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山東(昌樂骨刻文){有圖}屬(東夷文字)發現者(肖廣德+劉鳳君).比(安陽甲骨文)發現者(王懿榮).早一千年

 




这是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拼版,资料照片)。

 


山東昌樂骨刻文比甲骨文早千年 可能改寫文字史


  山東昌樂出土了一批刻字骨頭。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認為,這批刻字的骨頭,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這意味著,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歷史可能從此改寫。

 

  中新網10月21日電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殷墟甲骨文亦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不過,香港《文匯報》發自山東的消息稱:近日,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一種神秘骨刻圖案引起考古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表示該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並正式命名其為“昌樂骨刻文”。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亦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2004年,山東省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龍山文化遺址上搜集文物時,偶然從當地農民翻過的土旨a裡找到一塊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後發現骨上刻有圖案。肖廣德沒有想到,這次偶然的發現,竟然會引起考古界的廣泛爭議。


  山東農地 偶獲刻圖牛骨


  從2004年到2007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期間他曾專程到濰坊、北京等地找有關專家進行鑒定,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或者是後人刻上去的。2007年7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找到了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憑借多年的專業研究鑒定經驗,劉鳳君意識到這批資料極為重要。


  獨具慧眼 教授親察百骨


  次日,劉鳳君教授即駕車趕往昌樂,在肖廣德悅a裡看到了事先在桌子上擺好的一百多塊刻有圖案的骨頭。據劉鳳君教授回憶:“那天整整一個下午,我都在觀察分析這些刻字的骨頭。這些獸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還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大象確實在山東地區生存過,但在商代初期就已逐漸南移。這說明這些骨頭至少會早于殷商時期。”


..................


中國發現更早甲骨文字


 【新華社濟南十月二十三日電】中國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表明,四年前在中國東部山東省昌樂縣集中出土的一百多塊獸甲骨上所刻的六百多個符號,結構和佈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應為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的中國早期文字。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二零零四年,昌樂縣一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昌樂縣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發現,當地農民在施工挖掘時,丟棄了許多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過清理,可見上面有許多刻劃痕跡明顯的圖案符號。今年七月底,來自北京和山東的七位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了專門研討。  


  山東省甲骨文學會會長李來付說,生活在山東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類,最早被稱作東夷人。東夷文化從距今八千三百年前的後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東夷人以鳥為圖騰,巧合的是昌樂骨刻文有些正反映出鷹和小鳥的形象


  專家們根據這批骨頭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正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


 李來付認為,與商周甲骨文比較,昌樂骨刻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當具有某種傳承關係。


 專家們研究認為,這批骨刻文字主要出土在昌樂古遺址,又被昌樂愛好者收藏,暫定名為「昌樂骨刻文」。雖然目前尚不能破譯,但其發現對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演變過程,復原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寶貴的佐證。


........................



昌樂骨刻文甲骨文早一千年





近日大陸考古學家證實,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年左右,這意味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前推一千年,從而改變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



專家認為,「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屬於東夷文字,為山東龍山文化晚期遺物。



二○○四年,山東省昌樂縣民間收藏者肖廣德在龍山文化遺址上找到一塊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後發現骨上刻有圖案。



從○四年到○七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蒐集了一百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他曾請多位專家鑒定是否為古文字,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也有可能後人刻上去的。



直到○七年七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請教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才揭開骨刻文身世之謎。經考證,這些獸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還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從骨頭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大約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



所謂「文字」為獸骨上面刻畫的圖案,多為豎排。劉鳳君認為應該是一種記事文字,因為「只有文字才有可能這麼集中大量出現」。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的造型介於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與商代安陽甲骨文之間,特別是這些刻文有一些近似微刻,和同時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屬於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



由於當時山東地區正處於東夷人居住時期,因此這些文字很有可能就是東夷文字。甚至安陽甲骨文就可能是延續著這些脈絡,幾經演變和發展而成。



今年七月間,劉鳳君邀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山東省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理事長李來付、淄博文物局副局長張光明等多位專家聚集昌樂。專家們都同意這批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昌樂骨刻文」。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證明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做為文明標誌的文字,並將中華民族的文字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左右。




甲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