觀世音>既將問世.這使得巴師傅情緒激憤,晚間休息時他還是忍不住跑出去,找老熟人邊喝茶邊斥責生意場上不該有眼不識真相.如此一來,沒出兩天家家都知道來了大買主,紛紛請座上茶拿出鎮店之寶主動搭訕.
可是,幾天過後還是找不到他們尋覓的那塊大翡翠.一天傍晚<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