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阿房宫图》清朝画家袁耀根据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想象画出的阿房宫,也许阿房宫真的一直存在并被帝王使用,直到隋末唐初。
所谓的阿房宫,是《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中的一座秦代宫殿,它豪华奢侈、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在中国的建筑史学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
1994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一致确认:秦阿房宫建筑遗址保存完整的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于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列。此后,阿房宫是“天下第一宫”的美誉,也就传遍了整个世界。应该说,秦阿房宫和历代帝王的宫殿建筑一样,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当时建筑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古代聪明智慧的建筑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泪、才华和奉献精神,凝结而成的劳动结晶。
千百年来,作为中国“标志性”建筑的阿房宫,人们一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阿房宫确实是古代工匠最光辉、最杰出的建筑创作,但由于建筑工匠,手巧艺精,不谙传言,所以没有留下可供后人追思的片言只字。也没有一位专家、学者,能够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认真、系统地研究与阿房宫建设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因此,除了部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根据一些表面现象作了种种“推测、构想”之外,要真正谱写出一部属于建筑研究领域的阿房宫建筑史,还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很多建筑学家,也很想发表一些专业意见,但在史学界、考古界独占的学术论坛之上,恐怕是不可能有他们发声机会的。
因为,以“阿房宫”为题材的文学、绘画以及影视作品,经过专业作者不断地构思、创作,已经牢固地控制着人们的思维空间,《史记》、《汉书》又以官方经典的史料形式,像两座沉重大山,压得寻求“异端”的研究者,几乎都喘不过气来。
早就有人放出一句狠话:除非能够推倒《史记》、能够否定司马迁,不然就休想在“逆向”研究的道路上,再向前迈出任何的“一步”。想想也是,这“天下第一宫”的美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万一真有人弄出一点点“岔子”,岂不就要闹出“国际”笑话来!正是出于这样种观念和认识,因此当前有很多人,是很不希望“添乱”的,是很希望保持现状的。
只要能够保持现状,就能让古代文人作品中“写意、渲染、夸张”的阿房宫光辉形象,不会受到致命性的冲击和伤害;使那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阿房宫历史篇章,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都将永远地留在世人抹不去的记忆之中。
因为,根据大量不实的阿房宫文字材料,早就给人们凝固了一个充满幻觉的、虚无缥缈的、捉摸不定的历史大奇迹。相反,在建筑学家眼中的阿房宫,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工程实体。
建筑的语言,不是文字、不是绘画,而是古代的建筑模型、或者是实用的工程图纸。看不到古代模型实物,见不到确凿的工程遗存,他们在认定阿房宫的建筑史料时,就要进行自己专业上的必要抗争。
李毓芳率领的一支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两年的考古挖掘之后,除了找到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之外,始终都没有发现一点有如瓦当之类的秦代建筑痕迹,也没有发现任何被烧毁的炭迹、灰烬、红土和结块。
为此,李先生认为:阿房宫工程,当时除了已经完成特大的台基之外,大殿的上部木结构工程,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施工,阿房宫充其量只是一处“半拉子”的工地。她说:如果秦始皇当初建造的阿房宫,气势有那么恢弘的话,那么它的文化堆积,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基于以上疑点,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所谓秦朝末年“项羽”烧毁阿房宫的记载,也是一种子乌虚有的传言。
令人惊异的是,有关阿房宫问题的讨论,并未因此而画上句号。这是因为,还有一些更新奇、更有说服力的材料,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迫使人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再向前迈出更新的研究步伐。要想追溯有关阿房宫工程的本来面目,要想开拓阿房宫传奇历史的新领域,必须让公众获得以下与阿房宫工程直接有关的各项信息资料。
引用 http://www.xadaj.gov.cn/bbs/ShowPost.asp?ThreadID=69
从史料记载推断:阿房宫自秦惠文王时开建。
首先,人们必须了解,历代史料对于宫殿建设的年代,看似非常模糊,实际是很有规律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格式是相同的,而这时的未央宫早就已经完工了。
同理,秦始皇“三十五年营作朝宫”,也应该是朝宫、即阿房宫主体宫殿的竣工时间,而不是始建的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作甘泉前殿,筑甬道”等,这些年代,也都是这些宫殿的建成时间。
在古代工程建设之中,竣工的时间,是很容易确认的,因为它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验收标准。对于工程的起始时间,有时就很难确认了。任何一项工程建设,从开始议论、选址定点、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材料准备、场地平整、通道铺设、外部截洪、施工组织等前期工作,每个单项都需占用很长的时间,都要列入工程总的工期之中,而这一个最初的时刻,官方是很难记录在案的。
9]阿房宫、或者朝宫的始建时间,是否能够向前推移,成了一个关键的、核心的问题。其实,下面的一些权威史料,是能够破释留在人们心中谜团的,只是以前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罢了!这些史料是:
1、在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中,有“秦惠文王初都咸阳,广大宫室,……复起阿房,未成而亡”的记载。
2、在《三辅黄图》中,有“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的记载。
3、在朱杰勤所著《秦汉美术史》一书中,载有“阿房之初,亦开端于秦惠文王(名驷)时”的观点;郭沫若先生《十批判书》书中,也赞同“阿房宫,惠文王造”的意见。
4、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提到了“秦阿房宫,本秦惠王所造,未成而亡”的史料。
5、、由阎文儒先生撰写的《西京胜迹考》中,也指出了“阿房宫之建,始于惠文王”的事实。
这么多的材料,都将阿房宫、或者阿城的始建时间,从秦始皇时期,向前推移到秦惠文王时期,看来是符合实情的,这种具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延长,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必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当然,在地域广阔的阿房宫遗址上,如果能够找到属于秦惠文王时期、或者早于秦始皇时期的可靠物证的话,那么就可以形成阿房宫“新说”自成体系的一条证据链。这些系统材料,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终于全部都被找到了。
比如,当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明先生、西安市文管会李家翰、姜开任先生等人,在阿房宫“北司”遗址出土的筒瓦中,就找到了秦惠文王妃子“芈(读音同“米”)月”的合体陶文;后来,又在阿房宫其它遗址中,发现五件头上梳着“歪髻”的玉人。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有“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记载,在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头上梳的就是“歪髻”。秦宣太后等连续三代秦国太后,都来自于“荆蛮”的楚人,“芈月”及楚式“歪髻”玉人的发现,充分地证明,在秦始皇即位之前,他的先祖秦惠文王、宣太后,早就与阿房宫挂上了钩。“芈月”、“歪髻”,在秦俑坑之内,居然也都存在着!
从秦惠文王即位(公元前337年),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这中间相隔一百二十五年,运用这段时间,要去进行大规模的宫殿建设,施工工期方面是不成问题的。
正如李毓芳先生所言,在北起渭河,南至秦岭,最东端在蓝田县,西边一直要延伸到周至县的秦上林苑工程,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它无疑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内,逐步建成的。李先生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侧,发现一处大型的、精致的秦上林苑景观园林建筑遗址,认为它就是阿房宫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比整个上海都大”。既然后花园都完工了,那么它的主体宫殿、亦即规模巨大的阿房前殿,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首先进行建设。
阿房宫未被烧毁被历代帝王使用过
有人问,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上,并没有发现任何一点被火焚的灰烬、红烧土,在这种情况之下,又怎么能够确认阿房前殿的主体部分,是已经建成的呢?
对这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唯一正确的、可靠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是: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不仅在秦朝末年,没有被任何人“付之一炬”,相反它还在随后的数百年之间,一直被历代的帝王们,不间断地使用着、保护着。
对于这个说法,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当人们以平常的心态,全面地思考和理解以下一些材料之后,一定会去面对现实,并且能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再去认可更多过去并不知晓、或者一直被自己完全忽略的史料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对着上苍发誓,一定要去取代秦始皇的帝王权力和威严,这是项羽早就立下的宏愿大志,是他统帅百万大军,兵进咸阳的巨大动力和最高理想。尽管他杀了秦王子婴,烧了渭水北岸的咸阳宫,但他不能烧掉秦代王权象征的阿房宫。因为不亲自登上秦始皇帝的天子宝座,是不能称之为“取而代之”的;不在秦始皇的这座豪华朝宫中,举行隆重的即位大典,是不能代表他已经享有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不在这个堂皇、神圣的殿宇中,去分封刘邦等几十位诸侯王位,是不能够充分地显示他这一位“西楚霸王”超人“霸气”的。
摧毁秦王朝的统治,是何等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如果项羽真的将咸阳变成一片焦土,杀得秦代臣民片甲不流,那么他的百万大军怎么有继续生存的条件。如果,阿房宫真的不存在,或者已经被他烧掉了,那么他在咸阳的一切活动,包括即位、封侯等建国大典时,岂不就要在自己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悄悄地进行了。
阿房宫确实是留下来了,而且还一直存在着,有谁不信此话,请看正史《魏书·高祖纪》的记载:“二十一年四月戊寅,幸未央殿、阿房宫。”这是说:北魏的孝文帝,在公元四九七年,怀着对秦阿房宫、汉未央宫的仰慕之情,特地千里迢迢前来长安“巡幸”,可见此时的阿房宫仍然是存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