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雷胞的位置與特性
在氣象學上有個哈德雷環流(Hadley Cell)不知是否你所謂的哈德雷胞(Hadley Cell)
英國科學家哈得萊(George Hadley, 1685-1744)於1735年首先提出地球大氣的熱輸送模型。他認為,在高溫的赤道地表被加溫的空氣會因膨脹而變輕,並向上升;另一方面,在低溫的極地表面,被冷卻的空氣則會因遇冷收縮而變重,並向下移動,由此形成熱對流。在接近地表的空氣,它們會由極地移向赤道,而較接近對流層頂端的空氣則會由赤道吹向極地,如此的環流會各有一個分別存在於南北兩半球大氣中。後來我們將此環流稱為「哈得雷環流」(Hadley Cell),此種大型大氣循環擁有將赤道附近的熱能輸送到極地的作用。
http://www.lib.ntptc.edu.tw/examdata/DMST1/93P02.doc
http://www.weather.com.hk/learn/wind2.asp
全球暖化 「哈德雷胞」擴散 台灣氣候 從亞熱帶漸趨熱帶
全球暖化,台灣難逃熱浪侵襲。國內學界昨日指出,過去半個多世紀,台灣每年熱浪事件發生頻率和每次持續天數均有增加趨勢,強度也明顯增強。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說,這種現象若再持續下去,台灣地區很可能從亞熱帶氣候逐漸向熱帶氣候「接近」。
這項「廿一世紀的熱浪」研究是由許晃雄、該研究所研究生朱吟晨、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達昨日在「二○○八台灣氣候變遷研討會」發表共同發表。
許晃雄說,夏季偶然飆升的攝氏三十七度高溫,以後可能「較常發生」,因為,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從赤道向南北兩端發展形成的「哈德雷胞」持續向外擴散,導致熱帶地區向北伸展。
該研究根據氣象局十六個氣象站在一九五○年到二○○五年的觀測資料,分析台灣地區熱浪事件發展趨勢。二分之一以上測站熱浪發生頻率及持續天數均明顯增加,尤其台北和高雄等五測站,熱浪來襲期間,每日最高或最低溫都明顯增強。
以台北為例,一九五○年代平均每年發生○.四次熱浪,二○○五年增加為一.三五次;每次熱浪持續時間從二天增加到五.五天。基隆發生頻率從每年○.一次上升到二次,每次持續時間從一天延長到四.五天。高雄發生頻率從每年○次增加到一.六次,持續時間從○天增到八天,成為全台熱浪事件增加最明顯地區。
台灣地區受全球暖化影響,熱浪事件增強現象不僅在人口稠密的西半部發生,地廣人稀的東半部也熱浪頻傳。宜蘭發生頻率從每年○.一次增加到一.六次,持續時間從一天增加到八天,熱浪強度增加趨勢比高雄不遜色!東台灣主要漁港台東縣成功近年也頻遭熱浪侵襲,發生頻率從六十年前每年○.一次增加到一.八次,持續時間從一天延長到七天。
研究團隊也利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去年發布的第四次氣候變遷報告預測模式分析認為,廿一世紀中期(二○四六年到二○六五年),全球熱浪頻率與持續天數會增加。低緯度地區在廿一世紀將遭受更頻繁、持續的熱浪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