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馬齒莧 |
科別:馬齒莧科 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 |
|
|
馬齒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為紅色,多分枝,基部橫臥地上,株高約10至20公分。葉呈圓滑狀,看起來像是馬的牙齒,所以稱為「馬齒莧」。早期農家摘它來餵豬,豬吃後乳汁會很充足,所以也叫做「豬母乳」。又因為傳說古時候王寶釧苦守寒窯多年係以此維生,所以又叫做「寶釧菜」。馬齒莧的花是黃色的,相當小巧可愛,但開花時間短暫,通常只在夏天清晨開花,中午過後就凋謝了。其果實成熟時會像掀鍋蓋一樣開裂,很特殊,這種果實稱為蓋果。馬齒莧不僅可以餵豬,人也可以拿來當野菜食用。在中藥上,全草可入藥,具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 (圖 謝銘煇/ 文 謝銘煇) |
|
|
27.馬櫻丹 |
科別:馬鞭草科 學名:Lantana camara L. |
|
|
馬櫻丹為常綠半蔓性灌木,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台灣,現在已遍及全省低海拔山野及海邊,在一般庭院也很常見。馬櫻丹有高性種(約1至2公尺)及矮性種(約20至50公分)兩種,全株含刺激性異味,頭狀花序呈繖房狀排列,四季均開花,花色很豐富,有紅、黃、白、橙及粉紅等色。其枝葉及未成熟果實有毒,不小心誤食會造成慢性肝中毒,並伴有發燒、虛弱、嘔吐、腹瀉、呼吸急促、昏迷及黃疸等症狀,須盡快送醫治療。主要為觀賞用。在中藥上其根具有去風利濕、活血清熱及散結止痛之功效,可以解熱、敷治蛇傷及瘀腫。 (圖 嚴新富/ 文 謝銘煇) |
|
28.馬鈴薯 |
科別:茄科 學名:Solanum tuberosum L. |
|
|
馬鈴薯為塊莖類植物,原產於智利及祕魯高原等地方,在本省的栽培自民國六十四年後產量才激增。由於外形類似蕃薯,並且每株都有數個塊莖成串像是鈴鐺一般,所以叫做馬鈴薯。馬鈴薯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八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在美國被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在法國有「地下的蘋果」美譽,在歐洲則被稱為「第二麵包」。馬鈴薯在中藥上有補氣、健脾及消炎作用;另因其含鉀豐富,對於防治高血壓、改善氣喘或過敏體質也有幫助。但馬鈴薯中的「龍葵素」有毒,平時含量極微,但是當馬鈴薯發芽及轉綠時,龍葵素的含量便急劇升高,吃了這種馬鈴薯輕則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重則呼吸困難、昏迷、心臟麻痺而死亡。 (圖 潘富俊/ 文 謝銘煇) |
|
29.台灣馬醉木 |
科別:杜鵑花科 學名:Pieris taiwanensis Hayata |
|
|
台灣馬醉木為杜鵑花科之常綠性灌木,樹高1至3公尺,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分布於全省中、高海拔山區,但北部陽明山、大屯山及七星山一帶海拔數百公尺處也有生長。其莖葉和種子具有毒性,連馬兒誤食其枝葉都會中毒昏醉,所以有台灣馬醉木之名。由於春秋兩季時台灣馬醉木開出一個個白色壺形花朵,十分可愛,近年來已成為園藝界的寵兒。在中藥上具有麻醉止痛、鎮靜安神的作用。葉子可做殺蟲劑。 (圖 潘富俊/ 文 謝銘煇) |
|
30.馬鞍藤 |
科別:旋花科 學名: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 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
|
|
馬鞍藤為旋花科之匍匐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省海岸及各離島均有分布。其厚厚的葉片先端凹缺,形似馬鞍,所以叫做馬鞍藤。全株光滑,莖細長而匍匐地面,花序聚繖狀,紅紫色,每當夏秋之際花開遍地,因此又有「海濱花后」之名,但花的壽命極短,通常清晨開花,中午以後便凋謝了。其莖蔓向四面伸展,在每節下方幾乎都有細長的不定根深入土裡,屬於防風定砂的植物,為海濱植物的先驅者。在中藥上全草可入藥,能治風濕痛關節炎、神經痛、膀胱炎、濕疹及痔瘡等。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