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2%E5%AE%B6%E4%BA%BA&variant=zh-tw#.E8.B5.B7.E6.BA.90 維基百科
客家人的這一漢族民系,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散佈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為集中。盡管如此,他們卻是客人,他們的祖居地或發源地不在華南。
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對本家族系祖源有詳細的記載。據所收集看到的族譜資料反映,客家人源於漢族。我們知道,漢族源於華夏族,華夏族源於黃帝、炎帝及夷、黎、戊、苗、狄等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系部落經過多次反覆衝突、融合、分化、再融合,而形成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漢代後改稱漢族。所以客家也源於各族系部落,但以黃帝族系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也是客家民系的祖源。
客家的先祖們,經過在中原廣袤的土地的廝殺合併,到周朝武王克殷後,分封成71個諸候國,後來這些諸候國人,或以國名為姓、或以祖先字號及謚為姓,分出許多的姓氏。在客家姓氏族譜中,對自家姓氏淵源開卷就有明確的記載。
統計資料顯示,客家祖先範圍起源或發跡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尤以黃河流域佔絕大多數。兩河(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客家人源於此是不爭的事實。客家學泰斗羅香林先生有言︰客家先民其先世則多屬於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有學者更把客家發源地圈定了一個具體的範圍即︰"北起並州之上黨(即今山西長治縣境),西界司州之弘農(即今河南靈寶縣境),東達揚州之淮南(即今安徽壽縣境),南至豫州之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過去還有種傳統說法,認為客家來自河南的光山、固始兩縣。
由於現在客家人問題已引起世界廣泛的重視和多方面研究,普遍的觀點認為客家民系在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舉一淺例,舊時客家婦女流行大襟衫,現在一些偏僻的客家山村中,老年婦女仍穿著大襟衫,其服飾與古代中原尤其宋代時期中原婦女的衣衫有極類似之處。綜上所述,客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即古稱中原地區。(註2)
2.客家名稱的由來
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就不是中國南方的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民族。經過多次遷徙,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的。(註3)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註4)
客家名稱的由來,雖然出自晉元帝「給客制度」的詔書。但是這裡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的「客」而不是單純地指今日客家人的「客」。這種廣義的「客」,一部份演化為「越海系」,一部份演化為「湘贛系」。各系演化後,各有各的專有名稱。宋以前,越海、閩海、湘贛、南海各系,已經形成,初雖為「客」,然長久居住後,已不自知其為客,在此情形下,便把宋以後由其他地區遷來的漢人,稱之為「客」了。因此,客家的由來,是在各民系形成之後。
五胡亂華以後,直到唐末黃巢之亂,這一時期,客家民系尚未形成;客家名稱尚未確立。從黃巢之亂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三角地區,經過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他民系的演化而自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就在這個時候確立。(註5)
1.客家族群南遷的時代背景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
客家人南遷大致上可分為六個時期:
第一時期: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中國。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人』或『先客』。
第二時期:東晉永嘉以後,五胡亂華,『冠帶紳耆』的貴族,紛隨東晉政府南遷,這批相率南遷的漢人當時稱為『流人』。
第三時期:唐朝末年,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
第四時期:南宋時期,金人南下及元人的入侵而入主中原,客家先民迫於外患,再次南遷。
第五時期:明末流寇之禍,清兵入侵,許多客家的節義之士紛紛投入抗清行列,有些客家人因此隨著明鄭部隊遷至台灣。(註6)
第六時期:至清政權穩定之後的乾、嘉年間,客家人做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族群遷徙,這次遷徙的理由卻和以往恰恰相反,而是生活安定之後,人口激增,山區的耕田本來就有限,因此,許多人只得向外發展,紛紛渡海至南洋或台灣,建立全新的勢力範圍。(註7)
客家族群每一次遷徙理由雖然都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不妥協、不屈服、獨立自尊的精神。
2.客家族群遷臺背景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註8)
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註9)
由於舊日鄭氏部眾,多半逃亡到南洋群島,全台空虛,再加上閩粵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乃不斷冒險偷渡來台墾殖。早期客家人的來台,大約在清廷平定台灣之後二、三年間(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時海禁初開,閩、粵人民因受生活環境所迫,大量東移來台謀生。只是閩南人因佔地利,人和的關係,自較居優勢;而粵東客家人一則來台較遲、二則受各種政令限制的關係,自較占下風。那時候,客家人渡海來台,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而府治附近已為閩南人占有,無餘土可闢,乃於東門外墾闢菜園,以維生計。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續遣部隊之中,有一隊是由嘉應州徵募的客家兵,他們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解隊,被安置在濫濫莊(今屏東縣萬丹鄉)從事屯田。康熙三十年左右,客家人聞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荒埔,乃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至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人民來台的政令漸弛,粵東客家人,乃聞風接踵而至,於是人口驟增,墾區日擴。(註10)
客家人在台灣分布的情形
客家人在向台灣的遷移過程中,一方面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由於其大本營向台灣遷移的路線的差異,從而導致其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心,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註11)
客家人移民來台,最初也散佈在台灣西部,後因受到福佬勢力的影響,部分被同化,部分聚集山區,形成方言島。早期的客家人從原鄉來台,大都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據屏東竹田、萬巒、高樹、高雄美濃……一帶,稍晚之後才有其他的客家人從鹿港、草港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豐原、東勢;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墾拓房裡、通宵、白沙屯等地區;或從中港、後瀧港登岸,散居在苗栗一帶;或從竹塹港、紅毛港登陸,開發新竹地區;或從南港、觀音登陸,成為桃園主人的客家人…..。故以目前的現象來看,台灣的客家區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地區。
1.北部地區的客家人:
大都指桃、竹、苗三縣的客家人而言。桃園縣南境的龍潭、平鎮、楊梅、觀音、新屋、八德以及半個中壢市均屬於客家庄;新竹縣除五峰之外,其餘全為客家人的居地;苗栗則以海山線劃分,海線為福佬人的聚落,山線的頭份、苗栗市、卓蘭、公館、大湖、銅鑼、三義、頭屋、南庄、西湖、三灣、獅潭、、泰安,都是純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2.中部地區的客家人:
初期包括現今的清水、神岡、豐原、潭子、石岡、新社、東勢及台中南屯一帶,後來受到閩籍移民的壓力,部分留在原地被同化為福佬客,多數則往內山遷移,或者落腳在新社、東勢地區,或者翻山越嶺,進入埔里盆地,最後流落至南投縣的國姓、水里、信義等地區。彰化平原一帶,也曾有過客家人的腳蹤,彰化的埤頭、員林、和美、田尾、永靖,都是客家人墾拓過的地區,原墾的客家人,由於人少勢單,大都被同化為福佬客。雲林沿海的崙背、麥寮,還有少數的部落仍保有操客家話的鄉親。
3.南部地區的客家人:
一般都稱為六堆客家人,此乃因朱一貴起事時,聚居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六堆以進行保鄉為里的重任,此組織後來繁衍為平常的團練組織,六堆乃漸轉化為地域的稱呼。六堆共分為中堆、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中堆位於現今的屏東縣竹田鄉,前堆包含長治、麟洛兩鄉,後堆則在內埔鄉境,左堆涵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為高樹及高雄縣的美濃鎮,屏東的萬巒位於這些堆的大後方,鄉勇留在當地無用,大都被徵調為先鋒部隊,故稱先鋒堆。(註12)
4.東部地區的客家人:
在本省東部縱谷地帶,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期間,但他們大多數是在後期由西部「客庄」遷移過去的,很少從大陸原籍直接遷入該地。(註13)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增加種植甘蔗與製造蔗糖的人力,於是從台灣西部招來漢佃來花蓮從事勞力工作,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此外,日本人為了擴建花蓮港,也徵招不少西部的客家人從事勞力的工作,這些都是當時較具規模的族群遷移。(註14)移居東部的客籍先民,也曾在富庶的蘭陽平原近山地區留下痕跡,當地十餘座的三山國王廟便是證明。六堆地區的客家人,也有不少受迫於生活壓力,移居花東地區,如今台東的池上、鹿野、關山以及花蓮的鳳林、瑞穗、吉安、玉里、壽豐、富里、光復等鄉鎮,有散居人數不少的客家人。(註15)
結論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是屬於漢民族中的客家民系。隨著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客家民系居住地一帶兵荒馬亂,客家族群開始南遷,因此展開了客家人千百年來族群的遷移序曲。(註16)
「客家」,這個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千百年來墾拓遷移,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硬頸」的傳承與堅持著。客家民系為尋求生活環境的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來向大自然生存法則挑戰。
客家人在大陸原鄉,大多居住在丘陵地帶,由於地理因素及明、清政權交替之際的「海禁」政治因素,使得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州、漳州族群移民慢。平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先被泉州、漳州籍移民開發,因此客族在台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南台灣的六堆地區、中台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台灣的桃、竹、苗地區。客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建設,把荒漠變成良田,把原野變成村莊,為後代子孫建設新家園。
----------------------------------------------------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証,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客家人遷徙圖
|
客家人一定要成立一個社團,成立這個社團的目的是要讓全世界的客家人,能有一個凝聚的力量,讓想要貢獻心力的客家人,想要有錢出錢的客家人,想要復興客家文化的客家人,能有一個凝聚的目標與力量,希望各位優秀的客家人,能夠共同共襄盛舉,來成立一種社團,來凝聚全世界客家人的力量,讓客家文化不但延續更能發揚光大,客家人不能再讓人欺負看不起。
回覆刪除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不論各位是嫁或娶哪一種族群的,都一定要教育下一代講客家話,讓下一代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未來我們一起努力 ,客家人一定要抬頭,一定要有自信的站出來,最後我要說的是:客家人一定要成立一種社團,讓全世界想要貢獻心力的客家人能有目標可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