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破壞+河川整治 白魚數量銳減
台灣副細鯽又稱為台灣白魚,不但是台灣特有魚種,據說全台只剩一千多尾,目前分布在南投及台中一帶,尤其是新社鄉的食水嵙溪為數最多,不過因接連兩次颱風,再加上河川整治工程,台灣白魚的數量可說是愈來愈少,生態人士就擔心,可能再過幾年,要看台灣白魚只有看相片了。
這裡是新社鄉的食水嵙溪,也是台灣白魚主要的棲息繁殖地,不過最近接連兩次颱風,讓護溪多年的成果一夕破滅。大甲溪生態協會黃玉甘:「718水災造成番社嶺橋段,因為水很大,造成水草被沖走,相對的,台灣白魚應該會受到很大的改變。」
不過為了保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縣府工務處派出挖土機,做好堤岸補強工作,也打算在食水嵙溪兩旁做堤防,但這樣將嚴重危害到白魚生存空間,雖然保育團體相當擔心,但居民卻有不同的看法。居民認為,如果河川沒整治將危害到農作物,現在應先考慮到人民老百姓,生命財產的問題。
大甲溪生態協會黃玉甘希望治水動工的同時,是否能考慮用生態工法,多考慮到物種生存的空間。台中縣府工務處副處長張利國則回應,會盡量採取不妨礙白魚當地的生態影響,做一個最佳的修復。
據生態人士表示,目前全台灣原生種白魚,只剩下一千多尾,雖然之前他們曾捉,100多尾白魚來復育,不過最終還是要野放回河川,如果食水嵙溪棲地,遭到人為因素嚴重被壞,那麼白魚不只回不了家,還可能從此滅亡,因此生態與治水工程,該如何兼顧,相關單位可能還要再好好想一想。
雌性
Pararasbora moltrechti (Regan, 1908 ) |
鯉科 (Cyprinidae) , [魚丹] 亞科 (Danioninae ) |
肉魚.白魚.(台灣副細鯽) |
無 |
罕見種,僅見於南投與台中兩縣的部份溪流。口端位,無鬚,吻尖,體色土黃,體側有寬且界限不清之藍紫色縱帶,於體後部較明顯,側線長且完整,背鰭、臀鰭與尾鰭為橘紅色。雌雄差異只表現於體型,雄魚體型略小,較細長;雌魚腹都膨大,個頭也較大。 棲地特性與菊池氏細鯽相似,均為水生植物繁生的平緩水域,兩者生態習性也差不多,但台灣白魚的體型較大,口裂較小,成魚體長約 10 公分,大的雌魚可達 15 公分以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