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皮特·里费斯(Pitt-Rivers)按弓体构造,将世界各民族的弓区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又称合成弓、背衬弓或叠片弓)、复合弓三种。制弓术的一般演进道路是由单体而加强而复合。在东亚、西亚和欧亚草原地区,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当然也有例外,欧洲大部分地区就长期使用单体弓。 单体弓以英国长弓为其代表。复合弓的代表有西亚三角弓和双曲反弯复合弓,后者因为由古代斯基泰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传入欧洲,古罗马人称之为“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中国最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即商代晚期,在大量使用加强弓的基础上,就已经发明了双曲反弯复合弓,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成为军队装备弓具的主体。 所谓双曲反弯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握把后缩,弓臂上下呈对称的弧曲,弓臂的两个末梢反向弯转;二是解弦驰弓时,弓臂大幅度反向向外弯转。制这种弓,要用干(木材)、角、筋、胶、丝、漆等“六材”。弓的两头名为“箫”,箫上要装用作固定的“弭”,弭一般用兽角或兽骨做成,也有少量铜制的。弓体部分名为“渊”或“肩”,握手部分名为“弣”(音如附)。 汉代的弓,弓弦较粗,有用皮条制作的,也有用丝绳绞合而成的。计算弓的强度的单位是斤,一般强将能拉三四百斤的弓。计算弩的强度的单位是石,常用弩为六石,约合弓力七百二十斤。所以演义中说双臂能开多少多少石的弓,是用错了计量单位。
张弓图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这种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左侧。第二种是蒙古式,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这种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右侧。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则必须在拇指上套上指环,中国古称“抉”,后世称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制成。
至于箭,本名“矢”,后因制作箭杆的箭竹而得名。箭这个名字的广泛使用,开始于汉代。现存最完整的汉箭,出土于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全长67厘米,装三棱铜簇,竹杆,有三条尾羽,羽长9.5厘米,约等于箭长的六分之一,箭杆末有纳弦的缺口,名为括。箭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箭的质量,羽过长,飞行速度慢,过短,稳定性差,但因为箭羽的最佳长度还要取决于箭杆长短、箭簇重量等,所以没有一定规格。
铜箭镞,汉以前的主要兵器
因为箭是消耗品,所以到汉末三国时代,箭簇也还没有全部铁制,铜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最常见的簇有一种名为“拘肠”,三棱形状,有很明显的逆刺。还有名羊头者、名四镰者,形制很多。放箭的袋子,名为箙(音如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左右手使用习惯,如果骑在马上,而只擅长一边射箭的话,因为转身不灵,就会产生很大的死角。所以掌握双手左右开弓技术的人,非常稀少,也非常受到尊敬。传说董卓就善于左右开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所谓鞬,是指放置弓的弓袋。汉文帝曹丕,也擅长此技术。
赵灵王胡服骑射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