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精神病分類3:解離症+路易氏體型失智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

解離症:


解離症指的是在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極大的壓力或極深的創傷。



簡介


解離症,對中國人來說或許是較為陌生的精神疾病之一。一般來說,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疾病來的低,國外的流行病學率約0.01%。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解離性迷游症(Dissociative Fugue)、多重人格違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





解離症的症狀


1.自我認同混亂(identify confusion)
2.自我認同改變(identify alteration)
3.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
4.失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個"他人"一樣,即我不再是我。
5.失憶(amnesia),失去記憶。




 

 

路易氏體型失智症:


路易氏體型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是排名第二高,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一種.目前的估計,被診斷是失智症的患者中有大約60%至70%是阿滋海默氏症或是與腦血管疾病式的混合種,有10%至15%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剩下的分佈於其他各式各樣的失智症包括了額顳葉退化、酗酒失智、血管疾病失智。




 


躁鬱症(maniac-depressive disorder),又稱雙極性情感疾病(bipolar disorder),屬於情感性疾患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歸類於第一軸違常。ICD-10編號F31。



名稱


躁鬱症大多發於17、18歲,其主要特徵為患者會不斷經歷躁(mania)與鬱(depression)兩種相反情緒週期式地反覆出現,其強度與持續時間均大於一般人平時的情緒起伏。正因為有躁有鬱,因此躁鬱症又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病。相對於躁鬱症,憂鬱症被稱為單極性情感疾病(unipolar disorder),因為它沒有躁的面向。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躁期的違常亦被歸類為躁鬱症。



分類


躁鬱症分成第一型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I)與第二型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II)。 大略來講,他們的差別在於第一型由狂躁及憂鬱組成,而第二型由重鬱及輕躁組成(躁期與鬱期說明請見下一節)。一般因躁症而送急診的是第一型。如需更精確的區分標準,請自行參閱DSM的躁鬱症診斷判準。


除了躁鬱症之外,還有一種違常稱為循環性疾病(Cyclothymic Disorder)。簡單來說,循環性疾病跟躁鬱症一樣具有欣快/憂鬱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躁鬱症的標準。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性疾病特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躁鬱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DSM。



 成因


躁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明朗,可以確定的是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



躁期與鬱期


躁期

在「躁期」(manic episode),患者會產生欣快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可能被當事人形容為興奮的、有活力的、滿足的、狂喜的、衝動的等等。除此之外,患者會表現出許多與欣快情緒相關的行為,包括自我膨脹、精力旺盛、多話、性慾增加、失眠,並降低自製力和危機感。


在輕躁(hypomania)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留戀輕躁期的感覺。實際上,許多患有躁鬱症的藝術家在輕躁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都特別好。有些人很幸運地,一生長期處於輕躁的狀態,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造成任何令當事人無法忍受的不便,則不需要治療,嚴格來講也不被視為疾病,但仍舊被歸類為躁鬱症的一種形式。這種精力充沛的人常常變成所謂的工作狂。輕躁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患者會花太多錢、亂交朋友、或進行不切實際的規劃或危險的投資,也有可能因為太過興奮不知自製,導致亂發脾氣或亂講話,而在行為或言談間傷害到身邊的人。


狂躁(severe mania)則會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並可能產生妄想幻覺認知扭曲。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覺中會產生暴力或自殘的行為。有時也會做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決定。躁症若沒有被治療,會越來越嚴重。反之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受到最小的損害。



[編輯] 鬱期


在「鬱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會感到憂鬱,包括悶悶不樂、傷心、提不起勁、悲痛等等、如果進入重鬱,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鬱期的行為視輕重程度(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而定,包括不想講話、睡眠時間變長、哭泣、自殺[1]等等。


憂鬱症


憂鬱症又稱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又稱為「心靈上的感冒」。患者一般主觀上感到強烈的悲傷和憂鬱,阻礙其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心理學上的憂鬱症不同於正常範圍內的情感脆弱或暫時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種由生理心理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造成憂鬱的因素可能是一個事件,也可能有多種原因。在時間上可能維持幾個月,也可能是一輩子。病情在任何年齡階段均可出現,包括兒童[1]


憂鬱症患者常常可能會想哭、經常大發脾氣,心情總是不好,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每天胸口悶悶的,什麼都覺得煩惱,四肢無力,記性差,不能集中精神,做事緩慢,對什麼都提不起勁,沒有信心,常常想不開,更想尋死。有些症狀會與習得無助感相關。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科疾病,是一種持續、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裡最嚴重的一種。病因未明,多青壯年發病,隱匿起病,主要影響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能力,並進而影響行為及情感。臨床上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以及精神活動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精神分裂症之主要徵兆被認為是基本的思考結構及認知發生碎裂。這種解離現象據信會造成思考形式障礙並導致無法分辨內在及外在的經驗。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會自己表示有幻覺,或者,旁人可以發現他們的表現受幻覺影響。患者也可能表達明顯妄想信念。社交或職業功能退化、一些次要的症狀、沒有器質性腦病,可以是確立診斷的條件。








目錄

[顯示]



[編輯]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癥狀



  • 思維的障礙: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控制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等。

    • 思維速度障礙:如思維過程的速度加快或緩慢。
    • 思維形式障礙:聯想障礙,如聯想的結構缺乏目的性,思維鬆弛,思考的過程不符合邏輯等。
    • 思維控制障礙:妄想所致,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維不屬於自己,感覺自己的思維在受外力所控制而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控制。
    • 思維內容障礙:妄想或類妄想,強迫性觀念等。


  • 妄想,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癥狀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 被害妄想:患者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堅信有人要加害於他。
    • 抑鬱妄想:患者過分貶低自己的價值,此種妄想包含負罪妄想、疑病妄想、貧窮妄想等。
    • 誇大妄想:患者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認為自己是天才,創造的成果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或者在名譽、地位、權勢上加以妄想,例如妄信自己是皇帝或皇后,也可以在自我擔心的某些問題上加以妄想,誇大此事的危險性。
    • 變形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奇異的變形。
    • 鍾情妄想:患者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認為某人愛上了他。
    • 被控制妄想:即異己體驗,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思維意識被某種外力控制住了,也就是說患者認為自己在與某人共享身體、思維,例如患者正在思考某個問題時突然就停止了,患者體驗到了自己要想的事情被外力(頭外的思想,而非自己的思想)奪走了(思維剝奪),或患者體驗到了外力強行把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放到了自己的腦子裡(思維插入)等。


  • 幻覺,陽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還可出現幻覺,主要是以下幾種:

    • 幻聽:是指患者在沒有真正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而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是說話聲、音樂聲等,也可以是一些討論的聲音。患者有時可能服從來自這些幻聽聲音的命令,而導致危險的發生。
    • 幻視:在沒有真正視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便可看到一些本不存在的圖像
    • 幻觸:在沒有真正觸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感到被觸摸的感覺。可以感覺是來自的觸摸,也可以感覺到是來自動物的觸摸等。

以上列舉的一些癥狀可以稱為陽性癥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還可以出現情感倒錯意向倒錯瓦解癥狀情感遲鈍意志減退陰性癥狀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慮症的一種。此症最早起源於1985年,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經過14年後才漸漸被重視。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裡孤立自己。


患者在面對或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著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


社交恐懼症不應該與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混淆,驚恐障礙患者相信他們的恐慌是由某些嚴重的物理原因造成,在發作當時或之後往往去醫院或叫救護車。社交恐懼症患者也許會經歷恐慌發作,但是他們會察覺到自己經歷的是由非理性的恐懼造成的極大焦慮。很少社交恐懼症患者願意在那時去醫院,因為他們害怕權威人士的拒絕或評斷。與權威人士打交道對大部份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特別困難,像是打電話詢問、參加約會、派對、或工作面試等等。


精神科醫師常區別一般的和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有一般的社交恐懼症的人會對大部份或所有的社交場合都感到害怕,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只對某個場合有問題。舉例來說,最普遍的特定社交恐懼症是公開演講恐懼症(glossophobia),是對公開演講或表演的恐懼,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怯場。其他的像是害怕公開寫作(scriptophobia)、害怕臉紅(erythrophobia)、害怕公開吃東西、害怕使用公共廁所等。


社交恐懼症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而不是其他問題的表現。混合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 CBT)和團體治療兩種方法通常可以成功治癒患者。防焦慮和防憂鬱的藥物有時也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