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新空污(大氣褐雲) 危害亞洲城市


新空污(大氣褐雲) 危害亞洲城市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十三日公佈的最新報告中顯示,「大氣褐雲」已形成新的空氣污染源,其中以亞洲國家最受威脅,中東、南非與亞馬遜盆地也深受其害。



大氣褐雲是一種煙霧狀雲層,主要是因為焚燒化石燃料與柴火造成,大氣褐雲若與溫室氣體結合,不僅會造成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對水資源或農作物生產有負面影響,更會因此導致環境污染相關的健康問題,如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等。



一九九○年即有關於大氣褐雲的研究報告,但聯合國這份最新報告,顯示大氣褐雲造成的危害,比過去的認知還要嚴重。



北京奧運期間的霾害即為大氣褐雲造成,當時大氣褐雲在喜馬拉雅與印度興都庫什山脈的冰河上方,形成厚度超過一公里的雲層,阻擋陽光、吸收輻射。



由於大氣褐雲內含吸收光線的懸浮微粒,使得喀拉蚩、新德里、上海與北京等地的地表光線變得暗淡,最嚴重會使地表光量減少二十五%;不僅如此,大氣褐雲吸收光線的結果,也會使得地表冷卻,雖然阻擋平均四十%的全球暖化影響,但也會減少陽光,可能引發極端氣候,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複雜。



報告點名大氣褐雲最嚴重的十三個城市為: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印度的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孟加拉的達卡,泰國的曼谷,埃及的開羅,南韓的首爾,伊朗的德黑蘭,奈及利亞的拉哥斯。



除亞洲之外,污染嚴重的北美洲、歐洲、南部非洲、南美等地也受大氣褐雲衝擊。



芝加哥大學氣候與海洋學家拉瑪納山表示,國際間需要合作處理溫室氣體與大氣褐雲的雙重威脅,而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應該是喜馬拉雅、印度興都庫什山與西藏,這些地區的冰河為亞洲多數河川水源,若大氣褐雲情況嚴重,亞洲的飲水與食物安全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香港籠罩在受到污染的空氣中



東北亞地區上空的大氣褐雲




  晚報記者 朱靜遠


  聯合國13日發布報告說,從波斯灣到東亞的廣大地區被一層棕色雲團籠罩,這種由煙灰、化學物等組成的雲對人體健康和糧食生產都有影響。聯合國稱,棕色雲是全球環境問題目前面臨的最新一項威脅。


  加劇溫室效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報告說,大氣褐雲(又稱大氣棕色雲團)會導致冰層融化、日照減少、增加極端天氣發生的幾率,這些都會影響農業生產。大氣褐雲由燃燒煤炭、木料和植物等引起,能夠加劇溫室效應。


  大氣褐雲中的煤煙顆粒能夠吸收陽光,導致大氣變暖。報告說,這已經引發了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層融化,可能會在未來造成附近地區發生洪災。


  褐雲同時縮短了印度季風季節的時間。另外,極端天氣狀況發生頻率增加,會導致主要糧食作物減產,比如大米、小麥和大豆。


  報告稱,由於反射等作用,褐雲中所含的一些粉塵可以減少到達地表的陽光量,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因此,大氣褐雲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複雜。


  籠罩十幾個大城市


  目前有十幾個大城市被大氣褐雲所籠罩,其中包括曼谷、開羅、孟買和新德里。在有些地方,大氣褐雲最多能夠減少25%的日照。


  『想像一下,從阿拉伯半島到東亞,整個地區的上空有一條厚達3公里的雲帶,』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管阿奇姆‧施泰納說,『它由煤煙顆粒、微小金屬顆粒和化學物顆粒等組成。 』


  施泰納表示,大氣褐雲與溫室氣體排放、微小金屬顆粒排放等都有密切關係,它對全球氣候有很大影響,需要引起更大關注。


  報告還提到了與褐雲相關的健康問題。褐雲中包含多種毒性濕劑、致癌物質和微粒,其中包括直徑小於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這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全球性問題


  這項由全球科學家歷經7年時間vX力完成的研究表明,大氣褐雲不僅僅在亞洲造成影響,在北美洲、歐洲、非洲南部和南美洲都有褐雲的蹤跡。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學院的維拉博哈德藍‧拉曼納森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說,大氣褐雲可以在3到4天的時間z蝓鉦儘鴠t一個洲,因此,這不是一個地區性的問題,而是全球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指責我們的「鄰居」,』拉曼納森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其實都在另一家的後院里。 』




........................


亞洲褐雲的威脅與省思
- 亞洲褐雲使喜瑪拉雅山冰河加速縮小






【大紀元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本真/宋惠綜合編譯)科學家於一九九九年第一次觀察到,從印度到中國的上空,正懸浮著一大片髒兮兮的咖啡色「褐雲」, 稱之為「亞洲褐雲」(Asian Brown Haze)。這片厚達三公里的褐色污染雲層含有煤灰成份,使得亞洲愈來愈熱,也使得亞洲氣候出現異常。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受波及也在加速縮小中,對中國、印度及其他仰賴此地水源的國家將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

亞洲褐雲和全球暖化

褐雲大部分由微粒子組成。 微粒子來自森林火災,汽機車和工業排放廢氣,還有亞洲家庭用木柴和牛糞煮飯所產生的煙。人類製造的煙攜帶著微粒子,再經由大氣中的風運送,在人造衛星上看到這些褐雲籠罩在南亞和東南亞上空。

這些褐色煙霧有兩種相對的影響:煙霧中的煤煙微粒子會吸收光線暖化大氣;微粒子相對的也含有硫酸鹽和硝酸鹽可以反射光線,阻絕陽光滲透到地表,冷卻地球表面的熱氣。過去的數據顯示,這種褐色煙霧產生的冷卻效應可以消除一半過去幾十年來因溫室氣體快速累積造成的全球暖化。然而,科學家對褐色雲層和周圍空氣立即的影響卻所知有限。

為了進一步瞭解煙霧區的直接暖化程度,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裝載儀器的無人飛機,飛進雲層中測量煤煙可以吸收多少陽光。2006年3月科學家花了三個星期多的時間,在印度洋、馬爾地夫島上方測量煤煙、硫酸鹽、硝酸鹽和太陽輻射。實驗的第一週,從乾淨海洋吹來的空氣明顯的新鮮,接下來的兩週期間,來自印度次大陸的風帶來濃密的褐色煙霧,研究人員發現褐色雲層使其周圍空氣的溫度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研究人員藉由這個氣候實驗可以推斷在印度洋和亞洲地區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從褐色煙霧產生的暖化現象與近期由於溫室氣體增加所帶來的暖化程度幾乎一樣。整體上,褐色雲層對地球的影響仍然是冷卻效應多,但是會出現地區性的暖化現象,這也說明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為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逐年縮小的原因。

亞洲褐雲加速喜馬拉雅冰川融化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覆蓋在南亞上空的人造褐色雲層正在加速喜馬拉雅山冰河的融化。 美國科學家將資料輸入氣候模型(climate model,編者註),該模型顯示褐雲產生的太陽熱影響冰河的融化。自一九五○年起,南亞地區海拔兩千到五千公尺上空的氣溫每十年上升攝氏零點二五度。 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在中國表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溫度正以世界平均升溫三倍的速度增加中。以這樣的暖化速度,喜馬拉雅冰川將會很快融化,現在的五十萬平方公里冰川,到二0三五年便會消失了。



二00七年七月六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邊界省的中央罕薩區(Central Hunza Region)拍攝到正在融化的Hopar冰河。據氣象專家報導,今年是自一八六零年代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年。氣候異常導致巴基斯坦發生嚴重的水災,熱浪侵襲中國和希臘。 以目前氣候暖化的速度,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將在四十到五十年之間消失,屆時將造成亞洲嚴重的缺水問題。(Getty Images)

亞洲褐雲的威脅

在正常的情況下,天空是晴朗白雲,但接近亞洲南部上空,卻是灰濛濛的一片。亞洲各地近年來時常爆發大洪災, 雷鳴、大雨不斷,這些氣候異常和懸浮的煤灰形成有害粒子造成的氣候暖化有關。 美國污染專家亞寧說:「褐雲可能影響季風雨,可能影響該地的溫度和降雨,也可能影響農作物產量。」

喜馬拉雅山區冰川流域是亞洲九大河川源頭,亦是下游地區十億多居民的生命泉源。喜馬拉雅山的冰河近來快速融冰已造成下游氾濫,大量融冰在未來也有發生乾旱的隱憂,意味著亞洲幾百萬的人口將面臨缺水的危機。

專家的建議與省思

「亞洲褐雲」的出現反應出人類已經處在一個生態環境極不平衡的狀態。 隨時都有大災難降臨,威脅人類的生命。造成這樣的情況使我們不能不正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生命。科學家認為解決褐色雲層的一個辦法是亞洲數百萬的家庭改用太陽能源烹飪。 改用太陽能是現今的科技所能想到的方案,但是太陽能源所費不貲,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追本溯源,也許我們應該反思現代重視物質的生活方式,回歸精神文明,淨化我們的心靈,當我們用一顆純淨的心觀看這個世界時,也許我們能找到淨化這個世界的鑰匙。



正在融化的Hopar冰河。(Getty Images)



二00七年七月六日,一個男孩看著融化中的Hopar冰河。 (Getty Images)

編者註:科學家宣稱他們已經研發出一種氣候模型(climate model),可以推估未來十年海洋氣流和人類的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之音,路透社


八月中旬,「聯合國環境總署」發表了一份氣候研究報告,評估亞洲褐雲的氣候及環境影響。CNN隨即跟進報導,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照片,清楚拍攝到亞洲褐雲的行蹤。一層厚達三公里,由煤灰(soot)、酸性粒子等氣溶膠(aerosol)所組成的污染混合物,籠罩南亞地區。可以在短短一個星期裏,飄浮傳送過半個地球。

其實「褐雲」並不真的是「雲」。「雲」由凝結的水滴而形成;而「褐雲」是一層陰暗的煙霾(Haze),主要由生質燃燒而引起。通常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為化石燃料的使用,譬如燒油、燒煤,推動工業,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這次評估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為了取暖燃燒木柴,農業耕作上焚林清地,野火燒山的作法,同樣也是導致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許多大氣研究的重點及測站漸漸移向亞洲。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包括大陸及台灣)也逐漸成為區域氣候研究的重鎮。此次亞洲褐雲的評估報告則起源於「印度洋實驗計畫」。其執行期限從一九九五到二○○○,長達五年,參與的科學家超過兩百位,所採用的數據、資料分別來自船隻、飛機及人造衛星。

評估報告的研究結論包含兩大效應。在氣候效應方面,煤灰本身會吸收熱能,大氣溫度隨之升高,甚至形成「燒雲效應」,使雲層容易消散,影響水循環;而另一方面,酸性粒子反射但不吸收太陽輻射,使得照射到地面和海洋的能量減少,造成地表溫度降低,雲層變得容易反光。這種大氣加熱、地表減溫,同時發生但不一定相互抵消的複合效應,雲物理光化作用的探討,正是目前氣候研究的難題與挑戰。

在環境效應方面,水循環的改變,也間接影響農業,使得印度冬季稻米減產。更重要的,褐雲還可能危害健康,導致呼吸道病例增加,早產兒夭折機率也有上升的趨勢。

褐色煙霾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第一,警訊。發表報告的時機恰巧選在南非約堡地球高峰會議之前的兩個星期。希望喚起世界各國領袖、部長、議員、非政府組織及普羅大眾的重視。呼籲、催促、示警全球空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第二,研究。氣候系統,複雜難解。就地區而言,煙霾現象,不只是南亞獨有。大陸、台灣皆受其影響。隨著季風移動,影響海氣

交互作用,也可能增強聖嬰現象。目前相關的國際研究正在起步,全球及地區的長期確切影響尚不確定。對台灣而言,煙霾宜列為空氣汙染研究的主要項目,一方面考慮爭取加入國際合作研究,而更迫切的是盡速建立跨學門的研究團隊,就傳送過程、衍生物產生機制、環境與公共衛生效應、政策分析等課題進行研究。第三,決策。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氣候異常現象也愈頻繁。唯其形成機制複雜,研究及防制方案無法速成,在公共議題上很難出線。反觀空氣汙染問題,人人感受得到,不適、生病或致命,可立刻升級成為優先處理的施政項目。但也因為平時研究不足、專業不夠,臨時反應的「政策」,最多可稱為「因應策略」。最弔詭的是,氣候議題也常以氣象災害的方式呈現。颱風、水災、乾旱等天災,我們最近都經歷過,記憶猶新。在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即將開幕的前夕,面對南亞煙霾,在它轉變成霾「害」之前,宜正視空氣汙染防治政策,推動研究,及早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