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蒙古西征 2

http://tw.myblog.yahoo.com/jw!MNaTWJ6RGBYjxah5TF5s4n51GIo-/article?mid=1041


西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Чингис хаан,蒙古語為四海的皇帝)的封號。蒙古帝國開始,自此蒙古人開始向外擴張,發動了三次的西征,席卷歐亞大陸:



花剌子模騎兵


一、成吉思汗西征-當成吉思汗平定大漠南北之後,疆域迅速擴張,而與回鶻人所建的花剌子模帝國(中亞最大的國家)接壤。成吉思汗初望與花國和好通商,不意花國竟殺害蒙古商人及使者,成吉思汗因而親率大軍征討,花國不敵而亡(西元1220年)。

另成吉思汗又令大將哲別,速不台及郭寶玉等率領一支蒙古軍乘勝又掠裏海以西,北越太和嶺(高加索山),破欽察等部,大敗阿羅思(俄羅斯)聯軍,至黑海北岸而還。這是蒙古第一次西征(西元1218-1223年)。



二、拔都西征-窩闊臺汗在滅金之後以拔都為元帥大舉西征。他越過烏拉山,經俄國中部攻佔莫斯科;然後分軍二路,攻入東歐:一向孛烈兒(波蘭),大破捏迷思(日耳曼)聯軍於柏林東西;一向馬札兒(匈牙利),直抵亞得里亞海東岸,全歐震恐。適窩闊臺汗死訊傳至,始班師東歸。回到南俄之後建立欽察汗國。這是蒙古的第二次西征(西元1235-1241年)。由於此次西征的成員自統帥到部將大都是部落的長子(拔都還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長子, 長子中的長子~),故又名「長子西征」。


旭烈兀攻打巴格達


三、旭烈兀西征-蒙哥汗在位時續謀對外發展,派旭烈兀西征。旭烈兀首先平定裏海之南的回教國家木剌夷(伊朗),再移師西進,直抵敘利亞。及蒙哥汗死訊至始退兵。旭烈兀乃合波斯及西亞之地,建立伊兒汗國。這是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西元1252-1260年)。


蒙古帝國的侵略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於馬穆留克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東西方騎兵的特色
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範圍)的戰爭史上,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標槍等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系統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不能相比的。

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東方軍隊“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講究機動性和靈活度,這種戰術意識下,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步兵方陣,正面作戰根本沒有勝算。

而西方軍隊使用嚴密的隊形強化正面作戰能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這種陣型的正面衝擊力遠非東方軍隊可比,但它的弱點是轉動不便,必須保持隊形的嚴整才能發揮功效。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更形重要,但東西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還是有巨大的差別。東方騎兵很少重裝甲,騎兵使用馬刀、長槍和弓箭。騎兵具機動力和正面衝擊力,可以在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騎兵發展出重裝甲(連馬都保護到了),可以抵擋刀槍和弓箭,使用殺傷力大的長槍、重錘和長劍,。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且只在很小的區域範圍內進行作戰。

二、戰術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立即對中國北方進行征伐。一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游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但在堅固的城牆面前往往無能為力。不過蒙古人很快地從征伐遼、金、西夏當中學到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學會漢族的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他們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難以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在戰鬥中亦很少正面攻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一遇到反擊則後撤,來回多騷擾個幾次讓敵軍疲於奔命。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等在四面準備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像蒙古人一樣利用游騎做斥堠,大規模騎兵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將征伐的民族編入部隊,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攻城,使他們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戰中幾乎所向無敵。

事實上蒙古騎兵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重裝甲騎兵,歐洲騎兵的重武器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迴的蒙古軍隊時,確是碰上了無法想像的場面。

蒙古部隊在與敵大部隊正面遭遇時,騎兵會迅速排隊發起攻擊。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單列橫隊,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從戰術來講,這種寬大正面是極為不利的)。前兩橫隊是重騎兵(和西方軍隊相比是輕裝甲騎兵),其餘為輕騎兵(相對西方軍隊是無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還有大批的游騎在四週做表面上無意義的移動。

雙方軍隊靠近後,蒙古輕騎兵會以極高的速度,穿過前排重騎兵橫隊間的巨大空隙衝出,向敵人投射長矛和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回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軍隊無論是步兵或騎兵方陣都必須保持嚴密的隊形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一兩次攻擊就會造成敵軍混亂。而蒙古兵這種反複的攻擊可以全天候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整。一旦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蒙古騎兵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近距離的砍殺。

蒙古騎兵遇到堅固的城堡時,通常只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後續的攻堅工兵,大部隊繼續高速前進,使後方的敵人根本不會想到要進行堅守的準備。




三、利用天候
1241年拔都與速不台分率大軍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進攻東歐,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兩支部隊的側翼和兩個小規模騎兵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以掩護主力部隊的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得知蒙古軍的意圖後,立即組織了10萬部隊與蒙古軍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在沙佐河畔對峙。匈牙利迅速搶佔對岸的一個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馬車結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

蒙古軍在工兵到達後在黎明用拋石車和火箭向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地列隊殺向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外的南方已乘夜渡過沙佐河,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


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兵營死守。蒙古工兵向兵營發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油。蒙古人採用“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從缺口逃亡。但輕裝的蒙古軍沿路追殺。沙佐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蒙古軍攻克佩斯城,屠殺十萬餘人。

蒙古軍隊靠著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龐大。另外,歐洲軍隊主要以近距離格鬥殺敵,而蒙古軍則儘量避免,因此在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軍事史家認為歐洲和蒙古軍隊的傷亡比例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四、特殊裝備-蒙古馬
蒙古馬以現代人的眼光看是最劣等的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不及歐洲馬。但蒙古馬耐力強,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山沙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並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的優勢使蒙古軍具有高度的機動力。在1241年冬季速不台從魯斯卡山口強越喀爾巴阡山脈,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出現在多瑙河格蘭城下時,,兩地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除了騎乘工具外蒙古馬也是食物來源---由於可以提供馬奶,蒙古騎兵主要使用母馬。這減少了對後勤的要求。而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好幾匹戰馬。


蒙古人攻城圖


五、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新式武器,原本是用來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學得此類裝備後用來對付歐洲堅固的城堡。火藥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威力自然驚人,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震撼力。當火藥還沒轟倒城牆之前,守軍早就失去戰鬥意志棄城逃亡了。


六、裝備
蒙古騎兵不像歐洲對兵種分工,亦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笨重的武器。他們隨身攜帶的武器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以便進行不同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較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也有馬上用的短弓),射程遠,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也使用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在歐洲軍隊看來這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有些甚至只是穿上較厚的棉襖而已。這種防護雖然遠不及歐洲軍隊身上的裝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不像鐵製鎧甲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另外他們有一項秘密武器-蠶絲內衣。由於蠶絲質地細密堅韌,被箭射中時會包住箭頭,不致於整個穿入體內被倒勾勾住而造成更大的傷害,而且被射中還可以連著內衣把箭頭取出。




 


七、訓練和軍事化的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就是軍人。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具有堅韌耐勞的性格,爬冰臥雪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和殺人帶來的刺激使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蒙古人放手讓士兵任意屠殺在心理上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勇氣,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走向了完全軍事化的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三四歲的孩子就加入訓練部門進行學習。進行騎射及戰鬥的訓練。這些孩子長大後組成的騎兵部隊,素質和技能極為驚人,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或是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戰士都是李廣等級的神射手。這也是歐洲軍隊在還沒有接觸到蒙古騎兵時就遭到重大傷亡的最大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適應戰爭的社會組織。各部族首領是生活管理者也是軍事組織者。發動戰爭時不分男女老幼參加作戰。在對花剌子模國首都撒馬爾罕的長期圍困時就直接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攻克城池。


綜上分析,蒙古國軍隊在歐亞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是必然的。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抵達後在叢林山地面前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瘴癘之氣也奪去了許多蒙古戰士的生命,就像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種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


 

1236年,蒙古大軍在拔都率領下進行第二次西征,歷時七年,橫跨亞歐平原,征服東歐,包括不裏阿耳(伏爾加河中游薩馬拉市)、斡羅思(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建薩來城(今阿斯特拉罕市),作爲封國首都,稱欽察汗國。

俄羅斯諸公國不得不淪爲附庸,雖然保持了自己的社會制度,但軍隊的組織方式完全模仿蒙古。除了每年向欽察汗國進貢之外,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的瑞典、立陶宛人和條頓騎士。只有較大的公國如諾夫戈羅德和波斯科夫等有能力抵禦頻繁的侵襲。

此之前俄羅斯並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諸公國的集合體,雖然11世紀的時候已經有了系統的封建經濟模式,但與西歐的並不相同。西歐封建制度的土地歸國王所有,領主擁有的不過是使用權和徵收賦稅權;俄國的騎士同樣從主君的手裏領取封地,但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權,即使轉投別的領主,他的封邑會一起轉入新的公國領下。畢竟在西歐耕地面積極爲有限,而俄羅斯實乃苦寒之地。

在蒙古西征前,各公國騎兵部隊叫做Druzhina(或Druzhyna),據說這名字最早來自6~7世紀某位王子的近衛隊,至於那位王子已不可考。
後來演變成在領主底下具有保護領地,參加作戰及其保衛領主等三個功能的部隊。這個兵制一直到16世紀才結束。


 


Druzhina一詞在俄羅斯語中是”朋友同伴,戰友”的意思。其成員叫做Druzynik,根據年齡和資歷的不同分成兩種:年長的老兵大多是貴族和軍官,可領有自己的采邑及擁有一些年輕的Druzynik;年幼的新兵學徒尚待積累經驗,到一定年齡由領主升級成為Boyer(俄文的貴族,類似騎士)。但到12世紀由於土地私有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大貴族根本不去部隊報道當差,學徒兵反成了主力。軍隊的編制採用十進位,十人爲班(desiatniia),百人爲排(sotnia),千人爲連(tisiach),其中基輔、諾夫戈羅德和莫斯科公國擁有最大的兵力。Druzynik的收入一部份來自於領主發的薪水,一方面則來自於戰利品。



俄羅斯的敵人主要來自東南方,亞洲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不時來劫掠一番,即使在蒙古征服後依然如此,所以俄羅斯騎兵的裝備更加向東方靠攏:帶有頭巾的鎖子甲,外披打鉚釘的硬皮鱗甲,頭盔的式樣來自拜占庭,圖中這種頭盔叫做kapalin。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俄羅斯貴族的因循守舊,這種裝扮從13世紀到16世紀幾乎沒有發生什麽變化。

基輔羅斯與拜占庭相鄰,各方面都受到它的影響,從騎兵裝備來看,尖盔、大盾、魚鱗甲等都能見到拜占庭騎兵的影子。在戰術上羅斯騎兵不僅學習拜占庭,也向他們的中亞對手學。在基輔羅斯強盛時期,它的軍隊成爲抵擋中亞遊牧民族向拜占庭和歐洲滲透的一道屏障。其實羅斯騎兵在對付遊牧騎兵時還是有經驗的,他們與勇猛的突厥部落(如佩奇聶格、波洛伐奇等)沒少交手。13世紀由於連年內戰,國家幾乎崩潰,又遇上當時勢頭正猛的蒙古人,結果大部地區被蒙古人佔領。不過在這一時期,羅斯騎兵在楚德湖仍然擊退了條頓騎士;北方在諾夫哥羅德也擊退了瑞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