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淡水舢舨 雙槳仔 專介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7/bluesea/ch2-1.htm


淡水舢舨----  雙槳仔--- 專介


舢舨漁船



































個人物品艙則是漁民放置衣物、雜物等日用品的地方。


馬達油庫則是現代化的船艙空間,因為現在舢舨全部使用馬達為動力,所以建置了馬達和儲油的空間。













舢舨,原有「三板」的說法,是指構造簡單、航行在河川內的小木船。


淡水的木造舢舨船主要是由五塊木板所組成,兩側立面稱為「上檣」、


接近船底兩側的稱為「斜腳板」、船底稱為「水底板」、斜側面兩塊、


立側面兩塊),通常採用質地堅實的檜木、柳安、亞杉等木材製作,


不過現在為考量堅固性與價格,木造舢舨已很少見,材質多改用玻璃纖維。








傳統木造舢舨長750公分、寬129公分、高51公分,但也依據功能的不同而


有一些差異,現在的人造的玻璃纖維(FRP)舢舨,依據漁民需要,製作更


寬大的尺寸。


淡水清水祖師廟後方住著一位陳清河老先生,本來是造船廠的廠長,退休


後就以巧手製作各種尺寸的淡水舢舨,雖然年紀已近八十,但打造起模型船


,仍然是仔細小心,一點也不輸做大船的認真態度,打造出一艘艘精緻的小


船,老師們還去他的工作室,請教陳爺爺製作小船的過程,所以才會看到這


麼多舢舨模型的照片。



 





 


 


舢舨的船身基本構造製作完成後,會以水泥漆和水底漆上其餘在船頭、船尾的部分塗上紅色、綠色,並以白色勾邊,進行美化船身的工作。


至於船底接近深紅的顏色,用的是特殊的水底漆,可以防止船底長蟲,例如:藤壺。水底漆的價格比一般的水泥漆要貴上許多,一加侖要價將近兩千元,一般水泥漆一桶只要四百元左右,價格約差四至五倍。



 


 



 



 


為了美化舢舨,會在舢舨的正面進行彩繪,稱為「繡面」。繡面的樣式沒有一定的規定,但淡


水舢舨繡面的特色在於它主要是由紅色、白色、綠色組成,而且都是很相近的圖形。



 



在研究的訪問過程中,我們發現關於淡水舢舨的繡面所代表的意義有著不少種的說法:


有漁民告訴我們,那個是「船錨」的造型。漁會理事長張鍊芳先生所知道的,繡面的造型是一頂皇冠。漁會總幹事江春貴先生告訴我們淡水舢舨繡面的意義,中央白色圓形代表太陽,白色彎曲的線條代表著波浪,下方的綠色代表著更深層海水的顏色。很有意思吧!


淡水舢舨紅、白、綠彩繪的主要色彩,不止是出現在前方的繡面,尖尖的船尾也出現了哦!張鍊芳先生告訴我們,做成尖尖的兩邊,是有原因的,退潮時上岸容易擱淺,就可以把這兩邊當成扛架,就像古時候扛轎子那樣,方便使力把船扛起來。



 


 



 



   


淡水舢舨保留大陸彩繪魚眼的傳統,所以在船身彩繪完成以後,會為舢舨船畫上眼睛。


早期淡水貿易頻繁


時,許多舢舨船用來運送貨,速度是它必要的條件,所以貿易船的魚眼會畫成「往前看」。而用來捕魚用的舢舨船,則把魚眼畫成「往下看」,希望在茫茫大海中,藉由舢舨的指引,能夠捕到更為豐碩的漁獲。



 



 



 舢 舨 船 艙






舢舨上的船艙大致上可分三大類,包括:漁貨艙、個人物品艙、馬達油庫


漁貨艙是用來放置捕到的漁獲,漁貨艙還設計成可以引入及排


出海水,好讓漁獲在上岸前還能夠在水裡游來游去,保持新鮮度。



 



  



--------------------------------------------










































歷.史


舢舨,是指航行在河川內的小木船,有眼睛的舢舨船是淡水河內常見的船隻,也是淡水的特色。關於舢舨的由來,很難有確定的考證,但一般說法認為,清朝時期淡水是大陸與台灣溝通的重要通商口岸,當時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大型商船,通行船的船頭都繪有向前看的魚眼,象徵著船隻能夠明辨方向,迅速平安的抵達目的地。
以前大型商船和帆船可以從淡水河口直接駛到艋舺,但後來淡水河內的寬度與水深越來越淺,一方面也是為了因應各種運輸或捕魚的需要,於是船身承襲大陸彩繪魚眼的的風俗,並將船身改為較小而簡易的各類舢舨,主要用途為河內的運輸。之後,因為淡水河淤積日漸嚴重,商港功能逐漸衰微,逐漸轉為單純的漁業之用。


用來捕魚的舢舨船「魚眼」能往下看,象徵漁民能網住魚兒,有祈求大豐收的涵意。





.變.化


  力 的 改 變 (1): 雙 槳


在沒有風也沒有近代發明的馬達時,槳是舢舨非常重要的動力來源。早期的漁民們必須靠著自己的雙手划動船槳,好讓舢舨能夠徜徉於水上。


其實划動船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坐在船上操作雙槳,要非常用力才能移動舢舨。訪問老漁民時,他們都說以前用槳在水上活動,大部份的時間,人都是要站起來的。



    





  力 的 改 變 (2): 風 帆


聰明的漁民,在海上和變化無常的氣候搏鬥後,也想到了運用大自然的力量,那就是使用風帆來使船的移動更為方便迅速。右邊的照片是舢舨的模型,也裝置了風帆。


現在到淡水的漁港再瞧瞧,會發現完全看不到具有風帆的舢舨了,因為舢舨的動力都已經改由電動馬達了。但在較舊的木造舢舨上,仍然可以發現風帆留下的遺跡。下面照片的小孔以前是桅杆座,可以插上風帆,讓舢舨「一帆風順」,現在,漁民則是利用這個小孔來綁繩子,固定東西用。





  







  力 的 改 變 (3): 馬 達


現在的淡水舢舨船都裝有馬達,和我們在書上看到裝著風帆,古色古香的舢舨船完全不同。這可以算得上是舢舨的「進化」吧!


有了馬達當然會比用風帆來得方便。在訪問時,漁民葉爺爺告訴我們,平時不用時,馬達可以收上來,免得泡在海水時間太久容易損壞。而使用馬達時也很方便,只要有足夠的儲油,一按開關就可以讓馬達運轉了,省了不少力氣。但馬達運轉時聲音真的滿大的,出海捕魚時,似乎少了那麼點寧靜。








 名 稱 的 改 變


以前舢舨的動力憑藉風帆與雙槳,故稱之為「雙槳仔」。後來舢舨的動力改以馬達推動,馬達發動時的切切聲,又稱為「切仔」。因船頭漆成紅色,又有人叫它「紅頭仔」。


過去的舢舨有風帆,靠風力前進,沒有風就得靠雙手划槳。二十年前開始使用馬達,所以不再使用風帆。早期淡水河上舢舨種類繁多:捕魚、捕蜆、運煤、抓紅蟲、採砂等,現在則多用於漁業,其中又以捕撈吻仔魚為主。





漁.船..材.質


早期的漁船,幾乎都是以木材建造的,現在漁船的材質,大多改用人造的玻璃纖維了。


「玻璃纖維」,英文縮寫為F.R.P.,就是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的縮寫,中文全名為「玻璃纖維強化塑膠」,也有人稱之為「塑鋼」。它是以玻璃纖維補強之塑膠,屬於一種以塑膠為基底,再加上纖維所混合製成的複合材料。


 


玻璃纖維有質量輕、強度強、設計自由度高,而且能耐得住熱冷變化的天候,更能夠耐海水和耐腐蝕,因此廣泛的應用於各種工程用材,所以現今玻璃纖維在造船工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越來越大了。




漁港邊正在施工的漁船--討海人越來越難做,漁民也得自己學習如何修補船隻,節省開銷







玻璃纖維的真面目



製作玻璃纖維不可少的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