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起因
憂鬱症不是由單一原因所引起,通常是因為數個不同原因交互而成。 您很有可能對自己得到憂鬱症的原因完全不得而知。不論原因為何,憂鬱症不僅是一種心智狀態。它同時跟大腦內的實質改變有關,也和一種稱做 “神經傳導物”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相關。
以下是一些和憂鬱症相關的常見因素 :
- 家族病史 : 遺傳學在憂鬱症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影響家族好幾世代。
- 精神創傷和壓力 : 財務問題、感情分手或摯愛的親人過世等事件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產生。有一些生活中的巨大改變也會導致憂鬱症,例如轉換一份新工作、畢業或結婚。
- 悲觀的個性 : 自信心低落或對生命感到悲觀的人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這些個性也可能是輕鬱症所引起的症狀。
- 身體健康狀況 : 身體健康不佳和憂鬱症的關係是一種交互的作用。由於嚴重的疾病會造成體力的虛弱和心理的壓力,因此,像心臟病、癌症或人體免疫不全症候群等嚴重的健康問題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產生。憂鬱症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系統變弱,或使人更加難以承受痛苦,而使這些疾病狀況加劇。某些情況下,憂鬱症的導因正是治療這些病況的藥物。
- 其他的心理問題 : 經常和憂鬱症一同發生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症、飲食方面的病如厭食症、人格分裂等症狀,以及常見引發憂鬱症的藥物濫用狀況。
如果您有興趣,請參考 …
(一)遺傳:臨床上常可看到同一家族中有許多同樣的病例,早期以雙胞胎作研究,
也發現同卵雙胞胎同時發病的機會非常高。
(二)個性:較神經質、自信心差的人,往往易對外界壓力或種種不順利產生挫折
感,也容易折磨自己,為一點點小事就想不開。
(三)環境因素:遭遇重大打擊,如失戀、車禍、親友亡故等都可能引發疾病,
但這和個人個性也有關,每個人承受打擊的程度本就不同。
(四)身體因素: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如甲狀腺機
能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病人,尤其是腦中風後身體發生功能障礙的人,
更常見併發憂鬱症的心理反應。
(五)藥物引起的憂鬱症。這部分的治療可說最簡單,只要停藥或換藥便可,
但由於一般醫師較少注意到病人的心理變化,因此常忽略掉這個可能性,結
果病人愈是吃藥,病就愈重。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一些降血壓的藥物。這些藥物對大部分病人而言效果都很
好,但少數具有特殊體質的人,卻會引發憂鬱症。
不過,高血壓和憂鬱症之間的複雜關係,往往讓醫師懷疑它們是互為因果的。
有少數高血壓病人在吃降血壓藥後被發現得了憂鬱症,但或許這個病人的高血
壓,本來就是因憂鬱症而引起(憂鬱症患者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本會造成高血
壓),病人不知治療憂鬱症,卻吃降壓藥「治標」,結果憂鬱症日益嚴重,血
壓當然也永遠降不下來。
憂鬱症的治療:
1. 抗憂鬱劑:
經由科學的生物、生理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低於正常人,
服用抗憂鬱劑可使神經傳導物質逐漸恢復正常濃度
使用抗憂鬱藥劑的治療一般在二至三週內就會見效,六至八週左右憂鬱症狀就
可改善,症狀消除後最好持續服藥三到六個月預防復發,之後由醫師慢慢減低藥
量以至於停藥,只有少數個案需要長期治療.但很多人認為長期吃藥會對肝臟、
腎臟有害,只要症狀一好轉就自動停藥,也使治療結果大打折扣。而且抗憂
鬱劑沒有上癮的危險性.
抗憂鬱的藥物的有效率約七成左右,所以服用三、四週若仍不見效可能要調整
劑量,甚至換藥,且病患必須配合服用足夠劑量、足夠時間才有效,如果一段時
間藥物治療仍然無效或病況嚴重病人無法忍受,則可以考慮電痙攣治療。一般
而言,症狀來得急,看來嚴重的,用藥後都會迅速康復,倒是神經質、症狀
日漸加重的病人,治療效果往往慢得多。
2.陽光,運動及規律生活也是治憂鬱症良方:
憂鬱症患者若能對症下藥,確實恢復的情況令人滿意。但此病的復發率極高。
因此,「環境治療」在憂鬱症病患的康復過程中,實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運
動對於憂鬱病人的效果很好,如慢跑、體操等,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
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作用。規律生活也是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
不要陷入自設的心理陷阱中,隨時保持愉快心情,多接受陽光,陽光中的紫
外線可改變一個人的心情,而對凡事可有「光明面」的看法。另外周圍親友
的鼓勵與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回覆刪除關於運動改善憂鬱症的研究,我也來轉貼一篇。
以下文章轉自:鄭醫師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
運動能改善憂鬱嗎?-----科學研究支持的非藥物療法
當 人們談到運動是否能改善憂鬱這個話題,不少人認為這個訴求僅止於反對藥物治療的某些特定團體的訴求,缺乏科學或臨床的證據。然而,最近市面上出版的一本由 醫師專門蒐集運動改善精神疾患的書籍: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英文原始副標題為:革命性的運動大腦新科學。老實說,這本書對一般 的大眾來說並不好懂,因為其中充斥許多專有名詞及醫學研究的探討,在此把作者提到關於運動能改善憂鬱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他在第五章的憂鬱---讓心情起飛,一開始就提到一個五十歲的中年男士,在例行運動及節食的過程中,除體重減下來,還感受到一些戲劇化的副作用,例 如他對自己和別人不再吹毛求疵,脾氣也改不少,家人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他相處,雖然他沒得過憂鬱症,但他很確定自從養成運動習慣以後,對人生更有熱情, 也更快樂。
而從最早在1950年代,偶然發現抗結核實驗藥物能改變人的情緒後,接下來的五十年,情緒障礙便成為精神病學的研究焦點,但直至目前為止,憂鬱症的 起因仍然不明,儘管在描述大腦的情緒活動上已經跨出一大步,但對情緒的生物機制認識得越多,愈發現有氧運動具有轉移情緒的功用。事實上,大多是透過對憂鬱 症的研究,才發現運動對大腦有這麼多的影響,運動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能抵抗憂鬱。英國醫學藉以把運動當成憂鬱症的第一線療法,但在美國未充分利用,實在是很 可惜。
此外,作者也提醒大家:憂鬱症的症狀實在太廣泛了,每個人多少都會經歷到。誰不會偶爾發脾氣、煩躁難安、悲觀失望、昏沈懶散、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過度批判自己等等?悲傷難過是人類面對損失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悲傷並不等於憂鬱。
對運動改善大腦最耳熟能詳的,非腦內啡莫屬,這是在70年代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甘地斯‧伯特(Candace Pert)發現大腦中有鴉片受體,運動時產生的腦內啡,不但能鈍化疼痛感,還能產生愉悅感。儘管後來發現,腦內啡無法完整地解釋運動對改善大腦及情緒的所 有機轉,但至少已經讓研究人員意識到:當人們從事運動時,除了會有愉悅感,人們也會對自己感到更滿意; 如果心情很低落,然後開始運動並感覺好多了,你整個心態都會因為你感覺一切會沒事,還有你可以把自己當靠山而完全改變,而且光是運動的規律性,就能讓你的 心情好轉,顯然,這裡面暗藏某種玄機。
過去柏克萊大學人口實驗室曾做一項大型的研究追蹤,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是有運動習慣者的1.5倍。但如果中間 能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最後與長期有習慣運動者比較,並不會增加憂鬱的罹患率。換句話說,改變運動習慣就等於改變罹患憂鬱的機率。2006年針對19288 名雙胞胎及其家庭作的荷蘭調查研究就顯示,運動者比缺乏運動者更不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神經質、社交生活也更為活躍。另一篇發表於2000年以3403人 為調查對象的芬蘭研究報告也發現:每週至少運動兩到三次的人比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者更不容易憂鬱、生氣、有壓力和對人產生輕蔑的不信任。2003年哥倫 比亞大學針對8098位研究對象之後,也同樣證實運動與憂鬱之間存在著反比的關係。
我在排毒程式的執行及觀察中也發現,許多原本有憂鬱困擾的人,在程式執行期間,由於必須每天運動,所以在程式完成後,原本的憂鬱一掃而空,我認為排 毒程式其執行內容包含每天例行性的運動約半小時,這種每天時間規律的運動應是其中重要的關鍵之一。。過去我也曾介紹一位原本有憂鬱困擾的精神科醫師接受排 毒程式的協助,他在二十餘天的排毒過程中,將自己原本的憂鬱症狀完全去除,情緒完全回升到愉悅的狀況,令他不禁感嘆:為何這種運動、烤箱排汗及補充營養品 的方式,效果比抗憂鬱劑更好,而且沒有副作用?大家可以再思索一下。但還是提醒大家,排毒程式的目的,主要是要排除身體殘留的毒素,並非為了治療憂鬱而執 行,同時,排毒程式除了排除身體殘留的毒素,更重要的是處理身體營養的缺乏,幫助身體恢復原有功能,所以,對身體的幫助,不只是運動帶來的效果而已。任何 自覺身體沒有太大問題的人,仍可從排毒程式獲得不錯的改善與收穫。
提醒在排毒程式完成後,當事人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讓原本恢復的狀況能持續,減少原本相關狀況復發的機率。
想要預防憂鬱或者幫助憂鬱好轉,運動絕對是值得參考的復健模式。之後我會再把其他的研究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作者鄭醫師為光能診所院長)
精神科藥物吃了難過,不過要停的話記得要聽醫生意見喔!
回覆刪除以下文章轉自:大部分的醫療專業人員,對於精神科藥物讓服用的人引發副作用的不適,難有同理心。服藥的人得到的勸 告,往往是這些副作用會隨著時間,身體會慢慢適應。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實際案例:在一個醫學中心地下室的會議室,該院的精神科請某大醫院的精神科主任來演 講某抗憂鬱劑的治療機轉,主人怕聽眾人太少,場面不好看,因此也招呼了一些功能還不錯的病友到場聆聽,如果病友有任何問題,可以一併提出。
前面複雜的學理說完了,主講人不諱言自己也是長期的憂鬱患者,超過十年,現在自己也正服用今天提到的 藥物,因此他勸大家有憂鬱症一定要像他一樣長期服藥,服用過程若出現副作用,請大家務必要忍耐,有副作用可能是劑量還不夠,一般精神科藥物的治療準則,就 是劑量要足,時間要夠。說到這裡,現場有病友舉手,詢問主講人她的服藥經驗:「請問主任,您剛才說的藥這麼好,但我服用了一顆,頭就痛得要死,這到底是什 麼原因?我該怎麼做才好?」
主任回答:您應該加倍劑量,甚至服用更高劑量,症狀才會獲得控制。
這樣的回答,讓詢問的人充滿困惑,也感覺難過與無力,因為主講人完全無法同理詢問的人的身體副作用, 甚至要她再多服藥,這不是更痛苦嗎?
在現場的我,趕緊於會後,安慰她:您身上的不舒服,沒有人比您更清楚,那位主任服用了十年的精神科藥 物,大腦的狀況跟一般人不一樣,因此他可以用更高的劑量來控制(一部份是身體耐受性引發),您吃了不舒服,就別逼自己硬吃,許多人有精神狀況,吃了藥更不 舒服,往往是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引發,但當事人不知,往往當作是自己的病情惡化,有些專業治療人員,因為看診時間有限,沒有足夠時間去釐清,到底是藥物副作 用引發或者是病情惡化,一般容易當作病情惡化來處理,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精神科藥物,因此,到頭來,患者往往一天會吃超過四種以上藥物。一本由美國知名的 精神科教授及社工系教授所著的為藥瘋狂(英文原意:你的藥物可能就是你的問題)就是在描述這些狀況及提供相關的解決之道。
已經在服用藥物的人,最好不要擅自自行減藥或者停藥,因大腦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神科藥物作用,神經傳導 物質的平衡已非自然的平衡,若是突然把藥減量太多或者停藥,容易引發戒斷的不適,這不一定是病情復發,但因為非常不舒服,因此當事人往往以為自己病沒好, 更認定自己是無法痊癒的慢性病患。
建議大家,藥物減量,務必在有經驗的的專業人員建議及監督下,按梯度慢慢減量,不同藥物,會因為當事 人的服用時間及狀況而有所不同,減藥的量及速度也不盡相同。為藥瘋狂的第七及第八章,也提到相關的藥物減量原則,大家可以參考,但實際的藥物減量,仍須和 專業人員討論。
有精神不適的狀況,有不少與身體功能失衡有關,務必透過身體檢查及評估(最好含功能性醫學的檢測), 找出導致大腦衰弱的身體功能原因,直接處理根源,有心理壓力來源困惑,也可以透過有效的心靈改善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來協助改善。不找出根源,單憑精神科診 斷的標籤及藥物抑制症狀,除了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及依賴以外,藥還可能吃得沒完沒了。
(本文作者為光能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