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撒拉族文化+撒拉族樂器(口弦)











撒拉族文化,重現異彩的高原“奇葩”













  素有青藏高原“小江南”之稱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治縣,是我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11.4 萬人,其中撒拉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撒拉族90%的人口居住在這裡。
  撒拉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口頭文學比較發達,據撒拉族民間廣泛傳說和有關書籍記載,撒拉族先民于元末入住循化,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撒拉族的祖先由於不堪忍受派系鬥爭,在兩位兄弟首領尕勒莽、阿合莽的帶領下,從遙遠的中亞撒馬爾罕騎著駱駝向東遷徙,最先定居在循化縣街子鄉。因此街子鄉被視作撒拉族的聖地,成為撒拉族文化的發源地。撒拉族與藏、回、漢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活,不斷拓展生存空間,用雙手創造著素有青藏高原“西雙版納”之稱的家園,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
  撒拉族篤信伊斯蘭教,循化撒拉族治縣境內有大小清真寺100多座,還有30多座“拱北”(撒拉族先賢墓塚),風格各異。撒拉族民居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宗教色彩,顯示出伊儒和壁的倫理原則。撒拉族的禮儀、服飾、舞蹈、樂器、刺繡以及其他民俗活動也有別於其他民族,獨樹一幟。此外,撒拉族還保存著東遷時帶來的手抄本《古蘭經》,全世界這樣古老的《古蘭經》只有三部。還有散存在民間的許多宗教筆記,也是研究撒拉族歷史、語言、宗教等不可多得的資料。
撒拉族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態多保留在民間建築、服飾、民俗和飲食等方面,一些文學藝術僅靠口頭傳播或民間藝人傳承。由於歷史的變遷,一些古建築遭到了損害,民間藝人也廖若星辰,撒拉族文化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危險,挖掘和發展撒拉族文化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青海省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業,將搶救和發展撒拉族獨有的文化擺上了十分重要位置。近年來,青海省成立了撒拉族文化研究會,召集專家收集整理了110多萬字的民族文化集成,將瀕危的民間舞蹈藝術重新搬上了舞台,著手培養撒拉族文化研究人才,修繕撒拉族古典建築,先後舉辦了撒拉族民族文化藝術節,使撒拉族文化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新華網記者 王聖志)














撒拉族口弦


















 








 


  口弦是撒拉族的一種民間古樂器,長約一寸左右,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其製作方法是,用銅或銀打成細窄馬蹄形狀,中間放一根銅絲,尖端彎曲。它小巧玲瓏,用舌尖撥弄簧片或手指彈撥,吹氣即可發音,雖然音量翠弱,但感人心脾。過去,撒拉人一直沿襲包辦婚姻的傳統,男女雙方初次見面後,為吸引對方靠近自己,互相了解,一方吹奏口弦,由於聲音較小,另一方就會俯身貼耳過來傾聽。口弦又適用于撒拉人夫婦在枕邊彈奏,所以又叫枕頭琴,多為撒拉族青年婦女所用。這一樂器多流散在民間,近年來,撒拉族風情已經成為循化旅遊業開發的主體,循化縣對口弦彈奏藝術進行挖掘和發展,口弦正以其惟有的精湛製作工藝和獨特的彈奏技巧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廣泛青睞。圖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演員沈雪在表演口弦彈奏技藝。 (新華網記者 王聖志攝)




















 
 

 


  
 
----













 





 









 






新華網新聞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