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每一卷每一字都含有極深的哲理。據統計,佛教遺留 下來的佛經,其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 之內。因此,「般若心經」被喻為領悟「般若經」的簡易法門,亦為領悟佛法 的心法所在。 以般若菩薩來象徵一切法之智門,心經乃般若菩薩之自內證,亦為此菩薩開 智之心法。學心經是修般若菩薩法門也。」 我曾多次參拜,就看過這部經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國人馬克斯蜜勒將這經譯 成英語。在外國出版,介紹此經到全世界。此後所有的英譯「心經」均以他 的作品為藍本。 「般若心經」的信息,已成了電子媒介中的一個秘鍵,「心經」的種子已在 未來世界開始發芽茁壯。 |
「般若心經」譯名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乃鳩摩羅什所譯成 ,是中國最早的漢譯「心經」。 少了「摩訶」、「一切」等字,是唐三藏法師的譯本。據聞當年唐太宗曾經出 榜昭若天下,徵求高明大德將「心經」再度刪改,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 賞黃金百兩,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可見「心經」所演說的佛理確是字 字玄機,絕不簡單。 ,發誠立誓,如所翻譯的佛經無謬誤的話,當使焚身火化之後,舌不焦爛。 結果火滅之後,形體都化為灰燼,只有舌頭依舊不變。在「梁高僧傳」有詳 細論及此事,「心經」有心咒,一般顯宗經文較少見,故「心經」亦被視為 有密乘思想的佛經。 釋「般若心經」,開修行人的智慧視野。文中云:「文殊利劍絕諸戲,覺母 梵文調御師。」繼法相宗慈恩大師及華嚴宗香象大師後,於「大般若經六百 軸中之肝心」義外另樹一智,指出此經說「般若菩薩之心真言,揭諦等咒故 名般若心經」。 |
現代都市人學習「般若心經」,因「心經」可以令我們在百忙之中找回 自我,不會生活得焦慮和不安。 因此,「心經」可說是幫助我們都市人找回自己的「心」的心經,使人類得 以善發其所以為人的特性,擁有極其宏觀的智慧。 靜氣地來思索這一顆「心」。這絕不是簡單的。 |
憑兩個「字」! 「禪那」──「定」也。 「思惟」──「慧」也。 「般若心經」是一個教我們「定」「慧」的法門。 弘法大師云:「生生生生闇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生死大關,必須 靠般若及文殊兩位大菩薩的自內證來參。二菩薩以「定」「慧」法最勝。 「定」亦是胎藏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密法「大日經」義。 「慧」是金剛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金剛頂經」義。 義淨法師云:「此經會破十惡五逆九十六種邪道,若欲供養十方諸佛, 報十方諸佛之恩,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盡,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
要領悟心經的真義,令心經的精華在我們的潛意識紮根,最好還是先唸 誦,後來解。將心經唸到滾瓜爛熟,喃喃上口,自然會感染經內的精華,然 後才開始解透經中的真義,這種領悟方法最快,也最好。 佛法不講求學習,而講求開悟。 「學習」──是將人家的東西搬到自己腦袋裏。屬全盤接收式。問題是佛 家認為每一個人的智慧本有,根本就不應埋沒自己的「天才」。因此不必要 「學習」,而是用方法將自己的茅塞打開。 撥開心中的迷霧。 真智自然顯露。 智慧才能泉湧。 反對先求解者,亦有一主因,就是不應受解釋控制了自己的思維。任何 人最厲害也不代表你不比他厲害,你可開發自己的腦細胞比別人強,因此心 經應該用之來修,而不應用之來學! 「先修經,後求解。」這是重要心法! |
「般若心經」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 謂「八萬四千個」,祇是比喻,謂方法極多,無以為數,祇要領悟箇中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方法。所謂「皆可成佛」,亦是泛論一個人得到 極大的快樂,非指死後可以成仙成佛,乃指今世能超脫「生老病死苦」,掙 脫人世間總總不幸和痛苦,做一個快樂的人罷了!
最簡單而又最流行的說法,是說依照「般若」的奇妙方式修法,可使 人脫離「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達到安樂平和的境界,得到永恒的幸福。 一個「變身變心」的過程。 ,想他所想的東西(心密),結他的手印行他的善行(身密),並說他說的 話,唸他唸的真言本誓,這樣便可以慢慢將你的本性,由業蘊處解放出來, 投入一個新的模式之一,此乃「般若心經」四字的真髓也。 。亦泛論一個人的身體,無此肉身不能修行,此亦佛身也。 而是一個喻詞,意謂不拘時間空間均能充盈宇宙整體的一種存在力量。因此 ,無物可與這「摩訶」比較。 能量度。譯者既在中國文學中找不到一個名詞可代替「摩訶」,只好音譯。 這是一種費煞心思的譯法。 的真義。 千里。佛祖指出無論他翻多遠,也難逃出他手掌之內。結果孫悟空翻了幾個 觔斗,在一山上寫上「老孫在此一尿」六字,回來向佛祖逞強。怎料佛祖將 手掌一伸開,只見那六字竟寫在佛祖的指間,可見孫悟空一直未跳出如來佛 祖之掌心之內。 一,達到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摩訶」的境界,任孫悟空怎樣 飛,也飛不出這宇宙,也就是如來佛祖的手掌之內。如來那一剎,是體認了 「摩訶」。 ,不能完全透徹地解釋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譯為「智慧」,而跟 原梵語音(古時之印度音)直翻過來,其目的在說明,「般若」二字,在中國 文字裏,無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商有極限,所見所聞,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來的一種見解,並非宇宙的真相 。宇宙之大,非人類智商可隨可及,雖有科學家、哲學家參透宇宙,但站在佛 家的眼光來看,還覺得未夠「真知灼見」,因人受六識而生感覺,這感覺是妄 知妄見的,祇是人眼中「自以為是」的一種見解。 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稱之為「無漏智」,這包融的宇宙真理,這才是「般若」! 體會的智慧,有極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長到一個階段,發覺肉 體所感覺的世界外,還有非肉體以外的世界,物質世界有極大的局限,物慾使 人窮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於是開始發現人可藉另一途徑, 得到離苦得樂,永遠幸福的方法,乃以「無漏智」(即般若)這無上智慧去體會。 「世間智」才可達到「無漏智」。人要修習一切世間智慧,通過聞、思、修三 個境界,才可以慢慢達到靈性的體會,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間智」 乃造船之木,「無漏智」乃渡我們到快樂淨土之船,無木不能成船!無世間智 亦即無「無漏智」。 境界」。人產生智慧,是要經人生體會而來。因此愈多經歷的人,愈易透徹 「般若」,由看文字,到觀照,到實相的人生體驗,累積了多少感覺才到那 「般若」的境界。 真像,而比別人更快地活得更快樂的無上方法。「般若心經」已被證實可以通 過誦讀,令人精神集中腦活神通。人腦一活,所有的智慧都來了,決斷也英明了,自然選擇正確行起大運來。 一種人生觀。這人生觀,非源於肉體六識,普通人的智慧乃源於宇宙,悟徹來 源的「般若」,故稱為般若的真相,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滅一切煩惱,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樂與幸福之境! 己的戲演好! 總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病死苦,到達永恒的快樂,這過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了。 店一樣,給我們的靈體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間酒店CHECK-IN吧 了 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狀,地基斜歪、空氣絕不流通。住在這家酒店,苦極了! OUT搬到另一家為止。佛家認為,一共有六種方法︰ 人會喜歡你對你笑,你必須先要向人家笑,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先做,一切事都會圓滿很多。 「施」比「受」偉大之處在這裏。 易改,品性難移」。 闊天空」。但為甚麼要忍?這「忍辱」兩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將之看成 另一種境界。 要性。 本貌平靜無比。水之所以動,完全由於環境所造成。 顆寧靜的心,這心是不動心,一切眾生都有這顆心。 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經」這簡稱的另一真義,是說明這部經的精華實難以 脫離此般若之智的不動心。這講法對「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 肯定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不動心。 相連。 面臨困境時,能藉誦經激發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發動自 己的不動心,以極高的智慧去破解問題。 去參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經。單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 因此太執迷於佛經字句的考證,大拋一批佛學專有名詞,這是錯誤的修經法。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是說依照「般若」的妙法修行, 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 境界,此乃般若菩薩的自心內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者的所有菩薩,均可稱之。 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亦即是開悟的時候,亦是三密加持自觀成菩薩剎那。此段主「度一切苦厄」 為「法總通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 消除。 「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 者叫做「色」,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是「受蘊」。 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 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 得故,為分別諸乘分。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望、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況 ,完全相同色蘊既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 污染,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若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望、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 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 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入」,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 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此乃彌勒菩薩之自內證 。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 窮盡。 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迴的 由來。 惡緣惡因,促成善緣,才可完成菩提。「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 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縱使有智慧,又有甚麼用呢?故叫「無智」。 得呢? 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甚麼再要 得的?這是自性清淨如來(觀音異名)之自內證。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 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的安息,所以有罣礙,不能自在。此段主「三 藐三菩薩」為行人得益分。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 的東西,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 若波羅密多的妙法修行。 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 有了般若的智慧,可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 最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 等正覺。 業苦」所迷。 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聲聞行者的真言,是光 明的真言,是緣覺行者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大乘行者的真言,是無可 比較的秘藏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此段稱為總歸 持明分。 ──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真言,真言是這樣的,(此段為秘 藏真言分。)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 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