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繪製的第一幅中國分省地圖
*1584年繪製.
由葡萄牙耶穌會士、傑出的地理學家巴布達(LUIZ JORGE DE BARBUDA)1584年繪製的西方世界第一幅單張的、並以中國命名的中國分省地圖,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
在這幅地圖上,巴布達概括了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的航海探險者、商人、國家公使、耶穌會士傳教士等在中國的發現和觀察。這是歐洲人繪製中國地圖的奠基之作,代表了當時葡萄牙及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水準。這幅地圖雖然非常粗略,但在其出版後的半個世紀在歐洲一直作為標準的中國地圖使用的。
16世紀葡萄牙人的向東擴張
歐洲人最初是通過絲綢之路知道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14世紀,根據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的敘述,西文的世界地圖上,開始標注出一二中國地名諸如海南島、北京。
葡萄牙是歐洲古國之一,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東部和北部為崇山峻嶺所覆蓋,西南瀕臨大西洋。浩瀚的海洋開拓了葡萄牙人的海外擴張的思路。航海技術的發展又使得海外擴張的雄心得以實現。
葡萄牙長期受羅馬人、日爾曼人和摩爾人統治。1143年成為獨立王國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15和16世紀開始向海外擴張。先後在非洲、亞洲、美洲建立大量殖民地,成為海上強國。葡萄牙早期的航海探險是與亨利親王(D.Henrique,1394 1460)的積極推動是分不開的。因此,儘管他從未參加過遠航探險,但是他卻被稱為“航海王子”。葡萄牙國旗上的綠色即是表示對亨利親王的敬意。葡萄牙的國徽也向世人昭示著早期的航海事業的興旺發達:它以金色的渾天儀這一古老的航海儀器為基礎主體圖案,標誌著葡萄牙早期的航海成就。
西元二世紀起,葡萄牙人就接受了早期的基督教。在十字軍東征中葡萄牙教徒對教皇的忠誠贏得了羅馬教廷的重視。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曾在1454年下令指派葡萄牙向非基督教民族傳播教義,15世紀末,教皇亞歷山大又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擴張劃分了勢力範圍: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東。於是,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開始了它向東方擴張的歷程。
16世紀葡萄牙人對中國的嚮往
葡萄牙對中國的興趣相當程度上為馬可·波羅的遊記所激發。1502年,葡文的《馬可·波羅遊記》在里斯本出版,書的前言中說:“想往東方的全部願望,都是來自想要前去中國。航向遙遠的印度洋,撥旺了對那片叫做中國(Syne Serica)的未知世界的嚮往,那就是要尋訪契丹(Catayo)。”(契丹是古代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本文作者注)
葡萄牙人與中國人的最初接觸可能是在麻六甲(滿剌加),當時兩國商人都在那裡經商。
1508年,葡萄牙人塞戈拉(Diogo Lopesde Sequeira)自里斯本率六艘船隻遠航滿剌加。葡萄牙國王特頒指令,要求他彙報在滿剌加的中國人的情況:“要弄清中國人的情況。他們來自哪裡?距離有多遠?到麻六甲貿易的間隔時間有多長?攜帶什麼商品?每年來往商船的數目和船的規模如何?是否在當年返回?他們在麻六甲或者其他地方是否設有商館和公司?他們是否很富有?性格怎麼樣?有沒有武器和大炮?身穿什麼服裝?身材高矮如何?此外,他們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他們的國家是否強大?有幾位國王?國內有沒有摩爾人和其他不遵行其法律及不信仰其宗教的民族?如果他們不信仰基督教,他們信仰和崇拜什麼?風俗如何?國家規模以及與什麼國家接壤相鄰?”
從葡王提出這些問題到1584年巴布達繪製出第一幅中國地圖,在其間的約80多年的時間裡,諸如葡萄牙使臣皮雷斯(Tom Pires)、歷史學家巴羅斯(de Barros)、商人伽·佩雷拉(P.Galiote)、傳教士克魯茲(de Cruz)以及西班牙人拉達等都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方面回答了國王的問題。而巴布達則是第一次用地圖方式,總結了他們的發現,反映了當時歐洲國家對中國地理的認識水準。
第一張單幅西文中國分省地圖
巴布達的這幅中國地圖的方位為上西、下東、左南、右北。
在這幅地圖中,巴布達標出了明朝當時15個省份中的大部分省份的位置及名稱,這些省份有:廣西(QVAN CII)、廣東(CANTAM)、福建(FOQVIEM)、浙江(CHEQVIAM)、南京(NANQVII)、山東(XANTON)、京師(QVINCII)、貴州(QVICHEV)、陝西(XIAMXII)、山西(SANCII)、雲南(IVNNA)、河南(HONAO)、江西(FVQVAM撫州)。其中,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南京、山東等沿海省份的相對位置大致正確,一些港口城市和海島也標注得較為清楚,如:澳門(但誤為珠江口東岸)、廈門、寧波、海南島、臺灣島等。究其原因,葡萄牙人從海上登陸,最初與中國的接觸是在東南沿海一帶,對沿海省份的情況比較瞭解。其他的內陸城市有的張冠李戴,位置互換,如貴州和雲南;有的重複標注,如廣西,有的標錯位置,如江西。四川和湖廣則沒有標出。總體來說較為粗略。
第一次在西文中國地圖上標出了長城的位置
巴布達這幅地圖的另一貢獻是,第一次在西文的中國地圖上標上了長城這一世界奇跡。在圖上可見長城順著山脈的走勢綿延伸展,並將間斷的山脈連接起來形成一道自然和人工渾然而成的屏障。沿著長城的伸展,圖上還有一行簡略的說明文字:Murus quadringentarum leacarum, inter montium crepidines, arege Chine contra Tartarorum ab hacparte eruptiones, extructus ( a wall of 400 leagues, between the banks of the hills, built by the King of China against the breaking in of the Tartars on this side)意即:在群山之間綿延四百里格(一裡格等於三英里,本文作者注),為中國君王所建以抵禦外部入侵的長城。
在圖上長城以北,巴布達標出了許多地名,還畫出了蒙古帳篷及一大片沙漠地。中國以西有緬甸(Bramas)、阿富汗(Pantanes)、俄羅斯(Gouros)。北部和西部畫有旱船。
在西文中國圖上較為完整地描繪了中國海岸線和複雜水系
巴布達對中國海岸線尤其是寧波以南海岸線的描繪基本上是準確的。他在地圖上形象地總結了16世紀以來西方人的觀察和發現。1575年出使中國的西班牙聖奧古斯丁會(O.E.S.A)修士馬丁·德·拉達的報告《記大明的中國事情》中寫道:“這個國家的海岸線差不多長達800裡格。從緯度20度開始,它向東北而偏東的方向伸延至25度,那裡有福州城,再向東北而達29度,海岸線從那裡向北轉,有時是東 北 北,直到大約緯度45度,那裡海岸線再向東轉,形成一個類似威尼斯亞得裡海灣的海灣,從山東省開始向西北伸延100裡格。從這個海灣的末端直到皇帝駐地順天的大明國首都即都城,沿河而上不超過三天旅程,但這條河不能行駛大船。依我看,順天在緯度50度。”“從寧波所在的緯度29度起,所有的海岸都是齊整的,有很好的港口。總之我們看到的福建海岸有許多良港和深而平整的停泊處。”巴布達所繪地圖與拉達的敘述是基本一致的。
巴布達以前的西洋中國圖在描繪中國的水系時,往往只是簡單地勾畫出幾條河流,而且它們的源頭都指向一個內陸湖。而巴布達在地圖上對中國水系的複雜性已經有所體現,標出了紛繁眾多的河流。雖然他仍沒有分清長江和黃河,但他清晰地表明瞭這些眾多河流並不是起源於同一條河流。這就較之以前的地圖大大進了一步。
巴布達的這幅方位為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的地圖與實際的地理狀況還是有不小距離的。首先,中國的形狀介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第二,除了未能分辨長江和黃河外,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也未能揭示;北方的海岸幾乎成了一條直線;另外,上文也提及了,在省份名稱和地理位置上也有錯漏之處。但是,作為16世紀西方人繪製的第一張中國分省地圖來看,它在葡萄牙及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lung-ma/article?mid=8023&page=0#347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