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無眼鰻+紫粘盲鰻 紫粘盲鰻(Eptatretus okinoseanus)

無眼鰻+紫粘盲鰻 紫粘盲鰻(Eptatretus okinoseanus)


盲鰻科 科解說 
科名:Myxinidae
科俗名:Hagfishes
大陸科名:盲鰻科

型態特徵:體 鰻魚型而後方側扁。眼退化,被皮膚所覆蓋,無水晶體及網膜。口成裂孔狀,開於頭部腹面,不為吸盤狀,無上下顎,具角質舌齒;吻端具2對鬚,口側1-2對 鬚;口腔內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側之 2-3顆齒之基部愈合。體腹部中線兩側各有1-15個鰓孔,其數目、排列及鰓孔孔間之間距因種別而異。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黏液孔自眼之後方延伸至尾部, 唯准盲鰻屬(Paramnyxine) 中,鰓孔區大都缺黏液孔;黏液孔分為四區:即鰓前區、鰓區、鰓肛門區及肛後區。肛門接近尾鰭基部。無對鰭,尾鰭短。全世界共分二亞科,盲鰻亞科 (Myxinae)及黏盲鰻亞科(Eptatretinae)計6屬約43種(Nelson, 1994),台灣僅產黏盲鰻亞科種類,其中包括黏盲鰻屬(Eptatretus) 及准盲鰻屬(Paramyxine) 共10種(Shen and Tao, 1975; Kuo et Mok, 1994; Kuo, Huang and Mok , 1994)。

棲所生態:多 半為深海底棲性魚類,但偶也出現岸邊或河口區。皮膚具大量黏液,受到刺激時更是大量分泌,如被沾上,則不易清洗。晚上覓食,一般皆以生病、行動緩慢,甚至 是上釣或落網的魚類為對象。通常由寄生魚的鰓部或體壁鑽入魚體,先刮食內臟,再刮食肌肉,最後僅剩下皮膚及骨骼,所以在盲鰻多的水域,常造成漁業上的損 失。生殖季時會往更深的地方產卵,可產下20-30個包裹於角質囊內的橢圓形卵,其末端具一長絲,絲上有曳鉤,可鉤上它物。

地理分布: 棲息於三大洋的溫帶和亞熱帶海域。

Eptatretus burgeri 布氏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 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6- 8)+3/2+(7-9)。鰓孔每側6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 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8-21)+(4-6)+(46-51)+(11-12),總數為79-90。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 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腹部淡灰色;背部中央有一白帶,有白色眼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較淺海域,營寄生生活,一般吸附於其他魚類的鰓上或峽部,亦可由鰓部咬穿體壁,食內臟及肌肉,僅留皮骨;有時會吸附並咬食落網的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海、東日本到台灣。本省分布於東北部沿海。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全年皆產。早先盲鰻並無人食用,皆以下雜魚處理,近來才有餐廳特別烹調,價格昂貴。食用時需先剝皮,去除內臟後方可食用,以辣炒九層塔來食用,味道不錯。在韓國有將其表皮加工為「鰻皮」,予以外銷利用。 

Eptatretus okinoseanus 紫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 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9- 10)+3/2+(9-10)。鰓孔每側8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 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3+(7-8)+(54-56)+13,總數為88-89。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 體色呈暗紫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無白色眼斑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深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海、東日本到台灣。本省分布於南部及北部外海。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wisneri 懷氏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 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7- 10)+3/2+(7-9)。鰓孔每側6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 區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5-20)+(0-1)+(36-44)+(6-11),總數為57-76。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 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腹面中央之皮褶具淡色緣。本種為1994年由郭建賢等人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東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cheni 陳氏副盲鰻

型態特徵 ----體 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10+ 3/3+10。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 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26+0+(45-47)+(7-8),總數為78-81。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 有尾鰭。體色呈淡褐色。本種為1975年由沈世傑教授等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fernholmi 費氏副盲鰻
型態特徵----- 體 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8- 10)+3/2+(8-10),總數為42-50。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呈曲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 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16-23)+0+(38-44)+(5-11),總數為64- 71。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本種為1994年由郭建賢等人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深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其他的請自行去網站瞧瞧吧
參考資料 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fishname.asp?fa=Myxinida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