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大義覺迷錄.

大義覺迷錄.


大義覺迷錄》是中國清朝雍正帝頒行的一部書,收錄了曾靜一案的上諭、曾靜口供及其《歸仁錄》,為政府對下宣傳、辯解、反制人民質疑的一大奇書和重要史料,且利用第三人稱的角色為切入題材。


漢族文人曾靜張熙不滿清朝統治,於雍正六年(1728年)試圖遊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岳鍾琪反清,岳鍾琪假裝同意,騙出口供,反過來抓捕二人。


之後在刑部侍郎杭奕祿等的審問下,曾靜表示認罪,寫了《歸仁錄》,表示悔罪並頌揚雍正帝。雍正帝赦免曾、張二人,下令收錄兩年來關於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進行了一一辯解。雍正帝刊版發行此書,並要求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還命曾靜到全國各地巡講,現身說法朝廷之英明,痛斥自己誤入邪教歧途。


雍正駕崩僅兩個月,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已經繼位尚未改元的乾隆帝即違背父訓,反悔赦免公開翻案,於十二月下旨把曾靜、張熙二人凌遲處死,《大義覺迷錄》一書亦被禁。


史學家史景遷著有一書詳述其事件由來。《大義覺迷錄》對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張,提供了不少線索。此書還反映出康雍時期的一些社會情況、民間反清情緒等問題。材料雖然零碎,但其中有些內容仍是其他書籍所不載的


..........................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皇帝親自編的一部書,目的是要消除當時讀書人對清朝敵視的態度。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有一位叫曾靜的讀書人,無意間讀到呂留良所寫有關排滿的書籍。呂留良是康熙時候的人,但仍然稱「清」為「北朝」,稱「明」為「本朝」。曾靜讀了呂留良的書以後,非常感動,把呂留良的思想和學說灌輸給他的學生張熙。張熙自告奮勇,願意到西北找川陝總督岳鍾琪,勸他反清。
  岳鍾琪是宋朝的抗金名將岳飛的後裔,曾靜和張熙以為他必能一本岳飛的抗金遺志,反抗異強清朝的政權統治,沒想到岳鍾琪卻告發了他們,這也難怪,因為岳鍾琪生於清朝,長於清朝,曾替清室立下很大的功勞,雍正因此封他為川陝總督。
  雍正皇帝讀了曾靜寫給岳鍾琪的信和呂留良的遺著後,認為這是思想問題。所以親自編了一部《大義覺迷錄》,刊布各地,並特別赦免曾靜和張熙的死刑,要他們師徒兩人到江南一帶,把《大義覺迷錄》好好的宣講一番。


  《大義覺迷錄》主要是歌頌清朝的德政。雍正在書中指出,皇帝是上天指派的,上天只問這個皇帝的道德功業怎麼樣,有沒有資格當皇帝,而不問這個人是不是漢人。關於清兵入關佔據中國的經過,雍正解釋是因為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盜賊四起,流寇李自成佔據北京,清兵從是李自成手中接收北京城,所以清兵入關正是中原人民的救星。總而言之,《大義覺迷錄》的用意是要根絕漢人的排滿思想,而這本書確實也說服了一部分讀書人,拋棄了「反清復明」的念頭。
............................







異質文化之間的互動融匯與內在張力一直是史景遷著述的主題,從康熙與曹寅、來華傳教的利瑪竇、遊歷歐洲的胡若望、乃至馬可孛羅、洪秀全,學貫中西的史景遷,每個透過奇絕的敘事佈局和斐然的文采,讓歷史人物躍然紙上,耕耘出滿漢、東西文化交錯的吉光片羽。



史景遷深諳歷史的詭譎多變與偶然,施展迷人的拼貼寫作手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與理論的糾葛,以人物的慾望、動機為座標,重新編碼歷史素材,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



這本《雍正王朝之大義絕迷》說的便是《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形成、流傳、禁燬的過程,乃至其間橫生的許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



雍正「出奇料理」曾靜一案,下令將《大義覺迷錄》「通行頒佈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以澄清即位以來種種流言,並清理異議。雍正自逞筆舌之能,撰文闢謠,反倒巧成拙,竟引起天下人競相窺視宮廷鬥爭。乾隆即位,為求補救,將《大義覺迷錄》一書列為禁燬之類,從此銷聲匿跡,只有少數或私藏民間,或流至東瀛。清末,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發現此書,結果書中暴露滿清皇室的權力鬥爭,以及呂留良、曾靜反滿言論,又成為革命黨人攻訐清廷的材料。



因為這本書,生出了種種枝節。捲入無數角色,有些本應為人遺忘的人物躍上歷史舞台,有更多不知名的小民因此案丟了性命。



這種種紛擾,就只因為在湖南安仁縣的路旁有個不起眼的私塾;這一切,就只因為他喚了個人,差他往另一條路遠行,懷裡揣著封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