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鱂魚讀音是:ㄔㄤ (昌).學名:Oryzias latipes . 英名:Japanese Killifish.太空魚.稻田魚
原生棲地:北海道除外的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臺灣,中國
台灣本土原生種的大肚魚只有一種,就是青鱂魚Oryzia latipes ,青鱂魚原本普遍分佈於中北部的溝渠、池沼和水田的水表層等靜水區,身體為單色(銀白色、銀綠色)並無花紋。
公魚沒劍尾,臀鰭是三角形,全身佈有小黑斑,雄性的腹鰭在生殖季時會變紅,但均無明顯而漂亮的體色或斑紋。體形小,長度約1-3公分左右,生殖方式是卵生,與大肚魚卵胎生不同,卵受精後即分散黏掛在水表附近的水草細枝之上。卵須要經過數天才孵化。
原本分佈於本省各地極普偏的卵生青鱂魚,牠們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蚊子或其他昆蟲的幼蟲,所以也是蚊蟲的防治魚種。由於棲地需求和大肚魚重疊,且其生存競爭力較脆弱,因而青鱂魚已在日本人引進大肚魚防治瘧疾時,迅速的於全省各地消聲匿跡,目前於野外已不復見其蹤跡。
根據曾晴賢教授的研究指出,青鱂魚是一種比較溫和的小魚,孵化後細黑的幼魚只能隱藏在水表藻類之中,這段時間最易受到其他魚類的攻擊。前一段時間如果碰上吳郭魚等雜食性魚類,受精卵或附著的水草均將被掠食。
魚苗時期又最怕被大肚魚等,以為也是一般大型浮游動物而追捕食之。在目前野外僅有青鱂魚的池塘中觀察發現,如果有吳郭魚的野塘,則水草會較少,而青鱂魚幾乎不見蹤影。
如果水草繁盛的池塘裡,同時有大肚魚和青鱂魚,則大肚魚幾乎佔了大部份較空曠的水域,而青鱂魚只有成群的在水草區活動,魚苗也較少。除了這些外來種的直接掠食競爭之外,相信原有的棲地愈來愈少也有關係。
中文名 學名 科名 附註
青鱂魚 Oryzias latipes 怪頜鱂科 本土原生
大肚魚 Gambusia affinis 胎(魚回)科或花(魚將)科 1911引進
帆鰭胎生 鱂 Poecilia velifera 胎(魚回)科或花鱂科 1970後引進
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e 胎(魚回)科或花(魚將)科 1970後引進
一、棲地
青鱂魚喜棲於水生植物濃密,水質清澈的靜水或緩流之中上層,如水塘、溝渠、沼澤、海拔不高小溪流源頭,卻不見於開闊無水草之水域,可見得水生植物對此種魚類相當重要,除提供覓食產卵外,還可讓青將魚藏身其中躲避天敵。(附註:現今棲地,越往下游,外來魚種越多,如吳郭魚、大肚魚、鰲蝦、對青鱂魚傷害極大,早已不適合此種魚類棲息;此外,若有農藥殘留之水排入棲地,即使是微量,也會讓小小體型的青鱂魚無法承受,因而死亡,故近年來,魚數驟減,瀕臨絕種,筆者對此感到痛心萬分。)
二、食物
青鱂魚屬於雜食性魚類,據觀察,如子孓、紅蟲、線蟲、水蚤、綠藻都是它的食物,但對腐屍卻不感興趣,對自己本種小魚會追食。
三、習性
青鱂魚活動力強,喜成群浮於淺水區的中上層。在發情期雄魚有強烈地域觀,會獨自固守一方水域底層,通常以3至5棵水草,方圓約30至50公分為地盤,雄魚之間爭鬥明顯。
四、繁殖
青鱂魚繁殖力強,幾乎一年四季都可繁殖,雌魚依體型大小,每次產卵約10至20粒不等,在食物充足之水域,2至3天產卵二次,仔魚孵化快慢跟水溫有關,約8至14日。卵軟而黏,屬體外授精,出生卵直徑約0.1公分,仔魚孵化出來約為0.3公分,一星期可達0.5公分,一個月長到1公分,約半年就成熟達3公分,最大約4公分左右,壽命約3至4年。雄魚發情時腹鰭明顯變黑,頭頂兩眼中有一明顯黑線,會佔地盤,未懷卵雌魚或其他雄魚進入會立即上前趨趕,懷卵之雌魚進入會立即上前交配。青鱂魚若有適當環境非常容易繁殖,不過授精卵應迅速移開到安全環境,否則會被成魚吃掉。
五、後記
青鱂魚是瀕臨絕種的魚類,筆者長年野外調查,發現幾乎已無此種魚類優良棲地,主要原因是外來種魚類、農藥和水土保持不當,破壞了青將魚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做復育,後代子孫將無法看見它美麗的身影。
在觀察過程中,繁殖期時母魚幾乎天天都有產卵的行為,每次產卵的數量為1~4粒(如果母魚體型較大,產卵數會更多。)。母魚大都將卵產在較靠近水面的水草上,孵化時間約一週左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