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敕勒民族.

敕勒(音ㄔ四聲...ㄌㄜ四聲)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鐵勒、高車丁零(丁靈、狄歷)。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于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南朝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而狄歷﹑敕勒﹑鐵勒﹑特勒等都是丁零的音變。秦漢時期﹐遊牧於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幾個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擄掠和殘酷壓迫﹐曾聯合起來對付匈奴。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冬﹐丁零﹑烏桓烏孫向匈奴進攻﹐沉重地打擊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後﹐丁零又幾次襲擊匈奴。公元 1世紀中葉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勢力日趨衰微。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鮮卑﹑西域各族﹐與南匈奴一起﹐打敗北匈奴﹐迫使其西遷。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西丁零勝兵 6萬﹐隨水草遊牧。還有一部分從東漢建武時就到了今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一帶遊牧。兩晉南北朝時﹐丁零有一部分南遷﹐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史學界一般認為﹐丁零是高車﹑回紇﹑回鶻的先民﹐和今維吾爾族有淵源關係。


--------------------------------------


突厥的歷史及突厥與土耳其的關係


=====從「鍛奴」到汗國——突厥族的演進 =====

  公元七世紀之前後,在中原隋唐王朝的北部邊疆,活躍著一支新興的遊牧民族——突厥族。
  突厥族發源於準噶爾盆地之北,是一個以狼為圖騰的部落,公元六世紀中葉興起,勢力逐步擴展到大漠南北及西域、中亞一帶,至八世紀中葉衰落。在短短的近二百年間,突厥族建立了史稱「東突厥」、「西突厥」和「後突厥」三個強大汗權國家,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突厥汗國的崛起與分裂

  突厥族興起於公元六世紀中葉的南北朝時期。根據十九世紀末在漠北鄂爾渾河畔發現的突厥文〈闕特勤碑〉和〈苾伽可汗碑〉即《毗伽可汗碑》的記載,突厥屬於鐵勒族系,是鐵勒族的一支。而鐵勒,其先世在戰國秦漢時期稱作丁零,魏晉南北朝時期稱作高車,也稱為「敕勒」。在突厥族興起之前,鐵勒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族系,分布於大漠南北、東起貝加爾湖、西至中亞一帶的遼闊地區。

  南北朝時期,突厥人遷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這裡是一個盛產鐵礦的冶鐵手工業地區,突厥人在這裡學會了鍛冶鐵器的技術。公元五世紀中葉,柔然族征服高昌,突厥人被迫遷居於金山(今阿爾泰山)的南麓,成為專為柔然族從事冶鐵生產的「鍛奴」。五世紀末,受柔然奴役的部落紛紛反抗柔然可汗,公元四八七年,十餘萬落(戶)高車(敕勒)部人從漠北西遷吐魯番盆地,脫離柔然的控制,並與柔然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戰爭。突厥人正是在這時,擺脫了柔然族的統治,在其首領阿史那土門的帶領下,發展畜牧業和鍛鐵業,開始以牲畜和手工業品與西魏、西域進行貿易,並於六世紀初與西魏王朝通商。

  公元五四六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打敗並統一了鐵勒各部五萬餘落(戶),力量更加強大,便向柔然求婚。柔然可汗大怒,派使者罵土門:「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也大怒,殺柔然使者,轉向西魏求婚,西魏以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公元五五二年春,土門大敗柔然,於是,土門在柔然故地,以漠北于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次年,土門死,其子科羅稱乙息記即可汗位,不久也死去,其弟燕都即汗位,稱木杆可汗。

  木杆可汗時,勢力更盛,徹底消滅了柔然,其時轄境遼闊,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當時突厥「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木杆可汗及其弟佗◆可汗統治期間,突厥族的勢力最為強盛。

  早在突厥政權建立不久,伊利可汗弟室點密,就統領十大首領及其部眾,占領了西域各地,自立為可汗。這樣,在突厥西部便形成了一個半獨立的勢力。公元五七六年,室點密死,其子玷厥繼位,稱達頭可汗。公元五八三年,由於突厥統治者內部鬥爭的加劇,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隨後東突厥沙◆略可汗向隋王朝請和,南遷漠南,寄居於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接受隋王朝的統轄。

=====土耳其與突厥 =====

  今日土耳其領土所在地,又被稱為小亞細亞。西半部安納托利亞高原有人類居住的遺跡可上溯自7500年前。西台帝國、特洛伊戰爭曾在此出現,波斯大流士、亞歷山大大帝、羅馬帝國曾統治過這裡,然而東羅馬帝國及鄂圖曼帝國也曾在這裡締造歷史。從聖經的角度看,這裡有挪亞方舟停泊的亞拉臘山,有舊約族長們奔馳的足跡,有使徒保羅宣教旅行的腳蹤,還有不少早期教會的遺址。

  土耳其人屬蒙古利亞種的突厥種。秦漢朝時的匈奴與突厥有血親關係。隋唐時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外患。「Turk」這個名詞,首先於西元五五二年出現的中國史書上,當時是以「突厥」的名稱出現。那時候的突厥或土耳其部落並沒有留下文字資料,所以關於土耳其人早期史料,只有中國的隋書、唐書及新唐書中有記載。「突厥」這個名詞是「Turk」的譯寫,表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

  突厥汗國或朝代於西元745年,被維吾爾民族所滅,並被逼西走,一路退到小亞細亞。有名的喀什人Mahmut是擁有維吾爾族血統的人,他編了第一部土耳其語字典。維吾爾族人自認為是突厥或土耳其人。換句話說:「Turk」這個名稱,在突厥亡後,仍由其國內各部落沿用下來。至於沒往西走的突厥人就與當地族群融合,所以從新疆的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到中亞的吉爾吉斯、亞塞拜然、烏茲別克、韃靼…,在血統與語言上都與土耳其甚為相近。在現代中文裡,「土耳其」(Turkey)這個詞是從19世紀才開始使用的。

  看土耳其古代的歷史圖片會覺得他們長得滿像中國人,只是鼻子高一點,但再看現代的土耳其人,除了黑髮黑眼外,相似處已不多。畢竟他們千年來一路從東向西遷來,南征北討,和當地人混血,也和高加索人混血,因此金眼碧髮的人也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